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湿地科学》2016,(3)
于2015年3月15日、3月25日、4月10日和4月20日,对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榄李(Lumnitzera littore)和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植株进行样品采集,测定其各器官10种矿质元素含量,比较了两种同属植物的矿质元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红榄李各器官中,Ca和Fe元素在根中含量最高,Zn元素在茎中含量最高,Na和K元素在叶中含量最高,N、P、Mg、B和Cu元素在花中含量最高。在榄李各器官中,Fe和Zn元素在花中的含量最高,K元素在根中含量最高。红榄李各营养器官中的K、Ca、Mg、Fe、Cu和Zn元素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榄李(n=27,p0.05),而其在生殖器官花中的含量都显著低于榄李;红榄李生殖器官果实中的Cu和Zn元素含量显著低于榄李(n=27,p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生活型植物营养元素含量随季节变化的响应机制,在生长季内,对阿拉善地区荒漠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沙冬青(Ammopipta nthus mongolicus)、红砂 (Reaumuria soongorica)、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6种灌木及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葡根骆驼蓬(Pegamum nigrllastrum)、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3种草本植物连续观察,采集叶片,分析矿质养分含量和比叶面积(SLA)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对牧草的营养均衡价进行了评价,同时探讨了其叶片发育特征与矿质元素含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生活型植物在生长季内的SLA变化规律不同,9种植物叶片SLA均在中等偏下的水平。(2)4种常量元素(K、Ca、Na、Mg)含量在生长季内的波动较大,4种微量元素(Fe、Mn、Zn、Cu)含量在生长季内的随月份变化不大,且大部分植物叶片Zn和Cu含量在生长季内维持在"低"水平。(3)9种牧草SLA与矿质元素Cu之间表现出较强的负相关,而与其他元素无显著的相关性。(4)植物种类与采样月份对植物叶片元素的交叉分析显示,植物叶片K、Na、Ca、Mg、Mn、Cu、Zn含量的变异主要受植物种类影响,植物叶片Fe含量的变异主要受植物种类和采样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集了15种荒漠地区常见植物的样品,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其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组成荒漠地区植物的常量元素主要有Cl、S、P、Ca、Si、Al、K、Na和Mg,微量元素主要有Sr、Rb、Br、Zn、Cu、Ni、V、Ti、Ba、Mn 和Fe。不同种类植物中各元素的含量不同,体现了植物因遗传生理特性的不同而对环境元素选择吸收的特点。15种荒漠植物的常量元素组成的典型特征是富Ca、K贫Na,表明生境对各类植物化学成分含量的统一影响。属于同科的植物化学元素组成比较接近,说明植物元素化学成分可作为植物分类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衡水湖底泥中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布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8年6月25~27日,在河北省衡水湖设置了22个采样点,采集0~50 cm深度的底泥样品,测定底泥样品中的7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7种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衡水湖底泥中的7种重金属元素Cd、Hg、As、Pb、Cr、Cu和Zn的质量比分别为0.046~0.290 mg/kg、0.010~0.064 mg/kg、4.31~10.70 mg/kg、11.7~29.5 mg/kg、48.5~87.5 mg/kg、10.7~24.7 mg/kg和35.2~198.0 mg/kg;在22个采样点中,有9个采样点底泥中的Cd元素含量的地累积指数大于0,即这9个采样点存在轻微的Cd污染,处于轻微危害等级;每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别与其它大多数金属元素含量显著相关,表明这些重金属元素可能具有同源性,各重金属元素含量都分别与底泥中的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相关,Hg、Pb和Zn元素含量与全磷含量显著相关;衡水湖底泥中的7种重金属元素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90.23,表明衡水湖底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5.
2019年9月上旬,在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图强镇连续性多年冻土区和新林区不连续性多年冻土区的泥炭地中,采集了落叶灌木、常绿灌木、草本植物和藓类植物功能群的柴桦(Betula fruticosa)、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狭叶杜香(Ledum palustre)、甸杜(Chamaedaphne calyculata)、小叶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玉簪薹草(Carex globularis)、粗叶泥炭藓(Sphagnum squarrosum)和真藓(Bryum argenteum)的叶片凋落物样品,测定各种植物叶片凋落物中的碳、氮、磷、钾、钠、钙、镁、锰、铝和铁元素含量以及碳、氮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δ15N)值。研究结果表明,图强镇连续性多年冻土区与新林区不连续性多年冻土区泥炭地中的狭叶杜香、甸杜、小叶杜鹃(常绿灌木)和粗叶泥炭藓、真藓(藓类植物)叶片凋落物的总有机碳含量相当,图强镇泥炭地中的柴桦、笃斯越橘(落叶灌木)和玉簪薹草(草本植物)叶片凋落物的总有机碳含量显著小于新林区泥炭...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野生经济植物中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变异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白山不同垂直景观带141个野生植物样品中Fe、Zn、Se、Ge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区供试野生经济植物含Fe1003 24±674 54μg/g、Zn69 28±46 06μg/g、Se0 111±0 071μg/g、Ge2 63±2 40μg/g。平均来说,植物的Fe、Zn含量都是较丰富的,而Se、Ge则含量不高。不同植物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相当大,各元素的总体变异系数(Cv)高达0 64~0 91。这种差异主要来自生物性因素(种间差异、部位差异);环境因素(母岩、土壤、气候)也有显著影响,不同垂直景观带间有显著差异。就供试植物样品总体而言,不同元素间都表现出正相关趋势,其中Fe与Zn、Zn与Se、Zn与Ge、Se与Ge之间的正相关皆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根据相对富集系数(Re)和生物吸收系数(Ac),筛选出了"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型"药用和食用植物若干种。 相似文献
7.
《湿地科学》2021,19(4):414-422
于2019年3月5~25日,在渭河宝鸡段及其各支流和宝鸡峡引渭渠中,设置了70个采样点;在各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水样中的重金属元素Cr、Mn、Ni、Cu、Zn、As、Cd和Pb含量,并分析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来源;采用重金属污染指数和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渭河宝鸡段水体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体中的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都较小,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Ⅱ类水域标准;清姜河和荫香河水体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对较大;各采样点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指数平均值为91.061,渭河宝鸡段及其支流和水渠水体整体处于重金属轻度污染水平;各采样点水体重金属健康风险指数都在10-6~10-5之间,水体重金属污染健康风险等级为较低风险;河流和水渠中重金属元素Cr、Mn、Ni、Cu、Zn、Cd和Pb主要来源于周边工业生产和交通污染,As元素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8.
《湿地科学》2019,(6)
在三江平原洪河农场中的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的实验场内,选择天然沼泽、退耕还湿地和由湿地开垦的农田为采样地,于2016年8月15~16日,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55种元素的含量,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沼泽表层土壤中的V、Li、B、Mg、Al、Zn、In、N、Ti和Fe含量相对最大,其在退耕还湿地表层土壤中的含量次之,其在农田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相对最小;退耕还湿地表层土壤中的Cu、Sn、Sc、Rb、Y、Cs、Nb、Se、Tl、Zr、Ho、Tm和K元素含量相对最大,Ni、Mn、Sb、P元素含量相对最小;冗余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土壤电导率是影响表层土壤中55种元素含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
于2015年10月15~17日,割取鄱阳湖3种典型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地上部分,采集其茎和叶,在实验室内,在20℃和35℃条件下,在植物茎和叶残体在水中的降解过程中,测定植物残体释放到水中的氮、磷营养盐(全氮、全磷、氨氮、硝态氮、磷酸盐)的含量和降解残液p H。研究结果表明,在35℃条件下,在芦苇茎和叶残体降解过程中,水中总氮、硝态氮、氨氮和总磷质量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24天、第24天、第30天和第30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61.40 mg/L、168.17 mg/L、123.35 mg/L和51.95 mg/L;在20℃条件下,其质量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24天、第12天、第18天和第30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21.45 mg/L、57.75 mg/L、85.76 mg/L和37.00 mg/L。在35℃条件下,在灰化薹草茎和叶残体降解过程中,水中总氮、硝态氮、氨氮、总磷和磷酸盐含量在实验的第18天、第12天、第18天、第30天、第30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7.02 mg/L、65.35 mg/L、46.69 mg/L、46.40 mg/L和21.00 mg/L;在20℃条件下,水中总氮、硝态氮和氨氮含量在实验的第24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7.21 mg/L、72.37 mg/L和46.86 mg/L;水中总磷含量在实验的第30天达到最大值,为55.20 mg/L;水中磷酸盐含量在实验的第18天达到最大值,为19.32 mg/L。在35℃条件下,虉草茎和叶残体降解过程中,水中总氮、硝态氮、氨氮、总磷和磷酸盐质量浓度分别在实验的第18天、第12天、第18天、第30天和第18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81.56 mg/L、105.55 mg/L、97.96 mg/L、89.30 mg/L和63.69 mg/L;在20℃条件下,其分别在实验的第30天、第30天、第18天、第12天和第18天达到最大值,分别287.95 mg/L、99.10 mg/L、108.41 mg/L、77.95 mg/L和49.38 mg/L。温度对芦苇茎和叶残体释放营养盐含量尤其是总氮和氨氮含量影响显著,但是,温度对虉草和灰化薹草茎和叶残体向水中释放的营养盐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三江平原洪河农场中的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的实验场内,选择天然沼泽、退耕还湿地和由湿地开垦的农田为采样地,于2016年8月15~16日,采集表层(0~1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55种元素的含量,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沼泽表层土壤中的V、Li、B、Mg、Al、Zn、In、N、Ti和Fe含量相对最大,其在退耕还湿地表层土壤中的含量次之,其在农田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相对最小;退耕还湿地表层土壤中的Cu、Sn、Sc、Rb、Y、Cs、Nb、Se、Tl、Zr、Ho、Tm和K元素含量相对最大,Ni、Mn、Sb、P元素含量相对最小;冗余分析结果显示,表层土壤电导率是影响表层土壤中55种元素含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