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ZB44=G512是位于球状星团M4的C-M图上红巨星支顶部的星。在1975年紫台拍的双筒底片上,姚保安发现它有可疑快速变光,后经多次照相观测,不能排除变光的可能性。1980年我们用北台60公分反光望远镜进行光电观测,看来变光确实是存在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在λ_e≈6250波长上,它有变幅约0~m.15,准周期约68.5分钟的快速变光。就我们所知,发现红巨星有这样的光变还第一次,如果为进一步的观测所证实,显然对变星理论和天体演化理论都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对已发表的反常变星ZB38=G30和ZB39=G327也进行了光电观测,看来照相发现的光变属实。 由于光电观测是在大天顶距时进行,从现有径向变星脉动理论看,C-M图上性质很不同的红蓝星却有相似的变光形式是难以理解的,而按现有的文献上的知识,又找不到哪种误差可以完全解释观测到的准周期光变。所以我们重复文献[7]说过的话,除非发现了新的误差来源,否则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M4方向存在着一群反常变星。 迫切需要进一步的观测来证实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球状星团M15里的K1082星,是一颗新型的变星。这颗变星的周期是0~d.087004,变幅约为0.2等。它的光变曲线具有缓长的上升段和快陡的下降段。它的B-V色指数约为 0.10.其在颜色星等图上的位置,处在盾牌座δ型星的热边界的左外。它可能属于人们正在探寻讨论中的星族Ⅱ超短周期造父变星的一个次型,我们暂称之为热超短周期造父变星。  相似文献   

3.
按我们的观测,变星V879 Sco不是一颗类似Tori的星云变星,而是长周期变星。给出它的观测证据。初步定出周期为216天,历元JD 2443284,  相似文献   

4.
我们于1989年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60/90/18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及Thomson红敏CCD对14个PG候选激变变星进行光度观测.其光变曲线特性表明:PG0027+260,PG0818+513,和PC1030+590为激变食变星,PG1341—079 是一个可能的激变食变星,PG1551+719为SU UM_a型矮新星,此外还有6个天体的光变曲线有激变星特有的闪变特征.因此PG样本中,激变变星的成功率为79%.PG1030+590的轨道周期为3~h279,PG1717+413的闪变变幅在二个月内有明显变化,它与本身的亮度无明显相关,说明闪变变幅的变化可能是亮斑的局部效应.  相似文献   

5.
捅要从2009年到2014年,对食双星DS Psc进行了多色测光和光谱观测,得到了完整覆盖的B、V、R 3色光变曲线以及一批新的光变极小时刻,并首次确定了该双星系统的光谱型.综合已有极小时刻数据,采用O-C方法进行周期分析,得到了新的轨道周期及历元公式.利用Wilson-Devinney方法,对观测所得光变曲线作了拟合分析,首次得到了该双星系统的测光轨道初解.结果表明DS Psc为一个光谱型约为G7V的过相接双星系统.其轨道倾角为66.6°,质量比为2.506.由于其小质量的次子星具有比大质量主子星更高的表面温度,因此DS Psc应属于W次型的W UMa型双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紫金山天文台直流积分型光度计。数据用模拟/数字转换器变换成数字量。经接口装置记录于穿孔纸带上,然后送电子计算机自动处理。系统还备有二种监视装置。文末给出用本仪器观测小行星(39)Leatitia和短周期造父变星DYPeg所得到的光变曲线。  相似文献   

7.
TESS (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空间卫星提供的短曝光、高精度光度测量为寻找并区分变星与搜寻行星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利用变星源的光变曲线,使用周期频谱分析与光变折叠等一系列方法分析了TESS空间卫星21扇区19995颗拥有高质量光变数据的目标源,并对这些源进行了分类,共获得4624颗变星,其中食双星322颗、脉动变星470颗、行星凌星37颗.所得变星结果与VSX (The International Variable Star Index)变星表进行了交叉比较,共交叉匹配了625颗变星源,这些交叉源中共有131颗为食双星系统、31颗为脉动变星,并通过周期频谱分析获取了双星绕转以及脉动周期.另外在59颗变星中发现明显耀发现象,交叉源中有8颗变星为行星凌星并同样通过周期频谱分析获取了行星绕转周期,从而验证了TESS空间卫星数据对变星分析的可行性.通过利用TESS空间卫星21扇区获得的变星周期结果与VSX变星表中提供的变星周期对比,发现与VSX变星表中绝大部分变星的周期一致,有一部分结果与VSX变星表中的结果差别较大,对这些变星周期结果做了进一步修正,并给出了变星表未列出的变星周期结果.  相似文献   

8.
仙后座的CZ变星,曾经库卡尔金及巴连纳果研究过。那里所给的比较星和计算极亮日期的公式如下:但霍夫迈斯忒(C. Hoffmeister)后来研究这星时所得到的公式为两相比较,表示他们所定的周期,彼此竟相差到0~d.003之多。所以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来定一个比较正确的周期。莫斯科大学的史天堡天文研究所从1949年6月至1953年2月,累积有包含CZ Cas视野的摄影四十七片。这都是用口径40厘米,焦距160厘米的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用15厘米反光望远镜作了御夫座ζ星1963~64年食的三色测光。表1给出了观测结果。表2是食外和全食时的V,B—V和U—B的平均值。两个子星K星和B星的V,B—V和U—B值列于表3。从光变曲线得出的食甚时刻为J.D.2438386~d.70,d=37~d.10。我们认为极小时刻定在J.D.2432553.66+972.176E(1947~48年)较好,并且认为d不随时间而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10.
根据对鬼星团中Johnson测光标准星的观测,我们研究了北京天文台60cm望远镜直流光电光度法UBV测光系统的转换方程,应用该方程推算了对三颗变星观测得到的UBV星等,讨论了所得光变曲线的精度,并与较差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鬼星团中Johnson测光标准星的观测,我们研究了北京天文台60cm望远镜直流光电光度计UBV测光系统的转换方程.应用该方程推算了对三颗变星观测得到的UBV星等,讨论了所得光变曲线的精度,并与较差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Jurkevich方法通常用来发现光变曲线的周期 ,并且根据V2 m 极小值的大小来验证所发现的光变周期可靠性。但是 ,这种验证方法又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最佳的方法是把所发现的周期与观测光变曲线拟合 ,得出每一个周期的振幅 ,以振幅大小来验证所发现的光变周期的可靠性。将此方法用于OJ2 87的历史光变曲线 ,得到其最主要的周期为 11.9年 ,与其它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3.
搜集了类星体3C 273在光学B波段近100 yr的数据,得出光变曲线,并在此基础上应用Period04软件对它的光变周期进行了分析.发现光变曲线中存在周期为T1=2.06 yr、T2=13.03 yr及T3=21.15 yr的3个光变周期,这与Fan等人的结论(3C 273的光学B波段存在2.0 yr、(13.65±0.20)yr及(22.5±2.0)yr的周期)基本上是一致的.然后用这3个周期再次拟合观测数据做一个周期反演,周期拟合曲线与观测数据的爆发周期规律基本一致,说明这3个周期是比较可靠的.并通过其长周期可以得出其中心黑洞质量为M=1.87×106M⊙,最后讨论了其中心黑洞质量以及3C 273产生这种周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判定光变周期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urkevich方法通常用来发现光变曲线的周期,并且根据Vm^2极小值的大小来验证所发现的光变周期可靠性。但是,这种验证方法又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最佳的方法是把所发现的周期与观测光变曲线拟合,得出每一个周期的振幅,以振幅大小来验证所发现的光变周期的可靠性。将此方法用于OJ287的历史光变曲线,得到其最主要的周期为11.9年,与其它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和计划1958年我们以1P21光电倍增管构成的光电光度计附着于紫金山天文台的60厘米反光远镜上观测小行星(4)Vesta 和(15)Eunomia 的光变曲线,得到比较满意的桔果.我们认为凡冲日时亮于10 5的小行星而光变幅不小于0 1者,它们的光变曲线,都可能借我们现有的设备加以观测.估计能满足这条件的小行星约有三十颗.眼前的情况是曾经有一度冲日的光电光变曲线的小行星,不到二十颗.有数度冲日的光变曲线,从而可以算  相似文献   

16.
在完成了七颗变光小行星观测研究之后,我们用相同的仪器于1962年的第四季度和1963年的第一季度,继续进行了一些小行星的光电测光工作.从1962年10月到1963年2月期间所做的观测中,我们获得了十颗小行星完整的光变曲线,其中除了两三颗的周期曾经人们测定过以外,其余的周期都是初次测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UW Ori的首次光电测光结果及新的历元公式。应用Wilson-Devinney综合光变曲线方法得到了初步测光解,结果表明此星是一早型几乎相接的大质量半接双星,质比m2/m1=0.513,小质量子星临界等位面。由结果的分析指出如大质量子星为零龄主序星,则小质量子星已离开零龄主序。由极小时刻的O-C分析表明周期可能有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75年春夏用紫金山天文台40公分双筒望远镜和北京天文台40公分双筒望远镜对蛇夫一天蝎暗云区进行了照相观测.在测量的26片(对)单点及多点露光底片上发现了11颗新的快变星及星云变星。其中一颗是耀星,一颗是金牛座T型变星,其余可能是星云变星.介绍了资料处理方法并给出了新变星的光变曲线和证认图.  相似文献   

19.
从1980年1月到1981年2月,我们用光电方法测得了食双星UZ Leo的二个黄色光变主极小时刻:JD(日心)2444263.2779±0.0004 JD(日心)2444638.4321± 0.0002统计前人观测的极小时刻并绘出了UZ Leo周期变化的(O-C)图,发现其周期变化是突变类型的。在1949年前后UZ Leo的周期大约增长了0.72秒,在1966年前后其周期再次突然增长了大约0.59秒。本文还给出了适用于不同时期的历元公式。  相似文献   

20.
这颗超短周期脉动变星,我们于1962年12月至1963年10月间,用本台60厘米返光望远镜,在卡塞格林焦点,对它又进行了9个晚上的光电观测,一共得到332次星等差的测定.其各晚时刻起迄及观测次数示于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