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洪水坝河流域为例,利用1956年的地形图和2003年的ASTER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在GIS的支持下对两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7年来,洪水坝河流域冰川面积减少了14.04%,长度退缩了17.28%,储量减少了2.26%。研究认为,气温显著升高是洪水坝河流域冰川快速萎缩的主要原因。在和祁连山地区、西藏以及天山地区的冰川进行对比后,发现研究区冰川消融的速率介于三地之间,初步推测是由研究区所在区域的气候和自身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水库面积季节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4年2月19日、2014年6月7日和2014年10月8日的三景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分别作为春季、夏季和秋季的代表,以河南省内的丹江口水库为研究区域,采用面向对象的遥感影像监督分类方法进行影像的分割和分类,提取出遥感影像中的水体,并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水域面积和周围地物的影响对这3个时期的影像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这3个时期水域面积的变化数据。 相似文献
3.
张雯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11):175-178
对冰川监测中常用的冰川信息提取方法应用于崇测冰川信息的提取中进行了试验并对各自的优劣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目视解译方法具有普适性,可提取多类冰川,但费时费力;其他常用方法如比值法、雪盖指数法、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法等,提取效果明显但都不具有通适性。新产生的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分割提取方法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冰川提取精度,但冰雪区分仍是识别的难点。对西昆仑山脉的崇测冰川信息进行提取,得到崇测冰川地区精确的冰川边界。结果表明:该冰川总体上呈消退趋势,1994~2011年这17年里冰川总面积从511.253 km2减少到487.352 km2,面积变化率为4.6%,年均减少0.27%。冰舌面积由45.371 km2增加到78.833 km2,也验证了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这一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4.
采用遥感技术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监测,对于人类健康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临沂苍峄矿区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运用单波段法、谱间关系法、水体指数法等多种方法提取水体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水体变化信息提取流程,即运用RGB彩色合成法对不同时相影像进行合成,根据不同色调反映像元的不同变化趋势,发现并提取变化信息,实现了矿区水体信息的变化监测。 相似文献
5.
露天煤矿区植被变化遥感监测与受损程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聚乎更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区,利用2001~2016年TM影像,提取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以每3 a为一个时间节点,对6期数据进行像元尺度上的线性回归,首先分析了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并通过植被等级转移矩阵展现不同等级植被间的转移情况;再结合t分布,定量评估了研究区植被受损情况;最后利用剖面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恢复治理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长势整体上与时间推移呈负向变化趋势;露天采场、排土场等场地的修建直接摧毁了原有植被,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受损最严重,矿区周边植被受影响程度与距离呈负相关;区内已全面开展恢复治理工作,部分渣山治理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武汉地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植被资源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的程度,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利用2002—2010年(武汉市每年8月)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武汉地区6年间的植被覆盖变化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武汉GDP增长率有着紧密联系:2002—2007年,武汉经济较缓慢上升,植被覆盖度基本维持在55%左右;而2007—2008年武汉GDP总值增长率高达26.06%,但随之而来的是植被覆盖度由高峰期的61.68%下降到49.18%,是历年来的最低水准; 2008—2010年经济发展放缓,植被指数有小幅度回升。人类经济活动是影响植被资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考虑时空关系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和变化类型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关系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及类型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影像分割获取像斑,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ML)获取初始分类结果,通过地物的类别转移矩阵(class transition matrix,CTM)和类别邻接矩阵(class adjacency matrix,CAM)定量地描述各地物类别之间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实验结果显示,本方法优于分类后比较法。 相似文献
8.
9.
遥感影像与GIS分析相结合的变化检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基于遥感图像和GIS相结合的变化检测和分析方法,并针对基于像素信息比较的遥感图像变化检测中的变化阈值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边形面积填充率的自适应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利用GPS遥感哈尔滨地区大气综合水汽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水汽的原理,并利用2004年6月哈尔滨GPS跟踪站的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对哈尔滨地区的大气综合水汽含量进行了反演。 相似文献
11.
Contrasting Signals of Glacier Changes in Zanskar Valley,Jammu & Kashmir,India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wagata Ghosh A. C. Pandey M. S. Nathawat I. M. Bahuguna Ajai 《Journal of the Indian Society of Remote Sensing》2014,42(4):817-827
The study of advancement and recession of the glaciers in the Himalayas is essential due to their contrasting response towards climatic change. In the present study, Survey of India (SOI) topographical maps of 1962, IRS: LISS-III image of 2001 and LANDSAT-5: TM (Thematic Mapper) image of 2009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glacier fluctuations in a part of Zanskar valley. The analysis carried out on 212 glaciers indicated decrease of 57 km2 (8 %) of glacier area over many glacier which was partly compensated with area increase by 42 km2 (6 %) in other glaciers, resulting an overall glacier area decrease by only 15 km2 (2 %) from 1962–2001. Due to glacier fragmentation the number of glaciers increased from 212 in 1962 to 238 by 2001. Although majority of glaciers (88 %) exhibited retreat (up to 13 my?1), minor advancement (<15 my?1) also took place in few glaciers during this period. Advancement took place mainly in larger glaciers (2–5 km2 and >5 km2) located over wider altitudinal range (700 m–1,000 m) whereas smaller glaciers (<2 km2) with narrow altitudinal range (100 m–500 m) exhibited retreat. The supraglacial debri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ercentage of debris cover over glaciers ranges from 1.43 % to 18.15 %. Smaller glaciers (<2 km2) were debris free in comparison to the larger glaciers (>5 km2). During 2001–2009 majority of the glaciers were apparently stable in terms of their area and snout position indicating less impact of climate forcing in parts of Zanskar valley as compared to other parts of the Himalaya. 相似文献
12.
利用矢量影像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自动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土地利用矢量图与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类别的矢量图与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在矢量图约束下,对遥感影像进行影像分割获取像斑;提取像斑在遥感影像上的直方图特征,采用G统计量度量像斑之间的特征距离;利用像斑与其他相同类别像斑之间的特征距离,构建单波段上像斑的类别异质度,自适应加权组合各波段上像斑的类别异质度构建像斑的类别异质度;依据最大熵方法获取各地物类别对应的异质度阈值,以类别为单位对各像斑进行变化判别,获取变化检测结果。在QuickBird遥感影像上的试验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矢量图与遥感影像的自动变化检测。 相似文献
13.
14.
孙娜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7,(8)
应用遥感技术对城市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可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辅助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某市4个时期的遥感影像作为研究数据,进行了城区范围、城区植被和土地覆盖信息的提取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的面积逐年增加,城区植被出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现象,而在土地覆盖信息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主被动微波遥感的探测技术是当前获取月壤厚度信息的重要手段。主动微波技术和被动微波技术在探测月壤厚度的物理机理、研究中使用的参数和考虑的关键问题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月壤厚度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参数分布,并详细探讨了主被动微波遥感技术获取月壤厚度的原理及研究中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个对象(现象)在不同的时间发生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光谱和空间相关性信息提取出地物发生变化的方法──基于邻域相关性图(NCIs)和基于交互相关性分析(CCA)的变化检测方法分别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了探究这两种方法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中的适用性,对其进行应用并评价。以堰塞湖灾害点为试验区,选取了同一年份的两期高分一号卫星影像,对比了监督的基于NCIs的方法和监督的分类后比较法及非监督的基于CCA的方法和非监督的分类后比较法。结果表明:基于NCIs的方法在邻域半径等于3像素时,总体精度最大,为93.05%,比监督的分类后比较法(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总体精度为93.03%)稍好,但其受邻域半径的制约较大;基于CCA的方法在阈值等于20像素时,总体精度最高,为93.95%,比非监督的分类后比较法(采用ISODATA分类器,总体精度为90.52%)好,但不足在于需要经验判断并试验求取最佳阈值,以及需要已知前一个时相的地表真实值。 相似文献
17.
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技术能够监测生态环境变化、跟踪城市发展,对于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新型遥感影像的不断普及,变化检测也在高光谱影像变化检测和高分辨率影像变化检测两个方向上有了深入的探索。本文围绕变化检测的基本流程,从预处理、变化检测方法、阈值分割与精度评价4个角度介绍了变化检测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总结了变化检测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最后,对变化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土地变更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结合广东省多年来积极探索建立的适应自身需求的变更调查工作机制,开展年度变更调查实践,总结项目组织实施、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对重点变更类别提出了具体操作办法,对今后进一步高效、精确地开展土地调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对前后期影像数据质量要求高、适应范围窄、检测精度较低等问题,本文在引入异常点检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均值漂移分割与聚类分析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首先将前期地理国情矢量数据与待监测的遥感影像进行地理配准;然后在地理国情矢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遥感影像作均值漂移算法二次细分割,获得的矢量图斑继承了原有父级类属性,并对同一父级类的影像图斑进行光谱、空间、纹理、指数等特征提取;最后采用高斯混合模型与最大期望值算法聚类获得多个类别,在父级类下找出异常类别的图斑。通过试验对比分析,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遥感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变更调查与成果统计,是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依据,也是检验各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手段。尝试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实现变化信息获取、外业数据采集、面积统计、建库与更新一体化管理的新型生产作业模式;特别强调了针对不同比例尺土地利用图件的要求,从数据获取的经济性、稳定性等多个角度分析选择不同传感器的遥感影像作为变化信息采集的数据源,以及基于控制点图形图像数据库快速实现遥感数据几何精纠正;最后介绍了2个试验区的试验过程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