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潘永敏  郑俊  沈兵 《江苏地质》2011,35(2):170-176
根据模糊数学和多元统计分析原理,利用加乘法原则对苏中地区典型县域(江都市)农田土壤肥力水平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氮、有机质总体相对较丰富,而磷、钾则较缺乏,与1982年江都市土壤普查数据相比,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仅全磷在减少,说明近20年来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整体有所提高;综合肥力质量以中等和中等以上水平为主,北部综合肥力质量明显好于南部。成土母质、土壤质地、种植结构、施肥管理等是影响评价区土壤肥力质量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局部土壤钾、有机质总体含量不足,建议该地区在施用氮肥、钾肥的同时,还应增施有机肥和磷肥。  相似文献   

2.
重庆丰都岩溶区植烟土壤肥力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兰木羚  高明 《中国岩溶》2014,33(2):216-222
以重庆市丰都县植烟区石灰岩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数学隶属度函数模型估算出土壤适宜性指数(SFI),进而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该岩溶区植烟土壤pH多呈弱酸性至中性,有23.08 %的土壤样品pH低于5.00,这些土壤酸化问题较为突出;(2)有机质和氮含量丰富,78.85 %的土样有机质含量处在植烟所需的最适宜范围(15~30 g/kg)内,全部土样的碱解氮含量均在植烟所需的适宜范围(65~100 mg/kg)内,且变异系数仅为0.92 %;(3)土壤全磷表现出中至高含量水平(>0.6 g/kg),但土壤有效磷供应不足,20.93 %土样有效磷含量处在缺乏水平(<10 mg/kg)以下;(4)土壤钾元素供应充足,全钾含量全部处于丰富或极丰富水平(>25 g/kg),超过81.84 %土样其速效钾含量处于植烟所需的适宜范围(>150 mg/kg)内;(5)该岩溶区土壤肥力整体水平不高,仅15.38 %土样的综合肥力为较高水平(0.70>SFI≥0.60),57.69 %为中低等水平(0.60>SFI≥0.40),26.93 %为低水平(SFI≤0.40),这与岩溶地区土壤贫瘠且侵蚀退化严重、施肥不合理等因素有关。为此,建议科学耕作,抑制土壤侵蚀退化,同时通过撒施生石灰等调节土壤pH,并适当提高复合肥中磷素比例。   相似文献   

3.
刘月娇  张洋  倪九派  周川 《中国岩溶》2014,33(3):319-325
调查了解土壤养分及pH值空间异质性特征是制定烟区土壤养分管理与施肥决策的前提。本研究基于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酉阳烟区土壤表层pH值及土壤养分要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酉阳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效磷较缺乏;土壤养分指标的变异系数在13.11%~71.46%之间,有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而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在土壤中比较稳定;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效磷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H值和有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有机质、全氮、全磷及速效钾的变异函数曲线理论模型符合指数模型,而pH值和碱解氮则与球状模型拟合较好;全氮、碱解氮、全磷及有效磷表现出中等空间相关性,而有机质、全钾及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表现较弱;分维数大小表现为:全钾的分维数最大,pH值、速效钾、有机质其次,全氮、碱解氮最少;土壤养分及pH值空间分布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异要高于南北方向。酉阳烟区土壤养分空间相关性不强,说明地形、施肥及耕作等随机性因素能够显著影响烟区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检索法收集20世纪90年代以来石漠化区植被修复和土壤研究相关论文,以全国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基础,探讨林下土壤养分改良情况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西南石漠化区林下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均值均高于全国二次土壤普查养分一等级,全磷处于二级范围,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明显,而全钾含量属于五级低钾区;(2)广西壮族自治区总有机碳和全氮均值为五省(区、市)第一,全磷和全钾位于二等级和四等级,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最明显;贵州省总有机碳、全氮高于一等级34%和37%,全磷值在二等级范围,全钾值位于第五等级,贵州省石漠化林下土壤养分改良明显;云南省总有机碳、全磷指标分别高于一等级9%、21%,全氮属于二等级,全钾属于五等级,土壤养分指标有不同程度提高;重庆市总有机碳高于一等级1.75%,全氮和全磷属于二等级,全钾为五省中最高且属于四级,土壤养分指标改良较其他三省慢;湖南省总有机碳指标为二等级,全氮、全磷、全钾值分别属于二等级、五等级、五等级,湖南省需加强石漠化治理的力度;(3)西南石漠化区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指标呈正相关,植被生长亦受钾元素限制。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总有机碳、全氮和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农用地土壤质量受重金属污染影响进而导致农产品受到威胁的问题愈发严重,然而关于土壤质量评价的研究很少考虑土壤污染状况,忽略了土壤污染风险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本文以某典型制造业县级市为例,在以土壤理化性质为主要指标的土壤肥力状况评价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进行污染风险管控类型划分。通过建立分段函数将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类型划分结果引入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对农用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为速效磷(AP)含量>土壤电导率(SEC)>全磷(TP)含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全氮(TN)含量>pH。土壤肥力状况随地势降低和河流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高肥力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西北部和平原区东北部,低肥力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丘陵山区和西部低洼区,肥力过渡区环绕低肥力区分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类型的划分结果表明,Cd、Hg、As、Pb、Cr、Ni、Cu和Zn 8种重金属中至少有88.89%的Cd样点和98.61%的Cr样点属于优先保护类,11.11%的Cd样点、1.39%的Cr样点属于安全利用类,该区重金属污染以Cd为主。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质量总体分布与土壤肥力状况分布规律类似,但由于受土壤污染风险的影响,研究区西南部低质量土壤范围向东扩张,东南部低质量土壤分布范围更小,更密集化。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引入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类型划分结果一般会对土壤肥力状况作减幅修正,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土壤肥力状况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张家川典型乌龙头种植地中肥力指标及环境质量指标的测定,采用综合指数法、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张家川县土壤pH值偏高,均值为8.15,为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均值为16.6g/kg,全氮含量适中,但有效氮含量较低,均值为37.25mg/kg;速效磷含量较丰富,速效钾含量丰富。土壤肥力综合指数为0.61,属中等水平,需要添加土壤改良剂、有机肥等措施促进乌龙头生长发育及产量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1级,污染水平为清洁,但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背景值,出现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龙海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建立基于元素地球化学的土壤肥力指标,探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肥力指标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并对肥力指标进行分级,进而总结龙海市土壤肥力特征.评价结果表明调查区土壤有机质、氮、磷含量稍缺乏,钾、铜含量适中,土壤营养元素和不同地块分布很不均匀,需要根据土壤实际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平衡施肥,防止养分投入不足或过量而引起的土壤质量退化,以有效保护耕地地力.  相似文献   

8.
土壤质量评价是提高对土壤质量理解的关键环节。为了了解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土壤质量的基本情况,在青藏高原腹地西大滩至安多地区,根据不同海拔梯度和植被盖度共采集了154个土壤样品。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法确定了影响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MDS):全氮、全磷、全钾。根据影响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得出了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盖度下的土壤质量指数(SQI)。通过对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盖度的土壤质量指数进行对比研究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SQI呈增加的趋势,即海拔4 300~4 600 m(0.270±0.043) < 海拔4 600~4 900 m(0.326±0.061) < 海拔4 900~5 200 m(0.410±0.075);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SQI也呈现增加的变化趋势,即植被盖度小于50%(0.262~0.265) < 植被盖度大于50%(0.336~0.344)。在分别考虑了有机质、盐分、土壤水分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下得出的土壤质量指数值与基于最小数据集得到的土壤质量指数相一致,说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最小数据集可以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草地土壤质量做出较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孙宇  高明  王丹  邓炜  陈成龙 《中国岩溶》2014,33(3):347-355
文章在GIS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丰都县岩溶区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县的地形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及土壤类型等共采集316个土壤样品,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度函数等方法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对丰都县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揭示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处于0.352~0.881之间,均值为0.579;其空间变异具有一阶趋势,去除趋势后所剩残差表现出较弱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区总体土壤肥力质量中等偏上,其中Ⅱ、Ⅲ、Ⅳ等级的土壤肥力分布面积分别占总区域面积的10.61%、31.09%、35.94%;土壤常规养分和微量元素养分的综合肥力贡献率分别为76.77%和23.23%。这表明将土壤微量元素养分同时纳入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可行的,利用改进的灰色关联模型能较好地定量化评价土壤综合肥力,地统计学方法能更好地揭示土壤肥力的空间变异。   相似文献   

10.
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在开采煤炭资源的同时,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通过对矿区土壤肥力指标及重金属指标的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肥力和重金属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土壤整体呈碱性,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较丰富而速效磷含量较缺乏,呈富氮富钾贫磷的特点,三号井田土壤中各肥力指标含量最好;...  相似文献   

11.
李帅  李樋  邢欢 《江苏地质》2023,47(3):314-321
在中小尺度上确定土壤养分状况并准确表达其空间分布特征仍需深入研究,了解和掌握土壤养分现状可为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基于内蒙古东来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采集的468件表层土壤样品分析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GIS技术对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4项养分指标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及养分丰缺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养分属于中度变异,呈不均匀分布。主成分分析提取的2项主成分指标可反映土壤养分指标90.34%的原量信息,得出的土壤肥力综合得分IFI值为-1.643~1.972。空间分布特征显示,研究区土壤整体有机质缺乏,碱解氮稍缺,速效磷适中,速效钾较丰富。IFI值的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土壤养分达到丰富及以上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29.35%,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的工农村、七间房附近;达到适中等级的占比为41.74%;稍缺—缺乏等级的占比为28.91%,其中缺乏等级分布面积为10.43%,主要分布在辽河农场三分场附近。建议在研究区进行农林业生产活动时,应注意有机肥和氮肥的增施。  相似文献   

12.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2种优势灌丛植物子凌蒲桃与火棘在不同坡位条件下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与pH值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揭示植物种类及其立地条件对植物根际养分与pH值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植物根际养分存在一定程度的富集现象,其中,火棘根际有机碳与速效磷含量富集明显,子凌蒲桃根际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富集明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坡位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与速效磷、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与植物种类相比,坡位对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更大。以上的研究表明,喀斯特灌丛优势植物有利于提高该地区土壤养分利用,但应该考虑植物立地条件对根际养分利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岩溶石漠化山地中小尺度范围内的现有三种主要退耕模式及对照地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及与各级结构体分形维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 1)研究区退耕地在3~ 6年内土壤抗蚀性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但都介于传统耕地与马尾松次生灌丛之间,其中以具有复式结构的退耕樟树+ 草被退耕模式的抗蚀效果较理想; ( 2)与传统旱耕地不同,各退耕模式土壤抗蚀性均是A层土壤强于B层土壤,表明退耕有利于A层土壤抗蚀性迅速提高,尤其是草本+ 乔灌模式对A层土壤抗蚀性的提高更为显著; ( 3)> 0. 25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破坏率、水稳性指数、有机质含量为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最佳四指标; ( 4)微团聚体、风干团聚体分形维数表征土壤抗蚀性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机械组成、水稳定性团聚体分维数与抗蚀性综合分值相关性较高,尤其是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可较好地反映出土壤的抗蚀特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方法,对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的表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全硼、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机质和pH值等参数的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变异系数分别为10599%、10043%、8029%,分异性较强。经过不同趋势阶数指标插值误差的综合比较,初步确定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全硼、有效硼应该选择一阶,碱解氮、有机质和pH值应该选择无趋势,而全氮则应该选择二阶。全磷、有效磷、全钾、全硼、pH值的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速效钾、全氮、碱解氮、有效硼、有机质的理论模型为线性模型。全磷、有效磷、全钾、全硼、pH值主要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全氮、有效硼、有机质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速效钾、碱解氮主要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通过普通克里格插值图清晰可见,按照含量分布特点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硼、有机质、有效磷的空间展布相似,全钾和速效钾的空间展布相似,全硼的空间展布特点与其他指标都不相同,这与统计学分析结果具有相似性。通过了解研究区土壤中10项养分指标分布情况,对及时调整肥料用量比,实现有针对性施肥,调整农业结构以及优势农产品规划和布局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By sampling in the field and analyzing the soil samples in the laboratory in 1982 and 2005 the soil fertility data were obtained. Through application of geo-statistics combined with GIS, the temporal–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pH,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and total potassium in soil of Xiaojiang watershed from 1982 to 2005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pH value and total potassium in soil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the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and the total phosphorus in soil declined in the past 20 years in Xiaojiang watershed, (2) the parameters fitted by semivariogram models for fertility indice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3) the result estimated by ordinary Kriging indicat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oil fertility indices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soil pH increased in the east and southeast, but decreased in the middle of the watershed. The organic content of the soil matter decreased in the east, southeast and southwest, but increased in the northeast and middle of the watershed. The total nitrogen content of the soil decreased in the east, but increased in the middle of watershed.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of the soil decreased in the whole watershed. The total potassium content of the soil increased in the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but decreased in the middle of the watershed and (4) the change of land use and soil management measures w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16.
垦殖前后典型黑土主要养分元素特征研究对东北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东北大粮仓具有重要作用.在松嫩平原东部海伦地区对比研究了典型黑土区40年间土地利用未发生改变的地区(本次对比研究林地和耕地),布设了4条典型黑土剖面,对垦殖前后典型黑土剖面中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元素(有机质、全氮、全磷、C:N及pH值)分别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表现为随土壤深度急剧下降—缓慢下降—基本稳定的变化趋势;垦殖虽然改变了各土层土壤中养分元素的含量,但是并未改变其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规律;垦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表层黑土土壤的pH值,导致耕地表层黑土土壤慢慢酸化.研究结果可为黑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及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祁连山森林草原带为典型的山地森林和草原镶嵌景观,带内植被呈显著的斑块状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密切相关.探究森林草原带内地形因子与土壤和植被的关系,对该区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样地-样方调查法,研究了祁连山森林草原带土壤属性和植被生物量随坡向(南、西南、西和北)和坡位(山顶、上坡、中坡、下坡和山谷)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