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50 a中国东部和西部湖区水量空间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智华  薛滨  逄勇 《湖泊科学》2007,19(5):497-503
基于近代湖泊水量(水位、水深和面积)记录,对近50 a中国东部和西部湖区水量的空间变化趋势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前,东部湖区水量呈现波动变化而西部湖区水量基本趋于减少;80年代以后东部和西部湖区水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20世纪50年代,东部和西部湖区水量状况基本相似,均保持高湖面特征.20世纪60年代,东部湖区水量有所减少但幅度不明显,而西部湖区以中高水量为主.20世纪70年代,不同区域湖泊基本都保持中湖面特征.20世纪80年代,东部湖区水量呈增加趋势而西部湖区水量相对70年代略有减少.20世纪90年代,东部和西部湖区水量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最近50 a来中国不同区域湖泊水量发生变化除了气候因素的驱动外,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6,(6)
绿色建筑是一个全球热门话题,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开始,到如今随着国外绿色建筑迅猛发展,它已成为城市解决资源能源危机、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来看看国外那些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其中有很多让人脑洞大开的先进理念和巧妙设计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树轮记录的陕西中-北部地区1826年以来4-9月温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陕西黄土高原东南部地区.黄龙山树轮宽度进行研究,重建了陕西中-北部地区1826~2004年4~9月的平均温度变化,重建解释方差为39.3%.重建结果显示:自1826年以来,陕西中.北部地区存在一个高温时段(1928~1933年)和2个低温时段(1883~1888和1938~1942年).其中,高温时段与20世纪20年代末期发生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事件时间吻合.尽管在全球增温背景下,重建结果也显示出自20世纪70年代起4—9月平均温度的持续上升,但其仍未超过20世纪20年代末期的温度水平.除了统计检验外,该温度重建结果还得到了研究区旱涝指数和其他树轮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处于全球主要地震带的30多个多地震国家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地震保险经营期,这是一个破坏性地震多发期,也是伴生地震保险经营苦乐参半的时期.根据作者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地震保险营销市场状况作了初步汇总,对地震带上有关国家的地震活动及其地震危险性的估计、地震保险经营决策过程和营销结果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怎样运用到21世纪前20年代中去的几个问题作了概括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ERA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部分观测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 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在20世纪70年代末减弱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江淮地区表面温度降低,海平面气压升高,出现偏北风异常. 研究发现,这次年代际变化还体现在与东亚季风环流密切相关的重要环流因子,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欧亚西风、澳大利亚高压、南极涛动等,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都进入高指数时期. 此外,文章还揭示:ERA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上基本吻合,但也有很多差别.  相似文献   

6.
1900年以来全球地震活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全球地震矩的大释放阶段。从60-80年代地震矩释放速率呈下降的趋势。90年代后,地震矩释放速率有所回升。从50-80年代,中国大陆及东半球的地震矩释放速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一次9级左右地震的成丛是20世纪地震活动的明显特点。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中期中国农林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综合采集20世纪前、中期全国多种宝贵的土地利用数据, 特别是早期的一些土地利用资料, 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大陆部分省区按土地利用变化差异分为7个区: 东北区、华北区、西北及黄土高原区、东南沿海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蒙新区, 分别对各区的农林土地利用, 即耕地、林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大部分地区耕地面积有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 20世纪50~60年代, 各区的耕地面积增加较多, 最大年增长率为2.63%, 区域差异较大; 20世纪前、中期林地面积以1949年为界, 此前总体下降、此后有一定的增加趋势. 有林地面积也呈现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别, 70年代后期多数地区林地面积减小严重. 20世纪前、中期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人口增加、粮食生产、政府政策变更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更大, 自然灾害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和营养盐变化特征及污染历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太湖北部开阔湖区沉积岩芯粒度、营养盐、重金属元素等指标的分析,结合硅藻分析结果,讨论了该湖区近100年来沉积环境变化特征、营养演化规律及重金属元素污染历史.结果表明,20世纪20年代前后,流域人为活动方式的改变及强度加大使沉积物特征开始发生变化,沉积物粒度变粗,重金属元素及TP含量减少.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期,受人为污染影响,沉积物及水体TP含量逐渐增加,湖泊处于中等营养水平.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沉积物中TOC,TN含量升高,C/N比值增大,沉积物中人为排放的外源有机成分所占比例增加,沉积物及水体中TP含量明显升高,硅藻组合以富营养型种属为主,湖泊水体发生显著富营养化;同期,随着重金属元素人为污染程度的加重,Cu,Mn,Ni,Pb和Zn等元素总量及有效结合态含量升高,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生物毒性.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6,(8)
正2016年7月14日,中国地质博物馆迎来了一百岁寿诞。20世纪初,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等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们,亲手筹划和创办了地质研究所学生成绩展览会——地质标本陈列室,这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雏形,也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馆。10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加速,地质事业大发展。地学类博物馆,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初创期、"大跃进"时期的  相似文献   

10.
李万伦 《地震地质》2000,22(B12):125-126,128
自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建立以来,古地磁学就受到地球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在地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影响也越来越大。本文拟对古地磁学在构造地质学中应用的现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1.
王民 《地球》2009,(4):24-25
环境解说是伴随着解说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而发展起来的。解说源于20世纪早期.但是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地震地电观测研究以来,我国已积累了不少的震前地电异常震例.这些异常变化既有趋势的,也有短临剧烈的变化.无论是70年代唐山,澜沧一耿马地震,还是近年印尼,汶川强震,都获得了较多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3.
筛选了北极地区巴伦支海-喀拉海(B-K海)周边陆地及岛屿上的冰芯和树轮资料,保留对该海域海冰范围(SIE)指代意义强的代用资料,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法(权重综合序列回归和普通多元回归)、主成分回归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重建了B-K海1289~1993年秋季SIE序列,并与近几十年观测结果进行检验和续接.通过模型的统计参数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评估和对比,剔除偏差较大的普通多元回归法,对其余方法的结果用解释方差做权重合成,最终得到一条稳健性更高的序列.结果表明:13世纪末期到18世纪末期, B-K海秋季SIE处于高位振荡的状态,且整体有小幅上升趋势,反映了小冰期(LIA)气候背景下该海域SIE显著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从18世纪末期开始,该海域SIE开始减小,在19世纪中后期减小趋势非常显著,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40年代,该阶段是B-K海SIE的相对低值期. 20世纪40~70年代,该海域SIE有所回升,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又进入一个快速退缩期,并一直持续至今. 18世纪后期以来, B-K海SIE退缩程度无论在持续时间还是速率上,都是过去7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这很有可能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20世纪70年代之后是SIE退缩最显著的时期,其减小速率是之前平均的6.18倍, 20世纪70年代后北极SIE很可能是近千年来的最低值.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覆盖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类通过耕作活动对自然植被景观的改变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东北地区是过去300年中国人类活动对土地覆盖变化发生重大影响的典型地区, 对于从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角度看土地覆盖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历史数据订正与多源耕地数据关系模型校核相结合的方法, 重建了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面积时间序列以及耕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变化, 结果表明: (1) 从变化总趋势来看, 过去300年东北耕地几乎呈指数增长, 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为近100年, 垦殖率由约10%增至20%以上; (2) 从空间格局变化来看, 18世纪中后期之前, 东北三省的开垦区域还主要局限于辽宁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垦区域大规模向北扩张, 至20世纪初期, 东北的垦殖北界已达到黑龙江中部; 20世纪东北整体垦殖强度仍不断增大, 但区域差异性逐渐减小, 其中, 20世纪初至30年代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高垦殖率区域扩张较明显, 并逐渐形成了3个主要农耕区; 在20世纪30~40年代的吉林省与黑龙江省, 表现出新垦殖区域向森林地区的扩张. 总之, 过去300年东北耕地覆盖的时空变化, 反映出人类通过土地开垦、森林砍伐等生产活动已较大幅度地改变了该区域的自然景观面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牵头利用全国水准资料编制了第1套中国大陆垂直形变图.90年代初,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第2套中国大陆垂直形变图.2套图在现今构造运动和强震中长期预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大多数强震均发生在垂直形变的高梯度带部位.2001年,测绘系统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产出的3期精密水...  相似文献   

16.
现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朱文琴 《中国科学D辑》2001,31(Z1):327-334
收集了1951~1998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217个地面测站的逐月气温, 最高、最低气温以及降水等要素的观测值, 探讨现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1) 青藏高原自20世纪50年代变冷至60年代, 之后又开始变暖直至90年代. 始于1935年的拉萨资料表明此站以40年代气温为最暖, 之后变冷到60年代, 60年代以后又开始增暖直到90年代, 拉萨90年代仍未达到40年代暖期气温. (2)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东侧和东南侧在3000 m以下存在一个变冷带, 85°~95°E间自南到北存在一个强变暖带. 变冷带和变暖带之间十分不连续, 存在着正、负交替的变化, 因而增暖不是随高度呈线性增加的. (3)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高原自西南向东北以及3000 m以下东南地区存在一个降水减少带, 高原中心地区及3000 m以上西部为变暖而降水减少, 北部及南部为变暖而降水增加, 3000 m以下东南地区为变冷而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在1979~2004年期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无论在年际还是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中国南方东南和西南地区降水都具有反相变化的特征,并分别呈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和增加趋势.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东南地区的春季降水明显减少,降水量在80年代末以后比80年代末之前减少了30%;而西南地区的春季降水则明显增加,80年代末之后的降水量是80年代末之前的两倍.伴随着这次年代际转型,欧亚大陆西伯利亚上空对流层中低层位势高度增强,对流层低层中国东部北风增强,造成中国东部西南风减弱,使得降水在东南地区减少,西南地区增多.中国南方春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年代际气候转型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的年代际转型有密切联系.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亚大陆春季积雪明显减少,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变化所伴随的大气环流变化,是造成春季我国东南地区降水减少和西南地区降水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姜景山 《中国科学D辑》2009,(8):1028-1028
浩瀚的太空,无穷尽的空间,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地球上.自古以来,人类对太空始终存着深深的思考与向往.地球有一颗长久相伴的天然卫星——月球.月球是人类有文明以来,特别是近代,期望能够征服的天体.自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开辟太空时代以来,已经多次用人造飞行器对月进行探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十多年间,以美国、前苏联为代表的国家花巨大资金进行了月球探测.1969年,美国月球人阿姆斯特朗第一次踏上月球,开辟了人类就地探月的先河.经过十几年的宁静期后,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提出“重返月球”计划为起点,各个国家起动了新一轮探月热潮.在这股热潮中,  相似文献   

19.
正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被海洋所覆盖,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也是最后空间,21世纪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未来50年,世界性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在这场全球大博弈之中,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国显然绝不能缺席。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云南地区地震记录完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01~2000年云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记录完全性分析,发现20世纪早期云南地震漏载仍然严重,30年代以后5级以上地震记录较为完全,其中滇西南为地震记录的主要漏载地区。根据b值估算得到20世纪云南地区漏载5级地震143次、6级地震6.6次,这是地震活动性研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60年代后地震活动的起伏与地震监控能力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