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1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魏冶  修春亮  孙平军 《地理研究》2013,32(9):1679-1687
以省区为基本单元,借鉴欧向军等人提出的四维分析视角,构建综合指标体系,结合面板数据分析、时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加以考察。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市场力、行政力以及内源力作用较强,而外向力作用较弱,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内生性特点。时序分析发现新世纪以来城镇化动力机制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与趋势性,虽然金融危机会对动力组成结构产生一定的扰动,但是在长时间尺度上,内源力作用逐渐上升而行政力作用逐渐下降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而空间分析显示,市场力与内源力具有一定的历史依赖性,优势地区将继续保持领先,落后地区继续维持落后状态。随着市场力的不断稳固和内源力的持续增长,城镇化不平衡发展的趋势将加剧。增加行政力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是缓解这一不平衡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樊杰  郭锐 《地理研究》2019,38(1):3-12
本文发现:近年来城市比乡村好的城镇化前提开始出现新变化,以前农村-城市单向的城镇化过程,可能会出现城乡之间的反向或双向的过程。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逐渐从工业部门拓展到整个非农产业,改变了城镇规模越大越好的组织模式;市场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流”空间中开始出现分散化布局的组织模式,改变了传统空间的规模-等级结构;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将改变传统单一用地功能的设置,而更强调功能和空间的复合应对;城市发展由经济利益主导向综合效益转变,城市等级的高低取决于自身的吸引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功能。建议未来完善城镇化模式、路径、规划、调控的理论方法,注重城乡特色、推进城乡等值化、实现城乡要素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产函数视角的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奎  方创琳  马海涛 《地理科学》2017,37(3):394-399
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角度出发,构建了就业、资本及人均技术进步三要素与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并使用中国1990~2011年社会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实证结果表明:就业、资本及人均技术进步三者对中国城镇化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可解释中国城镇化增长的98.83%,说明所构建城镇化动力机制模型具有其合理性。同时,实证结果也表明就业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就业产出弹性增加,中国城镇化发展也相应提速。研究表明:从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持经济发展速度同样重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就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方能促进中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吉林省各县域(市辖区)为基本单元,借助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国有动力、非国有动力、农业动力及外向动力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并以此解释人口城镇化分县域(市辖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有动力对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最大,影响强度由中北部向西南、东南两个方向递减;农业动力和非国有动力分居二、三位,但差别不明显。其中农业动力的影响强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强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向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力较弱,影响强度各地区差别较大。吉林省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应重视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和农村现代化的作用;关注人口城镇化动力多元化,考虑实现错位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借鉴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四维视角分析方法,构建城镇化动力因子指标体系,通过面板数据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西藏2000—2015年城镇指标体系的数据,对西藏城镇化动力机制进行研究。面板分析表明:行政动力是西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内源动力和市场动力次之,外部动力的作用较弱,西藏城镇化发展更多地依靠中央和各省援藏资金、项目来推动。时序分析表明:1)近年来,西藏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行政动力的贡献度在逐步降低,内源动力和市场动力的贡献度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外部动力有明显的上升。2)城镇化发展的各个动力,有时候会受到外部机制的明显干扰,产生阶段性波动。空间分析表明:内源动力、市场动力、外部动力与区域社会基础有较高关联度,单纯依靠内源动力和市场动力来推动城镇化发展,区域城镇化发展会产生明显的空间极化现象,通过行政动力来平衡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城镇化动力的多元化是缓解这一不平衡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查青藏高原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揭示西部大开发以来该区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的多元性、独特性:特色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牧民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就业现状、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意愿是该区域城镇化的新动因;政府的相关政策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生态环境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也有特殊要求.结合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的环境分析,阐明该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针对特有的城镇化动力机制,提出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格局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周莺  祝巧玲 《地理学报》2020,75(8):1603-1616
边境地区是内陆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本文深入分析2000—2015年中国134个边境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基于边境地区城镇化特征构建驱动力体系,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探析边境地区城镇化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 2000—2015年边境地区城镇化水平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不断拉大,面临城镇化发展滞后、动力不足的困境。② 同期,西北、西南边境的城镇化水平偏低、但增速较快;西藏边境的城镇化水平最低、增速平缓;东北、北部边境的城镇化水平稍高、但城镇化速度缓慢甚至停滞。③ 交通力和产业力对边境地区城镇化贡献最大,市场力作用较小,各种驱动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加强作用。④ 西北、西南边境分别形成了以产业力和交通力、市场力和行政力为主要驱动力的城镇化发展机制;西藏边境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薄弱,尚未形成具有较强贡献作用的城镇化驱动力;东北、北部边境的交通力对城镇化贡献较大,与市场、产业的交互增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根据城镇化内涵,从经济、人口、社会和空间4个维度构建了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昆明市2000~2017年的城镇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昆明市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增长迅速,由2000年的0.106上升到2017年的0.896;各个维度的城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000~2004年,主要表现为经济城镇化,2004~2012年,城镇化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为主,2012~2017年,主要表现为社会城镇化;(2)内源力、市场力、行政力、外向力共同促进昆明市城镇化发展,其动力大小顺序为:内源力行政力外向力市场力,内源力是昆明城镇化最主要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9.
市域城镇化土地利用扩展机制与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彦随 《热带地理》1998,18(4):372-377
以乐清市为例,对沿海经济发达区县域城镇化带型扩展的动因机制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通过运用城镇化综合度指标,在城镇体系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县域城镇化扩展域模型。揭示了城镇化带型发展与区域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之间的相关性。对于城镇建设规划决策,实现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税伟  陈烈  张启春  张林英 《热带地理》2005,25(4):356-360,377
以粤北山区生态县始兴作为案例,明确了其城镇化发展阶段和现状特征,分析了城镇化发展的工业驱动力机制由一元到二元,再到多元的演变过程,合理评估工业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走异地城镇化和中心镇城镇化的二元道路;实施区域空间管治;全县推行绿色GDP考核等.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以黑龙江垦区为例,在对其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国际比较基础之上,从农业生产现代化、物质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生活现代化、农业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了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对2000年以来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表明,垦区在作物单产、农机装备水平、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有机作物种植占比等方面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在经营规模、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差距较大。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稳步提高,以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生活现代化的快速演进为主,其次是物质装备现代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环境保护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各子系统有不同演变特点。因此提出黑龙江垦区尚处于初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攻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13.
Huang  Gengzhi  Xing  Zuge  Wei  Chunzhu  Xue  Desheng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2,32(5):785-805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ise of informal economies in China, a hidden driving force overlooked in studies on China’s urbanization. Estimating the size of...  相似文献   

14.
中国边境地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Border area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gateway for inland opening-up,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optimizing national urban spatial pattern in China.Due to the location,natural resources endowment,and traffic accessibility,the urbanization speed is relatively slow in border areas.Therefore,it is a special area that needs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especial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China'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ogram.Based on the county-level data from 2000 to 2015,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in 134 border counties,and applies geographical detector method to study the driving forces of urbanization in border areas.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From 2000 to 2015,urbanization rate in border areas has been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and the gap has been widening.Some border counties in southern Xinjiang,Tibet,northeast of Inner Mongolia,and Yunnan,are even facing the problem of population loss.(2)In the same period,urbanization rate in the north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border is low,while their urbanization rate grows relatively faster comparing with other border counties;urbanization rate in Tibet border is the lowest and grows relatively slowly;urbanization rate in the northeastern and northern border is slightly higher,but it grows slowly or even stagnates.(3)Transportation and industry are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of urbanization in border areas,while the driving forces of market is relatively weak.And there are obvious mutual reinforcements among the driving forces,while the effort and explanatory power of resource force increases obviously after interaction.(4)Urbanization rate in the north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border areas grows relatively fast,with industrial force and transportation force,market force and administrative force 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respectively.Tibet border area has the lowest urbanization rate and growth rate,as the driving force of urbanization with strong contribution has not yet formed in Tibet.In the northeastern and northern border areas,the contribution of transportation force to urbanization is greater than other forces,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market and industry has obvious effects.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城镇化及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建设用地扩展特征明显,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研究可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提供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法,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综合分析表明:已有研究存在理论体系不健全;驱动因子遴选缺乏科学性;尺度界定不清晰;数据获取口径不一,遥感数据与统计数据不匹配;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缺陷等不足与弊端。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观视角出发,加强学科交流,构建完整理论体系框架;注重驱动因子遴选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差异性;构建揭示空间异质差异的非线性模型,创建对模型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检验方法;将数学模型方法、数据库技术和3S技术结合起来,创新研究方法;规范数据获取口径;加强时空尺度的敏感性研究;建设用地扩展对自然、社会经济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旅游流驱动力系统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旅游流是旅游现象和旅游业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目前国内旅游流驱动力系统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旅游流空间分布简单描述转向多学科视角的机制探讨,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系统归纳法,深入剖析旅游流驱动机制,构建旅游流的驱动机制概念模型.旅游流形成理论基础涉及心理学的推拉理论、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理...  相似文献   

17.
李欣  张平宇  李静 《地理科学》2014,34(6):681-686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垦区是中国耕地规模最大的连片农垦区和第三大区际商品粮供应基地。近年来,随着这一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科学的选择和建设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该区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紧迫任务和现实课题。基于此,应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来计算县级单位与农场间的空间联系强度,界定出各县级单位的腹地范围,明确三江平原垦区的中心城市;以各农垦分局为研究单元,研究各农垦分局的碎化程度;通过明确县级单位拥有农场腹地数目,确定各农垦分局的中心城市;结果发现建三江、虎林、富锦、友谊和密山等宜作为三江平原垦区的中心城市;提出通过壮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推动场县共建和深化对外合作等措施来推动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与重要领域,以近20年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的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厘清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的脉络、热点与趋势,探究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发现:国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多元,侧重微观层面,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虽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多从宏观角度展开分析;国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环境-资源驱动(2000—2009年)和创新驱动(2010—2019年)两个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经历了经济驱动(2000—2005年)、市场驱动(2006—2011年)两个阶段后,逐渐过渡到创新驱动阶段(2012—2019年)。通过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的对比分析,揭示旅游产业发展规律与阶段性动力特征,为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创新动能培育及旅游高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