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3年4月29日至2013年11月21日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对松江鲈鱼仔、幼鱼进行了投喂研究,在水温18.2~22.6℃的室内循环水中,松江鲈鱼通过升索S1~S8苗种料投喂,体重由平均0.084g/尾增至23.55g/尾,体长由平均1.95cm增至12.45cm;最大个体体长14cm,体质量33.5g;最小体长8cm,体质量14.5g。研究表明:仔鱼开口摄食外源性营养时,应以投喂卤虫幼虫为主,逐步减少卤虫幼虫,增加S1人工饲料,直至养到2cm左右,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松江鲈鱼达到成熟规格完全可行,其平均日增长量0.115g/尾,饲料系数平均为1.1,总特定生长率(SGR)为2.76%d~(-1)。期间定时测定养殖水体的温度、pH、盐度、DO、COD、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实验还表明,在盐度范围20.3~27.1的条件下松江鲈鱼可以养至成熟规格。  相似文献   

2.
中国对虾胃容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养殖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需要投喂饵料,常常因投饵数量不恰当导致养虾失败:投少了不能满足对虾需要;投多了不仅浪费饵料,还会败坏水质。为了寻找合理的投饵标准,不少学者通过称剩饵或胃内含物的重量来推导出各种计算摄饵量的公式。但其准确性因受回收量不全、饵料种类不同和胃饱满程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公式所计算的日摄饵量不尽一致。因此,探索对虾的胃容量,关系到阐明投饵量  相似文献   

3.
眼斑拟石首鱼早期幼鱼的饲料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用 1 .92万尾平均体重为 1 .4 2 g 尾的眼斑拟石首鱼 (Sciaenopsocelle tus)早期幼鱼 ,在 5个海上浮式网箱中分两个阶段用粉末型配合饲料与传统的鲜活饲料进行饲养效果对比试验 .试验期间表层海水温度范围 2 2 .9~ 30 .0℃ ,表层海水比重范围 1 .0 1 55~ 1 .0 2 0 1 .试验结果如下 :对照组 (喂鲜活饲料组 )和各试验组 (喂粉末型配合饲料组 )全长和体重、体长和体重、全长和体长关系式的差异都不大 ,对照组和试验组实验鱼的平均肥满度分别为 1 .4 8、1 .51 g cm3.粉末型配合饲料组鱼的平均成活率为 81 .5% ,全长平均增长率为 73.2 % ,体长平均增长率 79.6 % ,平均增重量为 2 7.5g 尾 ,平均增重率为 52 6 .9% ,总投饲量为 336 .2 6kg ,饲料系数的平均值为1 .0 7.鲜活饲料组鱼的平均成活率为 87.2 % ,全长平均增长率为 57.0 % ,体长平均增长率为 6 1 .4 % ,平均增重量为 1 9.0 g 尾 ,平均增重率为 377.6 % ,总投饲量为1 1 54.2 8kg ,平均饲料系数为 5.1 6 .粉末型配合饲料养殖效果的综合生物学评定值为 2 38% ( >1 0 0 % ) ,表明其养殖效果优于鲜活饲料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对虾养殖过程中的饵料利用率并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作者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饵料种类、投喂方式、体质量、充气量、光照强度、水温及盐度对其相对摄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对虾的相对摄食量显著高于冰鲜虾肉组;连续单颗投喂时对虾的相对摄食量较高;相对摄食量随对对虾体重升高而显著(P0.01)下降,而且不同规格的对虾在竞争条件下平均相对摄食量会降低;充气量6 L/min组对虾的相对摄食量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弱光环境下对虾的相对摄食量较高;水温和盐度对相对摄食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在32℃时对虾获得最大相对摄食量,在盐度为5时相对摄食量最小,高盐度下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投饵策略,并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合理的调整投饵量。  相似文献   

5.
秦浩  李玉全 《海洋与湖沼》2014,45(4):834-838
为探讨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仔虾为材料,设置300尾/m2(DL)、600尾/m2(DA)、1200尾/m2(DH)3个密度梯度,鲜活卤虫和人工配合饵料2种饵料及饱喂(FF)、少喂(LF)、不喂(NF)3个投喂丰度,测定中国明对虾的体长增长、存活率,以及投喂前、投喂时、投喂后对虾之间的争斗行为等指标。结果表明,仔虾间的争胜行为随生存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生长和存活率逐渐降低;饵料种类和丰度能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P0.05)。结果显示,生存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会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投喂鲜活饵料有利于提高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以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A)、菲律宾蛤(Venerupis Philippinaram)仔(B)及自制配合饲料(C)作为饵料,分别研究了上述3种饵料对二龄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生长、肝脏消化酶活性以及软体部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鲜活饵料的投喂更有利于管角螺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累积,配合饲料的摄食效果较差,还需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其特定生长率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其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在整个实验区间的胰蛋白酶活力的大小为:缢蛏组>菲律宾蛤仔组>配合饲料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先降后升,鲜活饵料组则较稳定;45 d 后配合饲料组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皆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的(P<0.05);表明管角螺在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优先利用糖原和脂肪作为能源物质;(3)不同饵料对管角螺软体部的灰分和水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鲜活饵料组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皆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饵料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与文蛤(Meretrix meretrix)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本实验选用紫菜(Pyropia)、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人工配合饲料5种饵料,采用单一饵料投喂方式进行饲养.结果表明:小球藻组中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饲料转换率与各饵料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蛤的增质量率显著低于紫菜组、海带组及人工配合饲料组(P>0.05).在人工配合饲料组中青蛤与文蛤的特定生长率与各饵料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蛤的增质量率与各饵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文蛤的增质量率显著高于紫菜组、浒苔组及人工配合饲料组(P<0.05).在3组大型藻中,海带组中青蛤的特定生长率为0.07%,增质量率为4.59%,饵料转换率为7.09%,存活率为74%;文蛤的特定生长率0.13%,增质量率为8.36%,饵料转换率为1.41%,存活率为55.6%.综上,小球藻和人工配合饲料有利于青蛤和文蛤的生长,在3组大型藻中,投喂海带有利于文蛤和青蛤的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8.
为测定投饵水平对凡纳对虾生长、饲料利用和虾体组成的影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生长实验。实验虾平均体重为0.09g左右,投喂含蛋白质42.15%、能量为18.9kJ/g的饲料,日投饲量分别为虾体重量的4%,6%,7%,8%,10%。结果表明,随着投饵水平的增加,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而饲料系数、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却显著下降。对对虾虾体组成的分析表明,投饵水平对对虾虾体灰分、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根据对虾生长及饲料利用的指标,凡纳对虾幼虾的适宜投饵水平为9.87%。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饵料组成对北方人工繁育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生长和生理活性的影响,优化花鲈幼鱼饵料组成,作者采用投喂不同组成的饵料研究其对花鲈幼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63日龄幼鱼,设4个处理组,分别组1投喂卤虫(Artemia)、组2高蛋白配合饲料、组3低蛋白配合饲料和组4冰鲜桡足类,共40 d。结果表明,组2的生长速度、最终体长、体质量、特定生长率、绝对生长率、增质量率均大于其余3组,组3的生长状况次之,但与其他2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组1的蛋白酶最大活性出现在实验中期,其他3组的蛋白酶变化与其生长状况相符,最大值均出现在103日龄,各组间差异显著;4组的淀粉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在103日龄时,组1的淀粉酶活性大于组2,并显著大于组3和组4;组1的脂肪酶活性在实验后期迅速上升,并在103日龄达到最大值,而其余3组的脂肪酶活性呈下降趋势,103日龄时组3和组4脂肪酶活性显著小于组2和组1(P0.05)。研究表明,花鲈幼鱼摄食高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最好,摄食低蛋白配合饲料生长状况次之,摄食卤虫状况最差,出于经济的考虑,建议投喂低蛋白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初孵及培养一段时间的大海马幼鱼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以观察不同饵料对幼鱼的生长与存活影响。刚孵出的大海马幼鱼[体长平均0.85±0.03(cm)]开口摄食时分别投喂卤虫幼体(A)、轮虫(B)、桡足类幼体(C)及桡足类幼体+蒙古裸腹蚤幼体(D),经20d培育,实验结果显示:投喂(B)、(C)和(D)3组饵料的幼鱼其体长、存活率方面差别不大,而投喂卤虫幼体(A)的幼鱼其体长最小、存活率最低,只有(2.53±0.07)cm和(67.0±5.0)%,多重分析比较还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0日龄的大海马幼鱼[平均体长(2.72±0.04)cm]分为E、F、G 3组,分别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冷冻糠虾、卤虫成体作为饵料。经60d培育后,结果表明,其中投喂凡纳滨对虾糠虾(仔虾)作饵料的这组效果最好,幼鱼的体长、存活率分别为(7.29±0.07)cm和(88.5±5.6)%,卤虫成体培育效果最差,体长、存活率只有(6.99±0.12)cm和(71.5±5.1)%。幼鱼体长3.0~5.5cm时,其体长日增长率达到最大,之后随着体长的增加,体长日增长率也随之下降,多重分析比较显示,差异水平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郑怡  陈灼华 《海洋与湖沼》1992,23(1):95-100
于1983-1986年先后在福建沿岸采订爬管藻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根据有限枝节片数目、囊果的着生位置以及围轴细胞数目等形态特征,发现其中两种标本与已知种的特征不同:一种是囊果位置不定,着生在有限枝基部第4(3)节片以上至顶端节片;另一种是有限枝节片数目较少,由5-12-(14)个节片组成囊果基生。故这为两个新种,即福建爬管8藻Herposiphonia fujianensis sp.nov和基生爬管藻H.basilar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及其附近海域沉积物中Cu,Pb,Zn,Cd环境背景值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渤海湾及其毗邻河口区10柱岩芯样细颗粒(<0.063mm)(GF 1983-1985年采集)中重金属含量特点,结合^216Pb年代学编年资料,用未受人类影响沉积层中元素含量,藉统计学方法获得渤海湾岩芯样中Cu,Pb,Zn,Cd的分布类型,并根据各区重金属的含量水平,用t检验法获得了渤海湾Cu,Pb,Zn,Cd的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细菌16S rDNA3端和23S rDNA5端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PCR扩增了5株溶藻弧菌、2株河流弧菌和2株创伤弧菌的16S—23S rDNA间区,克隆到pGEM-T载体上,测序;采用BLAST和DNAstar软件对16S—23S rDNA间区序列及其内的t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弧菌共测出的16S—23S rDNA间区有33条,类型有6种:IGSGLAV、IGSGLV、IGSIA、IGSG、IGSA和IGS0,其中IGSIA和IGSG最为常见,9株弧菌均包含有此两类IGS;在3种弧菌中,大部分IGS序列tRNA基因两端的非编码区具有较高的种内同源性,可以成为设计种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的靶区。16S—23S rDNA间区结构的差异为建立一类新的弧菌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溶藻弧菌的16S—23S rDNA间区序列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古湖泊砂砾堤研究表明,24kaB.P.,兹格塘错、错鄂分别存在10m、30m(高出现代湖面)的高湖面,湖泊面积分别可达272km2、220km2,是现代湖泊的1.42、3.12倍.与此相比,9.0-6.0kaB.P.湖面略低;在兹格塘错,古湖泊高出现代湖面8m,面积约为246km2,比现代大56km2;在错鄂,古湖面高出现代12m,面积约为138km2.基于Kutzbach水能联合方程,利用逐次逼近法取得有关参数,重建的各流域上述各时期的降水量分别可达(400±20)mm/a (兹格塘错 24kaB.P.)、(535±20)mm/a (错鄂 24kaB.P.)、(370±20)mm/a (兹格塘错 9.0-6.0kaB.P.)、(470±20)mm/a (错鄂 9.0-6.0kaB.P.).  相似文献   

15.
于1991年4月在青岛-贝类养殖池中采集到一大型腹毛目纤毛虫。研究表明,该纤毛虫代表一新属(伪小双虫属)并由此建立起一新组合-拉氏伪小双虫。该属特征为:左右各有一列纵行的腹棘毛,其右侧一列前端与口围带相接;有额、口棘毛分化;横棘毛高度发达并上行至虫体胞口后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东平原狭蚌虫外壳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外壳由内外角质层、内外上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共同组成。外角质层厚,较规则。上皮细胞有柱状细胞和具有胞突的锥形细胞两种形态。同侧及相对两侧的上皮胞突相连接,构成了许多具有血细胞的血腔隙。  相似文献   

17.
长毛对虾、短沟对虾和日本对虾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前,利用高新技术,如实行生殖和遗传操作进行对虾品种改良的设想正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加紧实施,但对虾遗传和生殖学研究尚欠深入,限制了这项研究的进展。其中对虾染色体知识的贫乏和研究技术的短缺就是突出的一例。  相似文献   

18.
于1988年2月4日,在广西合浦县沙田乡海湾获儒艮一头,雄体。取下完整的喉、气管、支气管和肺,以常规法观察和测量。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果表明:喉软骨共10块;一对分离的会厌软骨,一对基部愈合的杓状软骨,一块环状软骨和三对小角状软骨;这些软骨皆以结缔组织和肌腱连接;喉喇叭口不在喉喙前端而在喉喙基部上方;喉室内仅有假声带。气管短粗,左、右主支气管相对较长;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端有括约肌。肺分左右两叶,不分小叶,其内富纵横交错的肌纤维。  相似文献   

19.
厦门港海区真刺唇角水蚤不同季节种群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9年10月—1990年1月在厦门港海区采集真刺唇角水蚤,对其不同季节种群4种酶的6个酶区,即:苹果酸酶(ME)、苹果酸脱氢酶(MDH)、醛氧化酶(AOX_1,AOX_2)和酯酶(EST_1,EST_2)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苹果酸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是单态的,而其余的两种酶是多态的。除了EST_2之外,冬春种群与夏秋种群在其余5个酶区的等位基因频率非常相似;EST_2在有的个体不出现酶带,冬春种群的表达频率高于夏秋种群。温度对EST有明显的影响,在55℃中EST_1和EST_2全部失活;在45℃以下各温度组中EST_1的表达频率全部为1,但在EST_2则有所变化,变化规律与自然种群的相近。  相似文献   

20.
徐凤山 《海洋与湖沼》1996,27(2):200-202
于1985-1986年在长江口的底栖生物取样中,采到大量双壳类软体动物标本。鉴定表明,其中一新种,被定名为中华团结蛤Abra simica sp.nov。,属樱蛤超科中的双带科(Semelidae)。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