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DEM在工程建设与自然科学领域应用极为广泛,如何准确、高效地运用曲面内插成为内业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辽宁省调兵山试验区域内已知点数据为基础,对比了移动三角面内插法、双多次多项式曲面内插法、Zernike多项式曲面内插法的内插精度,研究了按曲面坡度分区讨论对内插的改进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按曲面坡度进行分区,使用多项式和移动三角面法进行混合内插,能很好地削弱地势对精度的影响,使DEM曲面内插精度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数字高程模型广泛应用于测绘科学各个领域,如何建立模型并高效率地进行内插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文中以辽宁省黑山市调兵山地区三维坐标采集数据为基础,使用多项式曲面内插法、加权平均法和组合方法进行内插,对比内插精度,验证加权平均对多项式内插精度的影响,研究组合方法的可行性,找出适合实验区域的内插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区域使用多项式和加权平均内插方法时加权平均方法内插精度最高;加权平均方法能较好地优化多项式内插精度;组合方法中加权双三次多项式内插方法能较好地削弱地势对精度的影响,是一种适合实验区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Coons曲面的规则格网DEM表面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内插是数字高程模型的核心问题。目前的内插模型主要是由离散的格网数据构建的连续曲面,直接以点推面,可能存在较大的地形误差。本文建立的Coons曲面DEM表面模型,首先利用离散的格网数据构造与格网边界相对应的地形剖面曲线的拟合曲线,再基于拟合曲线构建DEM表面模型。实验表明:Coons曲面DEM表面模型是一种高精度的DEM表面模型,其地形模拟误差比直接基于格网数据建立的双线性内插、样条函数内插和移动曲面拟合法的误差都小,实际地形模拟误差与双线性模型相比减少15%-28%,且精度随着构建边界拟合曲线所用格网点的增多而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4.
作为高效内插技术,DEM曲面内插迅速崛起于测绘科学领域,如何高精度、高效率地内插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次研究选取辽宁省调兵山实验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多项式曲面内插法结合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实验,主要研究各方法之间的精度和BP神经网络对其优化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实验区域内使用单种内插方法内插时,双三次多项式内插法的内插精度最佳,双四次最差;2)BP神经网络能较好地优化双多次多项式曲面内插精度;3)BP双三次多项式曲面内插法是一种适合调兵山地区的内插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原始地形起伏变化的连续光滑性以及邻近数据点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基于TIN的DEM表面光滑插值模型.首先,运用二元二次多项式曲面加权平均的办法,提出了一种基于TIN的具有C1光滑性的DEM表面插值模型;然后,利用数学曲面对模型的精度进行了评估,并对实际地形进行了插值表示.结果表明,提出的表面插值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光滑效果.  相似文献   

6.
文中通过对双线性内插、双二次内插、反距离加权内插以及移动曲面拟合内插这四种DEM内插算法,在平原、台地、丘陵、山地这四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区域与原始地形的3维叠置分析,以及不同地貌类型不同DEM内插算法的精度分析,为不同地貌类型选择合理的内插算法。  相似文献   

7.
讨论GPS水准移动插值法内插与外推精度的差异、转换正常高的精度估计和高程等级评定等问题,利用某测区的GPS水准数据,对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多项式曲面法以及顾及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相应方法进行比较,给出选择最佳移动插值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将小波函数引入到GPS高程拟合,利用小波基函数伸缩平移的特性,结合最小二乘法对散乱的GPS点进行拟合。通过实例验证了小波函数实现GPS高程转换的可行性,并与传统拟合算法多项式曲面拟合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证明在大面积且地形起伏较大的测区,小波函数拟合残差值更小,精度优于多项式曲面拟合法,更能反映测区实际高程异常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在调兵山地区,选择76大地高和正常高都已知的点作为原始数据,采用多项式拟合加权平均法建立该地区大地水准面,包括泰勒二次多项式加权平均法和双二次多项式加权平均法。通过实例发现,泰勒二多项式曲面加权平均法和双二次多项式加权平均法对高程异常的短波项有很好的改进效果,拟合残差值比较大的点采用泰勒二次多项式曲面加权平均法和双二次多项式加权平均法残差值变小,大大提高了拟合模型的精度,改善了拟合模型。  相似文献   

10.
尝试将工程科学中的广义延拓逼近法应用于高程拟合,此法综合了插值和拟合两种数值方法的优点.通过对地形平坦和地形起伏较大两种测区的GPS水准点进行高程拟合,并分别与传统的多项式曲面拟合法和多面函数拟合法得到的精度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此法的可行性,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建筑行业建造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异形建筑也不断涌现出来,增加了房产面积测算工作的难度。本文将结合房屋面积测算的理论知识及本人的实践经验,对异形建筑面积测算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合适的测算及检校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任旭斌  康建锋  于东海 《测绘通报》2022,(3):116-120+126
针对目前房屋建筑面积测量外业工作强度大、测量精度低、成图效率低等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房屋建筑面积测算方法。首先从无人机倾斜摄影、实景三维建模、数字正射影像制作、三维数字化测图、图件制作和面积指标计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然后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精度评定。结果表明,地形图平面位置中误差为4.6 cm,高程中误差为4.2 cm,房角点点位中误差为4.6 cm,建筑物边长中误差为4.5 cm,房屋建筑物面积较差小于城市商品房二级精度面积限差,各项精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要求,该方法用于房屋建筑面积测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章新福 《东北测绘》2014,(1):221-222,225
主要通过大量房屋分摊面积、分摊系数的计算实例,由传统的房屋分摊面积、分摊系数计算方法,推导出简便实用的、准确的分摊面积、分摊系数计算公式;通过实用简便的分摊面积、分摊系数计算公式,可直接准确地计算出房屋各套内的分摊面积,分摊面积计算工作由繁锁变为简便准确,节省大量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4.
周明良 《东北测绘》2012,(3):174-177
房屋是人们生产、生活居住的必要场所,房屋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的合理性是面积计算的准确性的必要前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依据《房产测量规范》规定的共有建筑面积的处理原则和分摊计算办法,各地方由于理解的不同,同一幢房屋的分摊方法和计算结果不同。本文在如何正确理解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房屋共有建筑面积的实际使用和关联情况,对商住楼分摊计算进行分析,以取得合理的分摊计算办法,为房屋的产权、产籍管理、房地产开发、征收契税、城镇规划建设等提供准确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5.
结合生产实际,介绍了规划建筑面积核算软件的设计思想及各项功能。该软件是基于EPS 2008平台上二次开发,用到VC++底层开发和VBScript脚本语言编写多组程序,设计界面友好,功能强大,成果美观,最大限度地完成程序自动处理,与传统的人工分块进行面积计算和手工录入规划所需建筑物相关信息相比,大大提高了面积核算内业工作效率,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出错和遗漏。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基于DEM的单张倾斜航片快速量测方法.该方法根据影像与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姿态等特征,推导出单张影像量测数学模型及计算公式,并选择试验区域对本文算法的精度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平面点位误差小于0.13 m,建构筑物每层的垂直误差约为0.11 m,能够满足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应用需求,可为城市三维数据获取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房产测量的面积测算中,由于房屋预测成果和实测成果的差异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针对其中几个关键的主要问题,即房屋预测成果与实测成果的时效的定义、保温墙体的厚度的定义、共有公用部位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证与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与对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规划竣工验收测绘的成果是规划管理部门进行规划竣工验收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竣工验收测绘的建筑面积计算,除了以GB/T50353《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为标准外,还要依据上海市的地方规范和规范性文件。本文对相关的规范及文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以便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9.
滩涂面积量算是滩涂资源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其结果数据是调查成果的总体表现与直观反映,为滩涂围垦规划调整、围垦工程合理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持。通过对标准图幅内的滩涂分布类型进行归纳整理,提出了一种自下而上基于标准图幅的滩涂面积量算方法:首先利用标准图幅内的等深线、岸线实现滩涂面的快速生成,其次计算滩涂面包含的水深点平均高程值判断滩涂类型,最后根据不同条件对滩涂面积分类量算统计。在2011年浙江省滩涂资源调查中的实践证明,该方法简单易用,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presents a GIS-based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prototype intended for use by public housing authority (PHA) administrators and planners designing policy for housing mobility programs. Housing mobility programs enable low-income families, many of whom live in government-operated public housing, to move to more desirable private-market rentals via rent subsidies. Unfortunately, housing authority planners have limited ability to visualize alternative relocation schemes of cohorts of low-income families or the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these relocation policies. Thus, they are often not able to give highest-quality advice to clients regarding places to search for private-market rental housing. Housing Location Planner assists PHA planners in three ways: it analyzes spatial, demographic and housing marke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area, selects certain portions of the study area for input to an optimization model which generates alternative family allocations, and displays optimization model results in a way that links decision variable values and objective function values. Housing Location Planner is seen as a first step in the development of even more sophisticated multi-stakeholder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for subsidized housing planning in which one or more alternative allocations of families across a study area is chosen as a basis for policy initiatives. Received: 8 September 1999/Accepted: 23 October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