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地球》2016,(1)
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12月24日上午举行"巴黎归来谈气变"中外媒体见面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介绍了中国代表团参加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情况,并介绍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巴黎协定》:动员全球各方应对气候变化在被问及如何看待《巴黎协定》,以及对今后国际社会之间的合作产生什么积极影响时,解振华说,《巴黎协定》是一个全面、均衡、有效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对各个国家和所有缔约方都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6,(1)
正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11月30日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如下:今天,我们齐聚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这表明,恐怖主义阻挡不了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借此机会,我愿向法国人民致以诚挚的慰问,同时对奥朗德总统和法国政府为这次大会召开所作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  相似文献   

3.
宗雯 《地球》2009,(6):8-10
当地时间12月7日10时40分许(北京时间7日17时40分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本次会议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讨论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安排。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1)
正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2日晚间,被称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历史性一步"的《巴黎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获得通过。为了这一结果,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延长了一天会期。作为全球最大排放国,中国的态度至关重要。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会后表示,《巴黎协定》是一个公平合理、全面平衡、富有雄心、持久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传递出了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专家表示,这既是中国作为联合国气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1,(4):135-135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 又称《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在2008年至2012年间,  相似文献   

6.
高建华 《地球》2011,(1):54-55
2010年12月11日凌晨,墨西哥坎昆,经过近两周的紧张磋商,原定于10日闭幕的第16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终于画上了句号。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抗议、解释、再抗议、再解释,如此循环折腾中,坎昆会议最终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个决议。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6,(1)
正经过长达两周的紧张谈判,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2015年12月12日晚迎来收获硕果的时刻。当晚,负责主持会议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对与会国代表宣布:"我环顾四周,看到各方反应积极,没有反对意见……我宣布《巴黎协定》正式通过。"他举起一把小木槌,打趣似地说:"槌子虽小,却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随着木槌落定,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难以抑制激动情绪的与会代表欢呼、拥抱,一些人甚至喜极而泣。热烈的场面持续了长达数分钟。联合国秘书长  相似文献   

8.
《地球》2017,(10)
<正>8月30日,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主办"维护《巴黎协定》工作方案进程:机遇与挑战"主题研讨会。《巴黎协定》特设工作组(APA)联合主席、新西兰外交和贸易部气候变化执行大使乔·廷德尔作了主题发言,并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滨进行了对话,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主持活动。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5,(6)
<正>要全人类联合起来做一件事,有多难?看联合国气候大会就知道了。解决任何一个跨国界的全球问题并非一件易事,需要的是各国的合作,包括"马拉松式"的气候谈判也是一场气候机制的合作。5月11日,由世界资源研究所、ACT 2015联盟和清华大学主办的"通向巴黎之路—ACT2015气候谈判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是围绕2015气候谈判协议的内容设计而进行的,是与众多国家的利益相关方举办的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17,(5)
<正>4月6日,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6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评选结果宣讲会在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举行。评选结果显示,"《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位居十大环境热点首位。原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指出,在长达30多年的能源环保事业谈判进程中,美国只有在《京都议定书》之前是积极的。《巴黎协定》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美国,是美国主导的,而其"自下而上"  相似文献   

11.
<正>1全球共商减灾大事2015年3月14日,第三次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在日本仙台市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仙台市曾是2011年3月11日发生过日本东北大地震的重灾区。186个国家和地区大约7千多人出席了本届十年一次的第三次联合国世界减灾大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开幕式上再次强调:"防灾是实现可持续  相似文献   

12.
陈洪波 《地球》2010,(1):48-49
哥本哈根会议是一次空前的盛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的历史上级别最高、参会人数最多的大会,共有115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4万多政府代表、非政府组织代表和媒体记者出席。  相似文献   

13.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了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这是以地震预报为主题的首次世界性大型会议(关于会议概况详见本刊1979年第8期的有关报道)。会议组织委员会评选了16个国家的82篇论文,其中77篇在大会宣读讨论,分为7个专题。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于1979年1月31日编印了《提交的论文文摘》专辑,其中属自然科学的三个专题的48篇论文文摘,已选译出27篇刊登在本刊1979年第9期,现再将属社会科学的四个专题(四~七)的33篇论文文摘译载如下(按原文编排顺序):  相似文献   

14.
1989年7月9日至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这届大会是美国继1891年第5届和1933年第16届大会之后举办的第三次国际地质大会,有一百多个国家约5800位代表出席了大会,我国代表包括海外学者、留学生及台湾学者共127人,人数之多占世界第九位,国家地震局系统出席11人,其中5人是以参加国际地学大断面(GGT)学术活动为主要任务的。本届大会规模是空前的。会议除了7月9日和19日的开幕式和闭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7,(8)
<正>6月29日,由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和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低碳发展论坛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主持了会议,国家气候变化专  相似文献   

16.
正1月22日,《全球化视野下的气候行动者》青年沙龙第三期"气候谈判新时代:多元化参与者推动谈判进程"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绿研究院主办,邀请到外交部条约法律司气候办第一秘书郭晓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部主任柴麒敏、创绿研究院研究员李秀兰、山水自然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6,(10)
正在近期落幕的G20峰会上,气候变化成为重点议题。不仅G20历史上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专门发表声明,中国还率先批准《巴黎协定》,传递低碳转型信号,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城市作为中国实施国家气候和能源战略与政策的重要主体,其低碳可持续发展对中国落实气候承诺、实现长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月20日,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可持续及宜居城市项目成果发布暨城市低碳转型研讨会",与来自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非营利组织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10月17日至2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次大会实际与会人员96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9人.年刊《中国地球物理-2011》收录了930篇论文摘要.来自内地、台湾的学者和美国、日本等专家共570多人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其中大会报告14篇.10月18日上午举行了大会开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致开幕词,并主持了第一阶段的大会报告.大会报告有:何继善院士的"广域电磁法研究";秦大河院士的"气候变化科学新进展";贾承造院士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10月17~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联合学术大会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参加联合学术大会共有800多人,《CT理论与应用研究》编辑部派专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巴黎主持召开了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这是以地震预报为主题的首次世界性大型会议(关于会议概况详见本刊1979年第8期的有关报道)。会议组织委员会评选了16个国家的82篇论文,其中72篇在大会宣读讨论。在此之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于1979年1月31日编印了《提交的论文文摘》专辑初稿(编号:SC—79/Conf.801/Col.2),内分七个专题,计:一、“地震前兆”25篇,二、“震源物理过程、实验和理论”11篇,三、“地震预报的方法”12篇,四、“个人和集体的反应”7篇,五、“地震预报的经济意义”10篇,六、“组织机构的作用”11篇,七、“预报和警报的传播”6篇。现从大会讨论过的前三个专题论文,即“自然科学部分”中选译出27篇文摘登在本期(按原文顺序),以后拟再从其余专题,即“社会科学部分”中选译有关文摘,陆续在本刊登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