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提高CT对转移瘤诊断能力.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有原发肿瘤,头部、盆腔、肝脏、肺部出现转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部转移瘤的特殊表现为结节状及斑片状钙化性转移;盆腔、肝脏转移瘤斑片状钙化性转移;肺转移瘤的特殊表现为钙化性转移、空洞及空泡样转移.其中头颅结节状钙化性转移15例,斑片状钙化性转移5例;盆腔及肝脏斑片状钙化性转移各1例;肺空洞样转移6例,空泡样转移4例.结论::结合临床和CT征象,可对表现特殊的转移瘤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TSC)颅内不同部位病灶的CT平扫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6例颅脑TSC患者资料,分析颅脑TS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癫痫、智力减退及皮肤损伤为TS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其中癫痫最为典型,其发病率为93.75%。CT检查对不同部位TSC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SC患者CT平扫均可表现为室管膜下结节,表现为条状、圆形或类圆形的钙化结节,且呈对称性分布,以侧脑室体部外侧缘多见;9例脑实质结节患者CT平扫示可见5例可于皮质和皮质下存在钙化结节状,且以沙粒状呈现,1例表现为点状或小片状的低密度的病灶边缘清晰结节病灶;4例患者CT平扫可表现为脑沟和脑池的改变,皮层脑萎缩,额顶、颞枕叶脑沟局限性或普遍性增宽改变为CT平扫表现。脑室扩张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侧脑室扩张,额、枕角明显呈气球样变化。结论:TSC患者主要以癫痫发作、皮肤损害及智力低下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而CT扫描中室管膜下为TSC患者最为常见结节部位,不同部位结节可有特征性的CT表现,但颅内钙化结节病灶为CT平扫中TSC的最为特异性征象,故可将CT作为颅内TSC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错构瘤的MSCT平扫及22例MS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MSCT上所有结节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密度(无钙化)的12例,占37.5%,既有脂肪又有钙化的8例,占25.0%,只有钙化的2例,占6.3%.增强扫描(22例)强化值<20HU的20例,占90.9%,强化形态呈间隔状强化16例,占72.7%.结论:肺错构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和钙化有助于诊断,动态MS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婴幼儿结节性硬化病CT表现的认识。结果:本病CT有特征性表现,即双侧侧脑室周围多发高密度结节影和钙化斑。结论:CT能够准确诊断结节性硬化脑,为该病的特异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IHH)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9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和2例穿刺活检证实IHH的CT资料,所有的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双期增强扫描,6例加做延时扫描,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各型的CT表现。结果:11例IHH,肿块型6例,直径在5~10cm之间;结节型3例,直径〈5cm;弥漫型2例。平扫各型肿瘤均呈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型密度不均匀,均见钙化,4例中央区见液化坏死区,1例中央区见出血灶;结节型密度不均匀,1例见钙化;弥漫型密度均匀。肿块型均有分叶,结节型、弥漫型无分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型5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结节样强化;结节型3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弥漫型1例边缘呈花瓣样强化,1例呈环形强化;3例肿块型及1例结节型出现自边缘向中心呈粗条状强化影,强化程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相近;门脉期、延迟期全部肿瘤持续向心性强化,4例肿块型中央坏死区未见强化;结节型、弥漫型全部为全瘤强化。结论:IHH总体表现为向心性强化及延迟强化,但各型的CT分型表现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的特征性胸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的胸部CT资料及不同预后。结果:收集纳入研究对象27例,病原学检查显示:13例患者分离出细菌,2例患者为真菌,其余12例同时分离出细菌和真菌。27例患者的胸部CT表现均为双肺多发病变;除6例表现为单纯典型新冠病毒感染的胸部CT特点以外,其余21例患者表现为散在或弥漫性分布的磨玻璃影、混合密度影、以肺段或肺叶分布的片状及斑片状实变影,部分可见散在结节影或小叶中心结节,磨玻璃影内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和“血管增粗征”,实变影内可见空气支气管气像,多伴有胸腔积液,少数病例可见肺气囊,散在病例可见淋巴结轻度肿大。根据不同预后分为存活6例,死亡21例,死亡患者的肺部磨玻璃影、磨玻璃影伴实变影比例高于生存患者,其余影像学征象无明显统计学差。结论:重症新冠肺炎继发感染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感染,多为混合感染,胸部CT主要表现为无特定部位分布的磨玻璃及混合密度影、实变影、结节影,多伴有胸腔积液,少部分可见肺气囊、胸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仍可见铺路石征及血管增粗征,呈现出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肝脏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CT/MRI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UESL 5例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5例病灶均单发,4例位于肝右叶,1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CT/MRI表现为边界模糊的囊实性肿块,囊壁见结节状、不规则软组织密度/信号影,内见厚壁不均分隔,CT平扫呈低密度,内见大片状液化、坏死,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CT/MRI增强扫描壁结节、软组织成分及囊内分隔呈轻度渐进性强化。结论:成人UESL影像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床旁胸部摄影(简称床旁胸片)与胸部CT扫描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调取分析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1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确诊收治的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依据实验室诊断和临床划分新冠肺炎的标准,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断,入组43例患者均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床旁胸片摄影,其中6例患者在症状相对平缓的前提下进行胸部CT扫描;床旁胸片复查时间间隔1~5 d,复查次数1~4次;胸部CT扫描复查时间间隔1~4 d,复查次数2次;观察分析受检者胸片和胸部CT扫描的影像学图像表现。结果:43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床旁胸片示双肺斑片状实变影并累计两个肺野以上者25例,双肺胸腔积液6例,单侧肺部渗出实变影18例,单侧胸腔积液4例,心外形增大合并肺水肿7例,疑似肺内肿瘤团块影2例;6例接受胸部CT扫描患者双肺多发磨玻璃影6例,斑片影,网格状影,叶间隔增厚,病变区域内可见肺血管及亚支气管增粗;复查床旁胸片双肺斑片密度增高影面积扩大5例,新增胸腔积液2例;复查胸部CT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淋巴瘤样肉芽肿(LYG)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肺部LYG病例的CT影像表现,男性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2岁,其中5例含增强扫描。结果:病理结果2例为1级,4例为2级,2例为3级;6例多发,其中1例为多发结节,4例以多发结节或肿块为主,伴有不同程度斑片影,1例为斑片影为主伴多发小结节;2例表现为单发结节或肿块;3例下肺分布为主,3例上肺分布为主,2例上下肺都有分布,6例多发结节均沿着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其中5例有胸膜下病灶分布。8例病灶结节或肿块边缘粗糙,周围均有晕征;4例平扫可见病灶中央较外周密度稍低;3例可见到空气支气管征;1例病灶内见小空洞;5例行增强扫描病例均可见病灶边缘强化,中心平均强化值13.2Hu。5例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多发结节或肿块,伴周围晕征以及边缘环形强化为肺部LYG的常见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经CT 诊断的84例小儿颅脑内出血。CT 主要表现是颅脑内出血的高密度影。CT 扫描可确定出血的部位、数量和大小等,足一项十分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CT能谱诊断在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经病理检查后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60例,按照的疾病发生部位将其分为淋巴瘤组、肺腺癌组以及胆管癌组,安排各组患者接受CT能谱成像检查,对比各组淋巴结在不同能量下的CT值,根据结果对患者进行预后判断,能谱的范围应保持在40~140 keV之间,梯度为10,对比不同组患者在同一能量下淋巴结中含水量以及含碘量的差异。结果:能量达70 kev时所呈的图像最清晰,此数值在各组患者中均适用,相同的能量状态下,各组患者转移性的淋巴结碘含量以及CT值大小关系为:淋巴瘤组>肺腺癌组>胆管癌组(P<0.05)。各组患者转移性淋巴结中的含水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癌组的预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他组(P<0.05)。结论:应用CT能谱进行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疾病诊断能够通过检测的碘含量判断疾病发生情况,不同来源的转移性淋巴结在70 keV下的CT值差异较大,可作为观察转移性淋巴结中的能量标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是报道11例“无症状”性脑瘤临床诊治经验及体会,方法,总结,分析11例病人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11例病人均经CT或MRI检查得以诊断,其中10例行肿瘤切除术,1例予以保守随访。结论:CT和MRI等先进医疗诊断设备的应用,是临床“无症状”脑瘤得以诊断的主要手段;“无症状”只是特定时期内相对而言其原因与高岭,颅内代偿空间扩大,脑瘤位于功能“哑区”以及多有良性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胶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研究常见胶质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34例胶质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34例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24例,少枝胶质细胞瘤5例,室管膜瘤2例,髓母细胞瘤3例,成人多于儿童,幕上多于幕下,不同类型的胶质瘤有特殊的发病部位及典型的CT特征。结论:全面的CT影像学认识与病人年龄,病变部位相结合,能提高脑胶质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脑转移瘤是颅内肿瘤的一种,多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通过某种途径转移到颅内,并在颅内形成新的病灶。早期诊断及鉴别脑转移至关重要,以便及时治疗,延长患者生命及提高其生存质量。MRI具备无辐射、多方位、多序列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尤其是功能成像的发展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其在脑转移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监测和评估预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MR功能成像及新技术在小转移灶的检测、脑转移的鉴别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肩胛骨恶性骨肿瘤的类型和影像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2006年4月到2018年12月18例(男女比14:4,平均年龄47岁)手术病理证实的肩胛骨恶性骨肿瘤的术前X线、CT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肩胛骨恶性骨肿瘤以转移瘤多见(9/18,50%),大多是肺腺癌转移,肝胆系统的肿瘤也可转移至此部位。尤文肉瘤在此部位也比较好发(3/18),小的骨破坏灶伴骨膜反应和钙化、巨大软组织肿块是常见表现。其次是孤立性浆细胞瘤(2/18),部分病灶进展缓慢,膨胀生长,呈低度恶性过程。磁共振T2WI及增强扫描有助于区分软骨肉瘤和骨肉瘤。存在放射状骨膜反应时,除了骨肉瘤、尤文肉瘤、软骨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也应考虑。结论:X线、CT、MRI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肩胛骨恶性骨肿瘤的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强CT成像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临床和影像诊断为HSOS的6例(男2例,女4例)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检查,观察分析增强CT成像上肝实质、肝脏相关血管及其他扫描范围相关影像变化,并参考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结果,总结分析HSOS增强CT的特征。结果:CT平扫6例均表现肝脏肿大,肝实质密度不均匀减低。增强后6例均表现为“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1例除此之外还可见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5例三支肝静脉均未见显示,1例肝左静脉未显影,肝中静脉和肝右静脉变细成线样改变。下腔静脉肝段3例重度狭窄,3例稍受压,但所有病例经肝脏血管超声、血管造影或增强MR检查均证实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结论:CT平扫所显示肝脏肿大、密度不均匀减低和增强扫描所显示肝实质“斑片状”或“地图样”异常强化或特征性的以第二肝门为中心沿三支肝静脉周围“放射状”异常强化特点有助于HSOS的诊断。但增强CT对诊断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肝段是否狭窄或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膀胱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膀胱病病变的特点,探讨膀胱肿瘤的鉴别诊断,所用材料与方法;分析了27例膀胱病变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得到膀胱肿瘤以膀胱癌多见,各种膀胱病可以有瘤样改变,本文结论是CT临床表现,对常见膀胱肿瘤的鉴别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在肺部结节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4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17例,良性结节11例,活动性炎症结节6例)进行单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45例肺部结节(恶性结节24例,良性结节13例,活动性炎症结节8例)进行双排螺旋CT灌注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病例绘出三类型结节的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对灌注扫描病例用随机灌注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病灶感兴趣区血流量、血容积、平均通过时间及血管表面通透性,比较三类型结节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良性结节动态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低平,CT值增加约10Hu;活动性炎性结节之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速降型,CT增强值增加约62Hu;而恶性结节为速升慢降型,CT值增加约46Hu。恶性结节和活动性炎性结节的血容积及血管表面通透性值高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的血容积值一般小于6.5mL·100g^-1,血管表面通透性值小于30mL·min^-1·100g^-1)。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提供肺内结节的血流灌注的定量信息,CT动态增强扫描及灌注成像有助于肺内结节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幕上及幕下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使用GE Highspeed CT/i,对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使用GE signa Twinspeed 1.5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患者进行MRI平扫,观察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幕上及幕下脑室中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形态,对比CT检查的表现与MRI检查的表现。结果:在3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中,13例位于右侧侧脑室,9例位于左侧侧脑室,11例患者的双侧侧脑室皆有肿瘤,另外6例患者的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皆有肿瘤;39例患者的肿瘤平均大小为52 mm;36例呈不规则分叶状,3例肿瘤边界模糊;部分肿瘤存在不同程度的钙化现象。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的部位及特征性较为典型,通过CT扫描以及MRI扫描,均能有效地检出中枢神经细胞瘤,而MRI影像学检查,能够有效地提高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检查结果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