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乌鲁木齐市居民购物行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市居民购物行为问卷调查资料,从不同类型商品的角度对居民购物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居民出行的目的特征与方式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工作日下午下班以后是工作日选购各类商品的首选时段;休息日无固定时段是休息日选购各类商品的首选时段(除蔬菜类商品)。(2)夜间购物出行的频率最低。(3)新市区居民在购买不同类型商品时出行的距离较远,天山区居民购买不同类型商品时出行的距离较近。(4)在工作日主要以工作购物类型为主;在休息日主要以多重目的购物类型为主。(5)购买低等级商品主要是步行;购买中间等级商品和高等级商品主要是乘坐公交车。  相似文献   

2.
广州不同阶层城市居民日常家外休闲行为时空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3年广州市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休闲活动频次及时长、休闲活动的时间集聚、距离分布、时空分布密度和时空集聚特征等方面分析不同阶层居民休闲活动特征。研究发现:居民工作日家外活动以生存型为主,休息日以休闲型为主,高阶层居民比低阶层居民在工作日休闲活动时间长,休息日活动频次高;居民在工作日的休闲活动受生存型活动时空约束明显,各阶层在休息日的休闲活动持续时间明显增长,主要集聚于近距离;居民休闲活动大部分集中于中心城区,工作日早晚活动空间变化大于休息日;低阶层居民晚间休闲活动集聚范围明显比白天收缩,中高阶层以上居民工作日晚间休闲活动集聚范围明显比休息日收缩。  相似文献   

3.
北京郊区女性居民一周时空间行为的日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彦威  张雪 《地理科学》2014,34(6):725-732
伴随城市空间向郊区急剧扩张,郊区已成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疏解城市人口和功能的重要空间。作为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工作者,郊区女性居民的日常生活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2012年北京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采用时间地理学研究框架,以一周的活动日志数据为基础,从时间节奏和时间分配的角度分析郊区女性的时间利用特征,并通过标准置信椭圆对GPS轨迹数据进行了活动空间刻画,探讨不同活动在城市不同空间中的发生日间差异。结果表明,在时间上,郊区女性的日常生活具有规律性、丰富性和细碎性的特点;工作日的时间分配以工作活动为中心,从周一到周四的差异性不显著;休息日的时间分配以家务和休闲活动为主,并且在休息日内部出现周日出行时间相对较少的差异。在空间上,大部分郊区女性居民选择在郊区附近就业,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休闲活动也主要在郊区空间发生;在休息日,购物活动向城区空间内延伸,休闲活动的空间范围虽然相比于工作日有所扩大但仍主要在郊区空间内部完成。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挖掘居民不同类型活动的出行需求,进而制定更加精细化的交通政策,从活动分析法的视角出发,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西宁城市居民家内外活动时间分配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工作日,居民的通勤出行仍然是城市交通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休息日,工作和通勤时间长的居民更倾向于在家内进行维持活动;而休息日不工作的居民更容易产生进行家外维持活动的出行需求。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对于家内外时间分配具有差异化特征。单位大院职住接近的特征对于减少居民通勤出行时间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维持性活动时间分配与其他类型社区居民已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唐艺凡  张雪  刘群  陆玉麒 《热带地理》2022,42(6):902-915
基于2020年12月福州市橘园洲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与48 h活动日志,结合时间地理学理论,采用GIS 95%标准置信椭圆、点密度与叠置分析方法,从微观个体角度研究保障性住房居民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工作、购物、休闲3类活动的空间特征及其对附近空间的利用情况,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案例社区居民在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活动空间差异较大,休息日居民内部差异大于工作日。2)从不同活动类型看,工作日活动内部差异性较小,整体呈现通勤距离短、依赖社区周边的特性;购物与休闲活动在工作日依赖社区周边,而在休息日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拓展,且出行人数呈距离衰减。3)居民工作日活动受通勤距离、年龄与收入的显著影响,休息日活动受收入、家庭结构与文化程度的显著影响。4)与一线城市保障性住房选址在城市边缘集中的趋势不同,福州市仍有足够的空间使保障性住房的选址相对均衡。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及决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州市中产阶层活动日志问卷调查,借鉴社会分层、行为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等理论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多元Logit模型对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与决策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呈现多样化时空特征。工作日购物时间双峰陡峭,休息日双峰平缓;工作日购物空间范围比休息日小,工作日购物活动集中在晚间近圈层(0~1 km),休息日集中在白天中圈层(1~5 km)。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商业设施密度是影响中产阶层外出购物行为时空决策的主要因素,工作日性别因素影响较大,休息日出行方式因素作用显著。中产阶层购物时间节奏与一般居民相差不大,但空间距离较远,其时空决策受商业设施密度影响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兰宗敏  冯健 《地理研究》2010,29(6):1092-1104
基于北京5个城中村的问卷调查,从个体行为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利用特征以及时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工作日中工作活动是支配活动,对其他活动时间起到制约作用,休息日娱乐时间占据主导地位,男女在时间分配特征上体现出较大不同;城中村流动人口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在性别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时间上,休息日大部分活动集中在自家;家中娱乐活动出现较强晚间高峰;在性别上,男性比女性外出娱乐活动多,出行距离更远,女性家务活动多于男性。人群个体日常活动的规律性可以为掌握城市人群生活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66个社区726份居民日常行为调查数据为基础,从生命历程视角,研究了中小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行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居民在时间利用和活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时间利用上,工作日随居民年龄的增加,工作/学习"双峰"特征逐渐消失,休闲活动比例呈上升趋势,购物活动由分散转向集中并有向上午延伸的趋势;休息日主要以休闲、购物活动为主。在活动空间上,居民对不同空间的依赖性存在显著差异,但街道、社区仍然是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相比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居民在时间节奏和时间分配上有明显差异性,但在空间范围变化上表现出一致性。推进街道、社区两级社区生活圈建设,特别是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对促进居民行为需求与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梓烽  柴彦威 《地理学报》2014,69(10):1547-1556
中国各大城市交通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引导交通出行需求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西方对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研究已经由基于出行的分析转向基于活动的分析,并且认为家内/家外活动决策与出行需求的产生密切相关;而国内少有从家内/家外活动时间分配的视角透视居民出行需求的产生机理的研究。基于2012年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所采集的第一手数据,本研究以北京上地—清河地区为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工作日与休息日家内/家外的非工作活动的时间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此尝试对居民非工作出行需求的产生机理进行解读。研究表明:家内活动与家外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家内/家外非工作活动时间分配受到工作与通勤时长、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并且不同类型的非工作活动的家内/家外时间分配存在内生联系。研究结果将为居民出行需求预测与引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大城市交通供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分析、预测、引导交通出行需求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西方对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研究已经由基于出行的分析转向基于活动的分析,并且认为家内/家外活动决策与出行需求的产生密切相关;而国内少有从家内/家外活动时间分配的视角透视居民出行需求的产生机理的研究。基于2012年北京市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所采集的第一手数据,本研究以北京上地—清河地区为例,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工作日与休息日家内/家外的非工作活动的时间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此尝试对居民非工作出行需求的产生机理进行解读。研究表明:家内活动与家外活动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家内/家外非工作活动时间分配受到工作与通勤时长、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并且不同类型的非工作活动的家内/家外时间分配存在内生联系。研究结果将为居民出行需求预测与引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深圳居民夜间消费活动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柴彦威  尚嫣然 《地理研究》2005,24(5):803-810
本文以深圳居民日常行为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资料为基础,聚焦于国内地理学研究尚处空白的居民夜间消费活动,分析了城市居民夜间消费的总体特征与时空特征。深圳居民的夜间消费活动普遍比较活跃,并以购物、餐饮及娱乐休闲为主;但平均消费时间并不长,消费频率也较低;西方国家城市中出现的夜间消费深夜化现象并不明显。夜间消费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随距离衰减现象,并且形成居民夜间消费活动的圈层结构,即1km圈层的基本空间、5km圈层的主要空间和10km圈层的日常空间。另外,不同夜间消费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也比较显著,形成夜间购物(平均距离为2km)、夜间餐饮娱乐(平均距离3km)、夜间体育健身与商务应酬(平均距离3~5km)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家庭生命历程的北京郊区居民行为空间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柴宏博  冯健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506-1516
郊区居民行为空间研究是解读郊区空间的重要方面之一,当前的研究多基于汇总的个体数据,从家庭层面出发的微观研究较少。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居住在北京五环至六环之间的3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开展实证研究,旨在通过以家庭为单元的行为空间研究,丰富对郊区居民行为空间的理解。研究发现:家庭的生命历程与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生命事件,包括迁居、就业选择、家庭结构变化、家内成员的社会角色变化等,会通过改变地理背景、移动性和家庭内部的责任分工,影响每一个成员的惯常活动模式。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和时间安排形成了家庭成员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但当部分因素改变时,家庭也会通过一定的协调机制来响应家庭成员所遇到的制约,以便家庭成员能够更好的完成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活动。  相似文献   

13.
基于西宁市7个社区居民购物行为问卷调查数据,探讨西宁市不同区位社区居民不同类型商品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社区居民购物频率、出行时段和出行距离存在差异,受营业时间和气温的影响居民购物活动以白天为主,夜间较少;市中心和郊区社区较多居民步行购买低等级商品,市中心外围较多居民购买低等级商品以公共汽车为主;西宁市市中心和郊区居民购物出行符合不同等级的商品购物空间的等级圈层结构,可分为3个圈层,而市中心外围居民的不同等级商品购物圈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人本导向的社区生活圈规划转型关注居民的日常活动对社区空间的利用情况,从而反映出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需求.但目前研究较少关注不同类型居民的差异化时空行为特征,不能有效应对社区居民的差异化需求.论文结合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基于居民出行活动的频率和密度测度其核心活动空间和弹性活动空间,分析不同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城市的迅速蔓延与扩张,市内交通拥堵日益成为世界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亦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话题。运用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集聚为基本研究视角,选取广州作为案例,探讨城市内部交通拥堵形成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型时空共存是产生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而出行路径的时空集聚必然造成运动型时空共存。广州市居民的出行行为由于受到时空约束的作用下,造成出行路径的时空集聚,城市的空间结构和路网结构进一步强化其集聚效应,从而形成出行路径的时空共存,并引发交通拥堵。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两种因素的共同约束,当两种约束条件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将产生时空集聚和运动型时空共存,并最终形成交通拥堵。良好的交通管理手段只能促使交通拥堵的状况趋于好转,本质上难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线路、交通管制、交通供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居民日常出行路径的时空共存而加剧或缓解交通拥堵现象。所以,在城市交通供需状况处在一种基本合理的水平下,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降低居民日常活动的运动型时空共存。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以南京为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甄峰  魏宗财  杨山  曹小曙 《地理研究》2009,28(5):1307-1317
信息技术在城市生产、生活与管理中的加速应用不仅促使城市空间结构正在发生转型,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论文基于社会调查,以南京为例,考察了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行为特征的影响。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居民家庭在接入信息技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接入互联网能力迈入快速增长期。但由于各城区间、各郊区间的信息接入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必然会影响居民的出行行为。研究表明:在家办公的出现减少了日常的工作出行。信息网络对居民日常出行的引导作用日益突出,并出现了部分替代。城市居民家庭的交通通讯费用大幅增长,上网时间增长较快,而城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柴彦威  李昌霞 《地理学报》2005,60(3):401-408
以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消费行为状况的问卷调查为基础, 主要运用经验行为主义方法, 从宏观层面揭示出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 通过对北京、深圳和上海三个城市的老年人购物空间圈层结构的比较研究, 发现北京市老年人购物活动随距离衰减的规律比较规则;深圳老年人购物行为空间则随距离增加而波动式衰减;上海老年人购物活动空间的收敛性最强。进一步从微观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居住区位因素对老年人购物空间的影响, 得出小区级商业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可达性直接决定了老年人购物空间的收敛程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日常生活活动的日志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运用时间地理学研究方法分析维吾尔族购物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构建出休息日和工作日购物空间模式,并通过购物活动空间与居民属性的相关分析对购物消费空间予以解释。分析表明:男性购物活动出现双高峰,而女性购物高峰期出现在下午;0~4km构成工作日日常购物圈且大于休息日;男性购物活动空间大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大,购物活动空间逐渐缩小;白领阶层购物活动空间最大,无业居民购物活动空间最小;购物活动空间亦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学历亦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