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重任在肩.本文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地质环境保护等四个方面探索国土资源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显示,当前我国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态环境形势仍很严峻,城乡生态空间被挤压的问题日趋严重。如何切实保护生态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如何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如何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针对这些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就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指明了新的奋斗目标和前进的方向。结合射阳国土资源管理实际,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制度建设和治理效果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为此,在“十四五”时期应当依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展和试点情况,明确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实施途经和重大举措,构建权责清晰、集中统一、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确立土地管理的数量红线、质量红线、生态红线;实施空间管控战略,推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土地利用格局;划定城乡发展边界,推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城乡发展格局;还应强化保护耕地、保障发展、维护权益、保护生态,形成土地利用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的整体合力。  相似文献   

6.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生态文明的本质内涵,回顾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自提出以来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归纳和总结;重点以政府管理实践中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4月9日,国土资源部发布《2009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报》数据涵盖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国土资源调查、地质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科技与信息化、测绘管理与保障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八方面内容,重点反映了2009年我国国土资源领域国情国力、重大政策、重点工作、重要成果等最新情况,首次纳入重点城市监测地价、建设用地供应、土地出让价款等方面的数据。《公报》指出,2009年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公报》显示,2009年,土地整治新增耕地26.9万公顷;全国批准建设用地比上年增长44.6%;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398处;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09起,安全转移1.4万人。本期杂志刊发了《公报》全文,敬请广大读者注意。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构建和谐人地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重新认识土地的价值,将人类的伦理观推广到整个土地生态系统是人类道德思想的伟大进步.论文阐述了生态文明和土地伦理的内涵,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总结了土地伦理利用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实现土地伦理利用的基本路径,包括:思路路径、制度路径、技术路径、经济路径和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妥善处理国土资源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有利于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代际补偿机制、国土开发理念、资源安全保障格局。开展国土资源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落实中央领导关于科学发展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0.
生态保护用地是生态空间的自然主体和重要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其重要性已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土地利用的主体功能,生态保护用地包括林地、草地、湿地、城市绿地及其他地类。本文将生态用地的保护管理与我国土地管理实践相衔接,选取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计算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用地的资源情况,研究了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用地的利用形势,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生态保护用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