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地球气候变化的米兰科维奇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米兰科维奇理论是从全球尺度上研究日射量与地球气候之间关系的天文理论(以下简称为“米氏理论”)。该理论认为,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及岁差等三要素变化引起的到达北半球中高纬度夏季日射量变化是造成冰期—间冰期旋回的根本原因。详细回顾了米氏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以南极东方站过去42万年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历史资料为例,讨论了经典米氏理论中有待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的“地心说”——关于短期气候预测的新思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短期气候观测研究历史的回顾,提出了建立以“地圈”(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为主体的地气耦合模式,用来作为预测短期气候变化的方法。地球系统各子系统中,地圈的质量是水圈的10^3倍,是气圈的10^6倍,是生物圈的10^8倍。亦即整个地球系统中99%以上的质量集中在地圈中。“地圈”(特别是岩石圈)存在着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大气圈。对大气中≤10^-2年的波动,大气圈本身的能耗水  相似文献   

4.
氢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辉 《地质科学》1996,31(3):238-249
根据地球形成演化模型,从理论上模拟了地球早期去气过程中的氢同位素分异过程。结果表明,在经历了由开放至封闭的地球去气演化过程后,地球水圈、地壳、地幔之间的氢同位素组成产生显着分异:越往地心深处,其δD值越低,即幔源流体具有异常低的δD值。地球形成时的初始δD值为-3‰(相对SMOW)。地球水圈中的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利用氢同位素变化可以进行地震临震预报。  相似文献   

5.
地球系统演化原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略回顾了地球系统的研究历史,指出人类数千年来关于地球系统的研究可分为古代、大分化和大融合 3个阶段,提出"地球系统学"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是地学研究的主流。第二部分探索地球系统演化的原因,指出:"热"是影响地球系统的途径,但地表面受热的准周期性变化不应是整个地球系统演化的主要原因;对于各种引力的准周期性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归纳出这样一条可能的途径:天体引力→地核环流变化→通过地幔热柱影响软流圈波动变化→通过地热影响气候变化;宇宙磁场通过"变压器效应"调制地核中的Lorenz力,使地核环流变化,进而影响地球系统演化。第三部分提出"外核环流是主导地表系统演化的总枢纽"假说。最后指出:一定要从宇地相互作用中寻求地球系统演化的原因;宇地之间相互联系的热、力和电磁三种物理过程中,"磁"是最值得予以关注的;核幔边界层很可能是推动地核环流和地幔对流的能源区。  相似文献   

6.
第四纪气候变化机制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从20世纪50年代海洋沉积氧同位素记录被揭示以来,经典的陆地4次冰期理论被新的认识所取代,人们发现第四纪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回远远不止4次,并且从深海沉积和陆地黄土获取的古气候变化记录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可以对比,为揭示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机制构建了明确的框架。近年来有关末次冰期不稳定气候事件的揭示也为深入认识古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证据。然而冰期—间冰期旋回机制、南北半球在冰期—间冰期循环过程中的耦合机制以及气候不稳定事件发生机制仍然是困扰古气候研究者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点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活的天体放在宇宙系统之中,更多地考虑地球深部壳-幔-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地外天体对地球运动的作用和影响。这一构造观认为:构造运动并不仅仅是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地球系统的全球动力作用过程;陆与洋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单纯的大陆增生说是不正确的;地幔对流说至今未被证实,陆块是活动的,但不能大规模漂移;大陆地壳不是单纯地侧向或垂向增生,而是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叠合的产物;地球的构造不是均变式向前发展,而是非均变、非线性、旋回式向前演化的;地球表层在不同地史阶段,均有其受相应深断裂体系控制的不同的构造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式大洋盆体制,只是在中生代晚期以来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8.
穿越圈层 横跨时空——记“地球系统过程”国际大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概 况苏格兰的爱丁堡 ,称得上地球科学的一个发祥地。这里在 2 0 0多年前 ,地质学创始人之一的赫顿(JamesHutton)发表了《地球理论》(TheoryoftheEarth) ,当地的泥盆纪的火山口早已成为地质学家“朝圣”之地。这里有着地质学争鸣和创新的传统 ,2 0 0多年前“火成派”与“水成派”一场著名的争论 ,曾经由“文斗”开始 ,以“武斗”告终 ;而爱丁堡皇家科学院的演讲会 ,也多次在地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2 0 0 1年 6月 ,具有地质学历史意义的事件又在这里发生 :英国和美国两个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地质学会 ,联合…  相似文献   

9.
新元古代为距今约1 000~540 Ma的地质历史时期,当时地球处于Rodinia超大陆汇聚和裂解期,板块运动和岩浆作用强烈,且伴随全球性气温下降以及大范围的几期冰期作用,形成覆盖整个地球的冰雪,形成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就华南板块而言,在新元古代时期存在有几期冰期冰碛物残留,学者们对其的定年工作成果也相当丰富,但对雪球地球的形成和消融因素方面还存在的一定争议,包括形成与消融时间、方式、影响因素等。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从而提出关于华南板块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形成与消融因素,即在当时古地理环境下雪球地球的形成与消融是多因素综合性作用的结果,包括地史早期微生物作用、超大陆裂解以及超级地幔柱、甲烷渗漏、冰期岩浆热液作用。从新元古代以来,随着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以及在超级地幔柱作用下,海岸线不断增加,大量微生物以及小壳动物繁殖,呈现峰值增加,CO2等温室气体含量迅速下降,从而破坏温室平衡。后期由于冰期岩浆热液作用以及海底温室气体CH4排放,导致温室效应重新加剧,恢复原始地球形貌。  相似文献   

10.
岩浆活动旋回与地球多层对流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地球历史的节律角度讨论岩浆活动旋回。岩浆活动旋回可按时间与空间分出相互对应的不同尺度,进而可与深度尺度不同的地球多层对流系统相互对应,从而给予了岩浆活动旋回的动力学意义。岩浆活动的时间周期愈长,空间尺度亦愈大,需要的维持岩浆源存在的热能、挥发分供给的数量与深度亦愈大。  相似文献   

11.
较为详尽分析了地球系统科学的由来与发展、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阐明了我国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从而提出8个战略重点:区域气候环境系统变化与适应;水系统、水循环与水安全;生态系统与全球碳循环;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系统;地球内部动力学与地球系统演化;地球灾变事件与生命过程;地球观测系统与地球系统模拟以及耦合过程动力学、响应动力学、适应和预测理论。  相似文献   

12.
吕克解  周小刚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0):1097-1100
地球系统科学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地球整体结构、特征、功能和行为,研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机理的科学。对地观测、探测与分析技术的发展是地球科学创新思维来源的技术保障,同时对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将更加重视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地球系统观测、探测新原理与新技术”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十五”优先资助领域。回顾“十五”期间的资助情况,探讨该领域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将有利于“十一五”对该领域资助工作的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冰雪地球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永云  闻新宇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1226-1233
在大约6~7亿年前的新元古代时期,地球是否曾经被冰雪完全覆盖而成为了一个“冰雪地球”?如果是,什么诱发了这种全球性的冰川期?又是什么导致了它的融化?新元古代时期的极端气候变化对其后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有何影响?围绕这些问题,古地质、古生物和古气候学界在最近几年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激烈争论。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地球在新元古代时期确实经历了数次地球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全球性冰川期,但地球是否被完全冰封还需要更充分的古地质和古生物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利用气候模式对各种可能的外部强迫的模拟试验表明“冰雪地球”是很难形成的,并且,如果地球进入完全被冰封的状态,它将是难以被融化的;关于新元古代时期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所起的作用存在2种观点,一种认为气候变化导致了原始生命的基因突变并诱发了寒武纪生命爆发,另一种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生态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是:①把大地构造学从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构造、岩石圈构造推进到研究地球整体多圈层构造的新阶段.②地球系统和宇宙天体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球动力学,太阳能、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宇宙天体运行的联合作用是各种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③洋陆转化论:陆与洋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陆与洋都不会永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意愿的加强,突出系统科学的服务和规范已成为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战略要求,并且成为引领新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建立在地球探针等技术基础之上的系统科学,必将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研究寻求解决办法。由此提出了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通过自由性、统计性、组合性的研究,研究自然界中的秩序与和谐,通过体系的完全性、参数性、层次性的研究,揭示不同空间的物质组成,解释不同结构的物性参数,通过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信息的研究,探索开发矿物原料、资源估算、水文生态、污染治理、矿山监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开展地球系统研究战略概念模型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自20世纪末以来,地球科学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球系统科学理念逐渐成为引领新世纪地球科学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在制定其地球科学战略时,均基于各自掌握的科学资源和实际需求,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我国地球科学发展的优势在于区域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需求和机遇。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概念模型。在这一框架内,我国可以在两方面选择研究范例,并为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一是在地球系统物质、能量循环中关注我国具自然条件优势的关键环节;二是强化区域集成研究。同时,还需要加强地球系统观测和模拟的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7.
走向地球系统科学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2003年9月30日,大洋钻探计划将宣告结束。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我们一方面赞颂这项空前规模的国际合作,19年来不断创新的辉煌历程;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地学界感到庆幸,我们赶在世纪帷幕落下之前,进入了深海研究的科学前沿。国际深海科学钻探至今35年(DSDP,1968—1983;ODP,1985—2003),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其科学贡献,那就是推动地球科学进入了“地球系统科学”,或者说“地球系统演化”的新阶段。确实,地球表面60%是超过2000m的深海,缺了深海不可能得到全球概念。深海沉积中堆积的海洋浮游生物,集四大圈层的信息于一身,也为研究过去的全球…  相似文献   

18.
对地球系统科学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使世界面临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巨大压力,如何建设一个富裕、健康、安全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引起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也是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热点,更是地球科学的前沿科学问题。近20年来,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众多科学家广泛投入了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相似文献   

19.
地球系统科学不应当理解为各门地球科学的叠加,而是探索其圈层相互作用,整合其各种学科,将地球作为一个完整系统来研究的学问。地球系统科学从全球变化开始,然后向早期的地质年代推进。而当前面临的新任务是将地球表层与地球内部过程连接起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赵瑜  李晓红  卢义玉  康勇  陈陆望 《岩土力学》2008,29(10):2871-2876
岩石材料本质上是一种物理非线性的材料,在深埋条件下,隧道围岩系统的变形还表现出几何非线性,这两种非线性机制的相互作用使得围岩系统的卸荷演化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根据重庆某深埋隧道围岩实际情况,运用FLAC3D三维显式有限差分法分析软件,建立了摩尔-库仑剪破坏与拉破坏复合的应变软化模型,采用大变彤方法对深埋隧道围岩系统卸荷进行数值仿真,引入混沌动力学理论对数值模拟的分析结果进行整合,提取了围岩系统演化过程中特征点演化时间序列的Lyapunov指数,对其混沌形态进行了研究.实例分析表明:深埋隧道围岩系统卸荷演化呈现典型的混沌性态,且系统演化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