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纪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正>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2年7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涵义和使用范围。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主持,副主任尹赞勋、程裕淇、卢衍豪,地层委员会晚前寒武纪地层小组全体人员,地层分类小组和办公室部分人员出席了会议。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系地质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也应邀出席了会议。正式出席会议的共42人。  相似文献   

2.
全国地质委员会于七月廿二日至廿四日 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含义和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地质学报》1983,57(1)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2年7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含义和使用范围。这次会议是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专门讨论我国地层学中问题的重要会议。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主持并致了开幕词;尹赞勋副主任就地层分类及有关建立震旦系问题作了发言;程裕淇副主任为大会作了总结。全国地层委员会约请地层分类组组长王鸿祯同志作了“从地层规范观点论震旦一词的使用及对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的报告;还委托地质  相似文献   

4.
《地质论评》1983,29(1):30-30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2年7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含义和使用范围。这次会议是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一次专门讨论我国地层学中问题的重要会议。会议由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主持并致了开幕词;尹赞勋副主任就地层分类及有关建立震旦系问题作了发言,程裕淇副主任为大会作了总结。全国  相似文献   

5.
《甘肃地质》1985,(Z1):139-157
正确的地层划分是进行地层对比的基础。地层对比的目的在于查清沉积物的时空关系,重塑古地理环境。为普查找矿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关于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目前应用最广的主要方法是古生物学方法、地质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古生物学方法对于前寒武纪地层来说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同学者对于叠层石和微古植物的生物地层潜力存在不同认识。从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认为,利用叠层石和微古植物进行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是可行的。地质学方法是进行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常用的主要方法。对前寒武系巨大地层单位的划  相似文献   

6.
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问题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丕孚 《地层学杂志》1994,18(3):228-231
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问题的研讨张丕孚(地科院沈阳地矿所,辽宁沈阳,110032)关键词地层层序,叠接,标志层,晚前寒武纪,辽南地区长期沿用的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为永宁群(松树组、朵子山组、庙山组)、细河群(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五行山群(长...  相似文献   

7.
王泽九 《地球学报》2009,30(4):415-420
邢裕盛教授是我国著名前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家, 是我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和古藻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野外勤奋工作、实验室严谨治学的科学家。邢裕盛教授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微古植物及生物地层研究, 为国际上最早研究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的少数专家之一。自1962年以来开拓了中国前寒武纪微古植物研究领域, 发现和确定了一些前寒武纪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化石门类, 建立了中国晚前寒武纪各时代微古植物组合序列, 探讨了地球早期生物演化进程, 同时在全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中解决了一些重大地层问题, 为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与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辽南、苏皖北部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以及鲁东蓬莱群与鲁西土门群的上下层位,存在着"叠接"与"叠置"的错误.本文通过对辽南及苏皖北部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和鲁东蓬莱群与鲁西土门群层位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厘清地层层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划分与对比方案.新方案中这些地层在我国晚前寒武纪地层柱中的位置,反应出了震旦系与青白口系的地史演化及生物演化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9.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91,(2):120-128
辽南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中多层位宏体化石的发现,使序列更完善。根据化石生物机体的复杂程度,可列入前冰期的辽南系,它介于震旦系和青白口系之间。其南关岭组的宏体化石组合类似淮南地区的九里桥组,提高了两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对比度。复州湾沙山村赵家坎子剖面再次证明大连市南、北部晚前寒武纪地史发育的一致性及原区调队等单位对地层叠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1978年6月,各部门地层委员会(MCK)在经过第二次讨论后,批准了一年前由乌法全苏会议通过的苏联前寒武纪新地层表(只是地层名称略有改变)。象苏联这样领土辽阔并广泛发育太古宇、元古宇的国家,建立前寒武纪地层表这件事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科学和现实的意义。与其它许多国家正式采用的前寒武纪地层表相比,乌法会议通过的地层表的不同点在于其地层表上部划分较详细,这不仅依据传统的前寒武纪历史一地  相似文献   

11.
<正> 全国地层委员会于7月22—24日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震旦系”的含义和使用范围。这次会议是全国地层委员会召开的第一次专门讨论我国地层学中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全国地层委员会主任武衡同志主持会议并致了开幕词;尹赞勋副主任就地层分类及有关建立震旦系问题作了发言;程裕淇副主任为大会作了总结。全国地层委员会约请地层分类组组长王鸿桢同志作  相似文献   

12.
武铁山 《中国地质》2002,29(2):147-1547
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华北早前寒武纪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套沉积盖层。主要发育和分布于华北晚前寒武纪的一些裂谷系-裂陷槽中,但各地沉积开始时间不一,后期遭受剥蚀程度不一。长期以来在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命名、使用及年代属性上认识不统一,在一些地区认识分岐很大。笔者在岩石地层单位、地质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全区(群、组)统一对比,明确了可作为华北晚前寒武纪沉积序列的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及岩石组合特征;并介绍晚前寒武纪叠层石组合、微古植物特征性分子和已发现的宏观藻类和后生动物,论述了层型所在地区年代地层划分及层型以外各地层分区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属性的确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质论评》1990,36(4):382-383
由晚前寒武纪专业组提议,全国地层委员会于1989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天津召开了“中国元古时期地层分类命名会议”。重点讨论了(1)元古代或元古界改称元古宙或元古宇及其上、下界限或界线的年龄问题,(2)元古宙(宇)内部的划分、界限(线)年龄及其名称问题;(3)各单元的符号问题。会议在全国  相似文献   

14.
甘肃北山地区的寒武纪地层出露比较定整,断续分布在晚前寒武纪断陷盆地之中,岩性稳定,厚度不大,含有相当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是研究中国寒武纪南北两大生物群的重要地区之一。1964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刘光夏、陈立军等在大豁落井发现了早和晚寒武世三叶虫,为北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提供了化石依据,并根据三叶虫将本区的寒武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中及上寒武统:马宗山群;下寒武统大葫芦组,双鹰山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前寒武纪地层,目前在文献中广泛讨论的问题是:关于前寒武纪的划分原则,地层表和年代表的关系,地层界线划分的方法和特征。B.B.明涅尔(1960,1962,1970)提出研究前寒武纪地层的特別要注意研究地层表及其建立方法,地层界线的特性,地壳发展阶段和生物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南澳大利亚晚元古代沉积剖面是世界晚前寒武纪较好的标准剖面之一。该剖面岩性较为多样,厚度巨大,出露良好,研究程度高,有同位索年龄资料并含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化石:藻类、迭层石、藻灰结核、大量无骨骼动物印痕及活动遗迹。自从1960年A.和提出把南澳大利亚晚前寒武纪沉积上部划分为国际地层表中一个独立地层单位—埃迪卡拉系后,对其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本文是根据对剖面及其中所含藻类化石和结构的研究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简要地论述这些剖面的地层研究现状并着重讨论  相似文献   

17.
根据Sr、C同位素地层学原理,利用胶辽徐淮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Sr、C同位素数据,与国际上已有的Sr、C同位素演化曲线对比,结果表明,胶辽徐淮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是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沉积主体之间Sr、C同位素比值的对比性很好,沉积时限约在750-860Ma之间,并延续到震旦纪,为北方青白口纪及其后的沉积。同时也表明,Sr、C同位素演化相结合是解决缺乏大化石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对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丕孚 《地层学杂志》1993,17(1):40-45,51
<正> 苏皖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是指凤阳群不整合面之上,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平行不整合面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在没有进行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之前,前人的地质工作主要是在淮南,所建立起来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是正确的,如徐嘉炜(1959)所确定的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及其划分(自下而上为下震旦统八公山统下部石英岩,它不整合在前震旦纪角闪片岩为主变质岩系上,其上为刘老碑页岩,再上为上部石英岩和上震旦统四顶山统泥质灰岩及泥灰岩层,其上是矽质灰岩,并被寒武系下统猴家山组平行不整合覆盖)是比较完善的。  相似文献   

19.
熊耳盆地发育华北克拉通最齐全的晚前寒武纪地层,是认识华北克拉通晚前寒武纪沉积和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地区.依据收集和自测的38个碎屑岩和23个岩浆岩样品的锆石年代学数据,结合岩相区域对比、沉积古地理格局继承关系等,细化年代地层格架和分析盆地构造属性,重塑熊耳盆地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历史及沉积古地理格局.重新厘定的晚前寒武纪年代地层格架将熊耳盆地演化划分为六个阶段:早长城世裂陷、晚长城世断陷、蓟县纪坳陷、待建纪早期坳陷、青白口纪坳陷及晚震旦世冰期坳陷,以及早长城世末期、待建纪中晚期和南华纪—早震旦世三期重要的沉积间断.熊耳盆地存在晚长城世和青白口纪两期碰撞型—伸展型的盆地属性转换,支持北秦岭地体与华北克拉通多期拼贴—裂解的演化模式.中元古代早长城世—待建纪早期的火山-沉积岩系及1.64~1.47 Ga非造山岩浆事件是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地质响应,青白口纪早期碰撞型沉积岩系和晚期伸展型火山-沉积岩系分别是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地质响应.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晚前寒武纪有生物存在没有任何疑义,不仅有动物,而且也有植物化石,起先在上前寒武系发现了无硬壳后生动物化石印痕;后来发现凝源类的角质外壳,或称为碳酸盐藻类一迭层石及核形石。每一种生物化石对于前寒武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都起着很大作用。过去认为后生动物仅存在于晚前寒武纪上部地层中,并成带分布,不久前发现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