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泰安市旅游生态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敏  冯永军  李芬  郑玉清 《地理学报》2012,67(9):1181-1189
运用能值理论, 从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视角, 提出旅游生态能值理论, 论述旅游输入能值、旅游输出能值、旅游能值交换率、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等概念、测算依据和计算方法, 并对2010 年泰安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内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旅游生态能值分析。实证研究表明:(1) 泰安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利用能值为15867.32×1019 sej, 旅游输入能值为1766.59×1019 sej, 旅游输出能值为679.40×1019 sej, 旅游能值交换率为2.60。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TSEI为1.76, 处在可持续发展阶段;(2) 运用旅游生态能值的理论评价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系统能值理论与方法,分析巢湖湿地生态系统能值投入和产出构成特征,并对巢湖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巢湖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投入的总能值为3590.12×1018sej,自然资源、周围营养物和社会经济投入分别占39.3%、53.7%和7.0%,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投入分别占25.6%和74.4%。巢湖湿地生态系统每年产出的总能值为3469.66×1018sej,其中鱼类产出比重最大,其次为水禽和底栖动物。巢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量-货币价值是巢湖湿地生态系统年产出的1.76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可持续指标(ESI)和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EISD)分别为13.75、2.90、4.74和7.01,去除污染项重新计算,分别为13.75、0.81、17.07和25.27,这些指标表明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产业较为单一,能值产出率、可持续性和未来竞争力较高,但不可更新的污染物投入过大,造成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载率升高,可持续性发展水平下降,严重制约巢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动态测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旨在定量评价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固碳释氧价值及其动态变化,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参考。基于MODIS/NDVI数据,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测算净第一性生产(NPP)物质量,并通过光合作用方程式换算成固定CO2和释放O2的物质量,以此为基础,采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对青藏高原固碳释氧价值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固定CO2的价值分别为384.36×109元、393.23×109元和356.41×109元,释放O2的价值分别为408.31×109元、415.02×109元和378.61×109元。2000-2005年固碳释氧价值增加了15.58×109元,2005-2010年下降了73.23×109元,而2000-2010年下降了57.65×109元。固碳释氧价值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这与青藏高原的水热条件分布基本一致。在价值构成中,草原>森林>草甸>其它类型>灌丛>农田。2000-2010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固碳释氧价值呈现减小趋势,表明近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闫虎  王玉杰  张会兰 《干旱区地理》2015,38(6):1226-1233
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对于生态环境功能得到保护和恢复,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生态安全得到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自然地理特征,采用GIS分析和专家集成方法,分别进行了巴州土壤侵蚀敏感性、土地沙漠化敏感性、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和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评价,最后展开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巴州生态环境敏感性共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敏感、轻度敏感以及不敏感5个等级。生态环境极敏感区面积为2.7×104 km2,占全州面积5.7%;高度敏感区为12.7×104 km2,占26.4%;敏感区面积为14.8×104 km2,占30.8%;轻度敏感地区为7.9×104 km2,占16.4%;不敏感区面积为10.0×104 km2,占20.7%。  相似文献   

5.
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基于流域水资源量及水资源利用水平、灌溉定额等资料,计算探讨了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干”现状水平年(2010年)和规划水平年(2020年、2030年)可承载灌溉面积、不同来水频率下规划年灌溉面积超载和生态水保证情况。结果表明:(1)现状水平年,流域可承载灌溉面积为129.06×104 hm2,除和田河流域外其它区域均超载,超载面积为41.7×104 hm2。(2)2020年,25%来水频率下,除开都-孔雀河流域其他区域均不超载。在50%与75%来水频率下,流域规划灌溉面积超载较大,分别为10.21×104 hm2与28.05×104 hm2,管理部门应对规划方案进行科学论证。75%来水频率下,流域生态水保证率为76%,表明枯水期生态水供应存在压力。(3)2030年,25%来水频率下,除开都-孔雀河流域其他区域均不超载。在50%与75%来水频率下,流域规划灌溉面积超载较大,分别为7.06×104 hm2与24.09×104 hm2。75%来水频率下,流域生态水保证率为81%,表明枯水期生态水供应仍然存在压力。研究结果为流域水资源配置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社会代谢分析为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的重要课题之一,已成为当前区域生态研究的热点。本文应用H.T.Odum创立的基于生物物理原理的能值方法结合社会代谢概念,对广东省2006年资源利用种类、效率与代谢循环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评价广东省社会代谢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2006年广东省总体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能值剩余57.31×1022 sej体现了其财富的真正增长,人均能值使用量为1.60×1016 sej,能值福利水平较高;但同时也暴露出影响广东省社会代谢正常运作的原因:输入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比为0.73,对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废弃物能值占总能值使用量比为0.26,废弃物产出过多;环境负荷率为14.36,资源的过度使用使环境承受的压力较大等。研究还发现,广东能值可持续性指数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广东省目前的代谢过程仍是线性运作模式为主。未来广东省应向循环代谢模式发展,重组并优化其代谢能力,通过建立低消耗高效益产业体系,加大开发替代性资源和新能源,提高废弃物处理能力和完善代谢机制等措施,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  相似文献   

7.
田富强 《干旱区地理》2017,40(3):640-646
基于实际粮食产量与抛荒耕地种植粮食作物条件下粮食总产量关系的分析方法有助于促进耕地红线制度改进。依据全国粮食总产量、种植面积与耕地面积数据,构造2016-2033 年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红线耦合的基本、法定、过渡、新型与理想耦合红线标准;分析阶段性耦合与可持续耦合两种升级路径。研究表明:2001-2015 年,全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耦合不足。据此,提出以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抛荒治理面积挂钩的政策建议;在抛荒比例11.12%的条件下,新增单位面积建设用地,治理28.85 倍抛荒耕地;2017、2021、2025、2029、2033 年分别实现有效利用1.200×108 hm2、1.243×108 hm2、1.279×108 hm2、1.314×108 hm2、1.349×108 hm2 耕地,粮食总产量分别比基期增加4.838×106、2.4190×107、4.354 2×107、5.321 8×107、8.824 6×107 t;红线耦合系数分别达到0.882 471、0.909 740、0.937 008、0.950 643与1;有效利用耕地增加12.5%,粮食总产量提升14.2%。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耕地资源价值体系及价值估算方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北京市为例尝试设计了耕地资源价值体系, 分析其价值关系, 进而探讨耕地资源经 济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生态价值的估算方法, 并对北京市1990-2005 年耕地价值进行了定 量测算。研究结果表明: ① 北京市耕地资源单位面积经济价值呈较快增长, 1990 年为 12.57×104 元/hm2, 2005 年为108.12×104 元/hm2; ② 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供给能力和农 村居民的需求水平相距甚远, 1997 年供给能力为49.19×104 元/hm2, 需求水平为160.56×104 元/hm2, 2005 年供给能力为74.82×104 元/hm2, 需求水平为305.48×104 元/hm2。可见, 耕 地作为农民重要的社会保障资源已不堪重负,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③ 生态价值供给 能力总体呈下降趋势, 1994 年达到171.21×108 元, 2005 年为70.87×108 元, 大量耕地减少 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基于人口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价值的总体需求和多元 需求呈不断增长趋势, 所以需要保持和提高耕地表面的植被覆盖度, 为此政府有必要对农民 因种植耕地给予其一定的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值理论的奈曼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对奈曼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流进行分析,通过典型能值分析指标的计算对其系统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奈曼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2004年能值投入总量为1.47E+21 sej(solar energy joules),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和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投入分别占26.11%和35.78%;系统能值产出为3.23E+21 sej,其中畜牧业能值产出比重高达72.52%。2004年系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民生活质量低于中国2000年农业的平均水平,但系统净能值产出率较高,在争取经济输入能值方面具有优势。系统可持续水平高于2000年全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水平,但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的大量损耗给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隐患。2000—2004年期间系统能值投入中工业辅助能投入比重逐年增加,相应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增长了78%,其中畜牧业能值产出增长了104.10%。在农业经济水平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系统的环境负载率逐年上升,能值可持续性指数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生物模块沙障是一种新型沙袋沙障,同时具备防风固沙、局部土壤改良和植被建植功能.区别于其他沙袋沙障,生物模块沙障外包装为黄麻纤维,内部除填充风沙土外,还添加了玉米芯和羊粪.为了解生物模块沙障的局部土壤改良功能,从土壤微生物角度出发,测定和研究了生物模块沙障内部及周围土壤空间内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生物模块沙障内部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三者总数量分别达到了2.41×107 cfu·g-1、4.51×107 cfu·g-1、1.19×107 cfu·g-1及8.11×107 cfu·g-1,而对照仅分别为1.56×106 cfu·g-1、3.01×106 cfu·g-1、1.26×106 cfu·g-1及5.83×106 cfu·g-1;生物模块沙障内部3种微生物及三者总数量均高于其覆盖的下方土层,下方各土层3种微生物数量均显著高于未设置沙障区;在生物模块沙障迎风侧50 cm至背风侧50 cm区域,3种微生物总数量大小顺序为沙障放置处 > 沙障背风侧20 cm处 > 沙障迎风侧20 cm处 > 沙障背风侧50 cm处 > 沙障迎风侧50 cm处,在此防护区内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平均值分别是流动沙丘的19.56、24.47、8.39倍.生物模块沙障设置5年后,其内部3种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周围土壤,说明生物模块沙障对周围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依然存在潜力.  相似文献   

11.
An emergy-base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of Mongolia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1995 to 2012. By calculating natural and economic inputs and a series of emergy indicat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Mongolia’s resource use structure, economic situation, trade status and societal sustainabil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emergy use for Mongolia changed from 2.83×1022 sej in 1995 to 4.96×1022 sej in 2012, representing a 75% increase over the 18 years of this study, yet its emergy per capita remains one of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1.74×1016 sej/capita). The emergy money ratio (EMR) of Mongolia during 1995–2012 decreased from 1.99×1013 sej/USD to 7.75×1012 sej/USD,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power of a dollar for purchasing real wealth in Mongolia was declining, while the relatively high absolute values compared to its trading partners and even the world average EMR suggests that Mongolia is continuing a trade disadvantage. Mongolia’s emergy exchange ratio is increasingly less than one to the point that in 2012 the ratio was 0.3 suggesting that the exported emergy was over 3.3 times greater than the imported emergy. The growing dependence on imports and the dramatic increase in exports suggests that Mongolia’s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vulnerable to downturns in the world economy.  相似文献   

12.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以北京密云县为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综合发展研究所100089; 2.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100094;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 4.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100875; 5. 北京密云县科委, 101500  相似文献   

13.
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及开发构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区是新疆最重要的自然景观旅游区之一,区内以著名的山峰、气势磅薄的冰川、优美的风景河段,幽密的原始森林、珍鸹的野生动物,奇特的象形山石为特征。凭借资源的独特性和高品位,合理规划,贯彻旅游业持续发展原则,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宣传与促销,可以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区,并可与库库县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我互为依托,相互辉映,共创阿克苏地区旅游业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沿海开放地带,经济地位特殊而重要。而三角洲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在资源开发中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黄河三角洲永恒的主题。基于能值理论与方法,通过一系列能值指标的建立,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经济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该地区能值用量较大, 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资源消耗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此基础上,通过可持续性能值指标的动态分析为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九寨沟保护区植被景观变化与生境破碎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74、1994和2002年三个时段卫星影像,将土地覆盖类型划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地、裸地和水体7个类型。研究发现,九寨沟森林面积、特别是针叶林面积减少,各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也在增大。与1974~1994年间森林丧失平均速率相比,1994~2002年间森林丧失速率明显放缓。第二期灌丛面积平均增长速率是第一期的3.5倍。随着生境破碎化的加剧,许多珍稀保护生物的前景变得难以预测,应以审慎的态度来对待所谓的“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6.
基于能值分析的青海省生态经济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海省能值指标体系构建及赋值的基础上,通过对近20年青海省生态经济系统各能值指标的分析研究表明:青海环境负荷率低、废弃物占总能值使用量的比也较低,人口承载力目前略高于下限,远远低于上限,说明近20年青海省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相对较低,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演变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青海省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能值使用强度、能值/货币比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表明:青海省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低,经济开发强度和发展水平低,且系统运行主要依赖本地资源,是一个资源输出型的省份;很高的可持续发展指数表明青海省经济不发达,开发程度很低,但同时也说明青海省是一个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是我国西部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农牧业结构调整、民族团结稳定的重要区域。本 文主要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 对其主要资源的贮存价值、总能值用量、能值的流入流出情况、能值 自给率、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人口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与其 他国家的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总能值用量的98.11%来自于区内, 其中 74.26%为不可更新资源。提出内蒙古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 努力获得更多的外部高品质的能值反馈; 加快软硬件的建设, 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景观尺度,基于RS和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原理,使用巢式分析法研究了1975-2007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景观变化,包括景观格局、景观过程,讨论了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最近30多年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及外围圈层各类景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自保护区建立以来,林地、水域分别净增899.56 hm2、7.06 hm2,疏林/灌丛、草地分别减少440.52 hm2、970.60 hm2,耕地已全部实现退耕;而同期外围2个圈层的林地却分别减少9 012.23 hm2、25 975.28 hm2,水域减少16.89 hm2、0.83 hm2,建设用地增加376.58 hm2、1 340.35 hm2.草地增加4 883.18 hm2、56 462.11 hm2.在景观水平上,保护区破碎化程度最低,而多样性程度最高,但在类型水平上,保护区2007年的林地却仍然比1975年破碎.2.各种宏观政策,包括保护政策、旅游发展及其所引发的人类活动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个圈层林地、建设用地、耕地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而自然地理过程是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及其外围2个圈层冰雪/裸岩、水域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针对景观变化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分析——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章锦河  张捷  王群 《地理研究》2008,27(2):449-458
从人地关系安全、旅游生态伦理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提出广义与狭义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概念,建立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与评价模型,并以九寨沟为例,探讨旅游消费对旅游地区内与区际生态安全影响的特性。结果表明:(1)2004年九寨沟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总值为163514.0248hm2,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105190274hm2,居民的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0.994925 hm2,同2002年比较,旅游生态足迹总值增加115.10%,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增加72.44%,居民人均本底生态足迹增加3.47%。(2)2004年九寨沟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总量为46960.5678hm2,约占旅游生态足迹总值的42.35%,其中旅游业的CO2排放量高达309455.66t,占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99.84%,加强旅游业发展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十分紧要。(3)2004年九寨沟的生态安全系数处于1.093158~1.159388之间,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状态,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对自身生态安全的影响小于对区际(全球)的生态安全影响。(4)未来游客量的增加、旅行市场半径的拓展、受旅游消费示范效应的影响而引起的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以及居民对自然环境资源依赖程度的加强态势,是影响九寨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