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以初中地理"水资源"一节为教学内容,实践"先学后导问题引领"教学模式,通过实施课前教师"导"与学生"学"、课中教师"引"与学生"探"、课后教师"领"与学生"悟"的三个教学环节,确立了地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高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任石岭 《地理教学》2014,(13):53-58
纵观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新情境立意、知识抽查、能力考查"的原则,侧重考查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丝毫不回避主干知识。因此,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考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分析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阐述和解释地理事物(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及如何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达成地理高考试题考查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文 《地理教学》2014,(14):22-24
本节的内容设计主要是依据新课改精神与迁安一中提出的"三熟"理念和高效课堂"六环节"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形式开展教学,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第一,运用地图(图表、资料等)的能力,即通过读图培养学生分析、说明、归纳的能力;第二,指导学生在新材料新知识情境下提取信息,实践联系理论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4.
历年来,多元化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广东地理高考更彰显特色,不仅图像新颖丰富,更重视地理探究。命题趋向是"记"考的少,"想"考的多;"结论"考的少,"过程"考的多。更加注意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5.
顾松明  孙旭 《地理教学》2012,(16):38-41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代地理素养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书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地理新课程改革对于学生学习体验和动手能力的要求更多。  相似文献   

6.
徐晶晶 《地理教学》2014,(19):29-31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从知识点掌握的"精、细、透"提升到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准确地掌握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科学地应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且外化成答题技巧。高三二轮区域地理的复习难度较大,一是区域的广延性,区域地理涵盖的知识点众多,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方面;二是区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吴春霞 《地理教学》2014,(15):33-37
一、地理课堂中"点·线·面"的内涵 "连点成线,以线构面"是以运动、变化、发展与联系的观点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图形的感性而生动的描述。地理课堂教学也要借助于动态的描述与辩证的思维方法建构"点·线·面"。地理课堂中的"点"包括知识点、技能点、能力点以及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杜秀梅  程祺 《地理教学》2012,(9):27-28,24
"真问题"通过精心设疑,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来延续和充分发展好奇心,培养自己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得到掌握、巩固和提高。下面以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一节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张波 《中国地名》2010,(7):34-35
城市地理实体(农田)是"吃饭田"、"保命田",本文就营口市地理实体(农田)的现状、保护的绩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建议,阐述了如何做好城市地理实体(农田)的保护工作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凌锋 《地理教学》2012,(4):51-53
地理课堂问题化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具有地理学科特征的学习情景,精心设计类型丰富、令人深思的有效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实现问题的解决和方法的体验。为此,地理课堂问题化教学可以构建"创设问题情景→提出有效问题→组织学生活动"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周瑾 《地理教学》2014,(21):22-24
地理新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眼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王英琼 《地理教学》2014,(14):28-31
一、活化课前 学生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基础性问题,设疑、质疑;同学合作搜集资料、设计活动方案;师生合作优化活动方案;教师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教学情境等"活化课前"的策略,能体现"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不断提升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朱丽 《地理教学》2012,(8):39-42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地理高效课堂。构建地理高效课堂应以"惟生"、"惟学"、"以学论教"作为基本视角,具体包括:教学目标主体必须是学生,学习目标设计要明确合理,课堂时间应由学生掌控,教师要适时引导,为学生服务;教学内容应由师生共同创生与开发,地理问题设计要有效、有梯度,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使用适度、恰当,作业布置有选择、有层次;地理教学评价"以学论教"。  相似文献   

14.
周代许 《地理教学》2012,(12):18-20,14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理念,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思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高考地理试题也不断体现着新课标的思想:应用型和能力型试题增加,结合生活现象与实际设置的情境题增加。针对日常教学中的生活化地理教学的开展提出了生活化地理素材搜集的六种方法,并提出生活化地理教学的现象递推模式、实际问题解决模式、延伸课堂模式三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张玲娟 《地理教学》2014,(20):44-45,10
对2014年高考地理江苏卷第1、2题进行评析,认为素材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古文作品《桃花源记》,内容融合了"文学味"与"地理味",具有新颖性和富有意境美,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地理学科基本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试题评析中得到的教学启示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开展复习巩固基础、创新情境开展探究掌握规律、创设情境进行巩固提高素养。  相似文献   

16.
周霞  朱修芳 《地理教学》2012,(12):37-39
课堂中挖掘"乡土材料"蕴含的地理内涵,用地理原理探究生活案例,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更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不用说教,而乐于遵守",能很好地兼顾新课程的实施和高考的考量。  相似文献   

17.
沈新荣 《地理教学》2014,(13):18-20
一、相关概念介绍"可视化教学"是指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来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利用"可视化教学资源",如实物、模型、图像、视频、软件等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有利于增强地理事物的直观效果,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其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地理事物的特征、差异及成因,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08,(12):12-15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把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渗透在具体的地理技能培养的内容之中。在这些能力中,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是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那么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让学生提出问题呢?,  相似文献   

19.
罗定 《地理教学》2012,(16):57-5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主阵地,地理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影响着学生地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所以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功能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二期课改指出:地理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原理等,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能力,并将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地理能力培养的核心。美国的地理课程也把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作为五项核心地理技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