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构造形变与蕴震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近30年的精密水准网、跨断层形变测量网复测资料,以及近年来GPS观测分析结果,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初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构造形变与强震蕴育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① 本区现今构造形变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边界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远离则衰减.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状态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与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② 印度板块的北推碰撞引起的青藏块体持续NE 向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是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构造形变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③ 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垂直形变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以及显著地断层形变异常,是块体运动受阻、构造应力场强化而蕴育强震的一个标志,往往伴随有6级左右及以上强震活动,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往往是应变能积累、强震蕴育发生的场所.  相似文献   

2.
青藏块体东北缘主要断裂带断层形变时序特征与强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7年底的跨断层短水准流动观测资料,借助应变强度比指标,分析了该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的构造变形动态演化特征和分段差异性及与强震的孕育-发生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各断裂带、断裂段应变强度比时序曲线对其上或边缘附近发生的5.8级以上地震反映较好,震前数月至1年左右时间内基本对应"明显上升-均值线以上峰值-回落"的过程;而断裂带(段)之间应变强度比显著差异对其交汇区及附近强震有一定预示意义.②昆仑山口西、玉门、民乐地震相继发生后,构造应力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目前青藏块体东北缘总体上处于新一轮能量积累状态,其中,祁连山断裂带-海原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根据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跨断层流动水准测量资料,分别从断层形变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断裂带上断层形变平均活动速率的分布和断层形变群体性异常在时间上的分布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对比、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自2002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区的断层形变异常的主体区域逐步由西向东迁移,地震活动也具由西向东迁移的现象;断层平均活动速率也是东部区偏高。但是,断层形变群体异常在时间上的分布显示目前该区域断层形变异常活动的数量和强度均不十分显著,短期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本文提出的方法及初步结论对该区域日常地震预测及震情跟踪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瑞莎  张希  贾鹏  白卓立 《地震》2020,40(2):71-81
为了客观反映跨断层形变资料在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程度,减弱场地布设不均匀性造成的影响,本文基于以往典型震例归纳跨断层异常场地比指标并进行了实例检验。结果表明:①震例统计显示,异常场地比随震中距增加快速降低,在青藏块体东北缘5.8级及以上中强地震前,距震中200 km范围异常场地比约为0.5。②异常场地比等值线高值区对地震震中位置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以作为中强地震预测的一种定量判定依据,为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地点判定提供支持。③多期异常场地比空间分布特征能够较好地刻画跨断层异常随时间的增强、减弱或迁移特征,可为地震紧迫性判定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采用截至2013年底青藏块体东北缘的跨断层短水准流动观测资料,基于灰色关联度计算,提炼了祁连山—海原—六盘山、西秦岭主要构造断裂及分段的正逆断垂向活动综合指标,对强震尤其是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震前中短期异常,及与周边大震孕育—发生或影响的可能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级左右地震前相关构造及其附近中短期异常明显;综合指标对与周边8级特大地震孕育—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大尺度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也有一定程度反映。(2)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震前西秦岭构造北—西部至六盘山断裂综合指标异常显著且集中,发震的西秦岭构造短期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13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发生MS6.6强震的发震构造区在地震前后跨断层形变研究发现:四店、麻界滩和毛羽沟场在震前出现形变异常,3个场地临震单期形变是往期平均值的2~7倍;3个场地震前形变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4个月,震后4个月除毛羽沟场地外其余场地基本恢复到往期平均水平;四店场地临震形变△V(5.5 mm)约是麻界滩和毛羽沟的2倍,产生这种形变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岷县地震主要动力来源是西秦岭北缘断裂的活动产生,因此主断裂上的形变异常大于分支断裂;临潭—宕昌断裂具有差异性活动特征,断裂中东段活动性强于西段,岷县漳县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220±40)a,震级为6~6.6级.  相似文献   

7.
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场演化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平差计算 ,系统分析了 1 992~ 2 0 0 1年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结果表明 :利用统一起算基准获得的青藏块体东北缘重力观测资料 ,较完整地反映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孕震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 .在地震孕育发生阶段 ,重力场出现较大范围的区域性重力异常 ,并产生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 .重力场动态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区域重力场的有序性演化与地震活动 .  相似文献   

8.
青藏块体东北缘近期GPS水平运动特征与汶川大震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2004~2007年、2007~2009年GPS水平运动观测资料,分析地壳运动与活动断裂带构造变形演化特征以及汶川大震对活动断裂的影响。研究表明:祁连山—海原断裂带近期仍呈现与其构造活动背景一致的左旋挤压特性,观测结果未显示汶川大震对断裂有明显影响。而汶川大震对西秦岭构造区中东部、六盘山断裂中南段、秦岭北麓与渭河断裂的西段的影响相对显著,其中对西秦岭构造区中东部的大范围区域应变积累可能呈以增强为主的影响,其它断裂段近期可能呈以调整为主的状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青藏块体东北缘4个测点断层气体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1992年-1993年各测点断层气组分普遍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测值突跳、上升变化,各测点及各组份异常有明显的同步性特征。本文着重介绍了1993年10月26日托来6.0级地震前多观测点断层气体的异常情况。最后,本文还对断层气体的场效应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合成速率法、趋势累积率法与跨断层资料等的结合,从时空的不同角度分析了青藏块体东北缘主要断裂应变积累的运动特征。结果显示:(1)2010~2016年,祁连山断裂带呈微弱拉张的运动态势,海原断裂带由张转压,六盘山断裂带在门源地震前显示张性运动,震后发生转折;(2)长期来看,基于趋势累积率D_c的计算结果显示了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累积应变略高于东段,从量值上看整个青藏块体东北缘D_c高值区位于六盘山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1.
曹建玲  贾晓东  李腊月  畅柳 《地震》2016,36(4):61-75
本文对《中国震例》系列书籍及期刊所记录的华北地区存在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震例进行了综述, 分析了华北地区不同区域跨断层前兆异常特征。 首都圈地区3次6级以上地震之前1~3年, 围绕震中会出现10~30项跨断层形变异常, 其中超过8成异常场地位于距震中100 km范围以外, 有7~8成的异常测项表现为趋势的加速或转折变化, 异常幅度集中在1~3 mm, 在异常发展过程中或者在加速达到峰值后恢复过程中发震。 随着震级的降低, 近场跨断层异常增加, 对于5~6级左右地震, 无论远场近场均会出现2~8项水准异常, 而5级以下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只有1~2项且主要分布在近场。  相似文献   

12.
青藏块体东北缘及其周围地区现今时空运动变形科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考虑特定块体边界不同程度的适度侵入,利用3期GPS观测资料(1991、1999、2001年),建立了青藏块体东北缘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级块体运动模型和划分较细的、反映较小区域运动变形的较理想块体运动模型.模拟得到了研究区内北西西向大断裂间一级块体的运动变化特征、研究区主应变率场的分布特征及青藏块体北边界断裂的分段非均匀时空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3.
跨断层形变测量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杰  唐廷梅  荆强  楼关寿  刘文义 《地震》2010,30(2):100-111
在统计近40年我国强震前跨断层形变异常的基础上, 对异常持续时间、 异常空间分布、 异常幅度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跨断层形变观测异常特征和监测不同震级地震跨断层场地的最大间距及观测周期。 结果表明: 异常主要以中短期和中期异常为主, 尤其在震前1年内异常最多; 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呈正比例的关系; 异常在空间分布上有随震级增大而扩大的现象; 异常幅度有随异常持续时间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震中距在160~350 km范围内异常幅度较大; 异常形态主要分为趋势型和突变型两种。 监测不同震级的地震跨断层形变场地间距可以不同, 监测7级地震形变场地间距应小于450 km; 6级应小于300 km; 5级应小于200 km; 4级应小于100 km。 跨断层形变观测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made a systematic study on more than 40 years of observational data of ten temporary fault-crossing measurement sites in the capital circle region of China. We calculated horizontal and vertica1 components of fault slip, and horizontal extension or compression components. Considering th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pital circle region and regional seismicity, we analyzed the present fault activity of the capital circle reg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show the complexity of fault activity in the region: the level of activity of all faults is low, most faults ar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there is less vertical activity than horizontal activity and crustal movement is controlled by horizontal movement; fault activity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have a certain relationship, regional fault activity increases before an earthquake, and fault activity has certain abnormal features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5.
郭增建  韩延本 《地震研究》2006,29(3):300-303
介绍了块、带、源观点的产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以及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块、带、源观点,将青藏高原巨块划分为南块和北块,并讨论了北块边界上大震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6.
首都圈最早建立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网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布设在北京周围广大地区,覆盖了主要活动断裂带.在过去的40多年里,首都圈地区及附近发生了多次强震,如1976年唐山7.8级、1989年大同6.1级和1998年张北6.2级地震等.本文首先对首都圈地区的跨断层流动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映震能力分析,然后探讨了监测场...  相似文献   

17.
On the basis of 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DDA), and considering the moderate intrusion of specific block boundaries to different extents, the first-order block mo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Qinghai-Xizang(Tibet) block and the kinematical model for depicting deformation of small regions as well by using GPS observations of three periods (1991, 1999 and 2001). By simulating, we obtained the motion features of the firstorder blocks between the large WWN faults on the sides of the studied region,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principal strain rate field and the inhomogeneous motion features with spacetime of the faults in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bloc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