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春季霜冻是影响浙江春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气象灾害。为深入开展浙江省早生春季茶叶霜冻灾害的评估工作,减少浙江省早生茶叶品种遭受春季霜冻灾害的风险,应用2005-2015年浙江省209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小时观测资料,以乌牛早和龙井43等其他品种春茶发育热量为始摘期指标,应用GIS技术,得到浙江省乌牛早、龙井43等其他品种春茶始摘期空间分布图。以衢州市乌牛早春茶霜冻害为例,应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从霜冻的危险性、春茶的暴露性和脆弱性及春茶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指标,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建立了基于浙江省茶树霜冻等级地方标准的春茶霜冻害强度指标、春茶生长发育期模型指标、春茶采摘量模型指标等多因子的定量评估模型,并对2005-2015年霜冻害个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浙江省乌牛早春茶平均始摘期在2月上旬到3月上旬,而龙井43等其他品种春茶始摘期在2月下旬到3月下旬,早生春茶始摘期从南到北时间后延。由加权指数求和法所建立的定量评估模型,对衢州市2005-2015年57个乌牛早品种霜冻害个例检验结果表明,2006年、2008年、2010年、2014年春茶霜冻害发生频率较高,而2010年3月中旬霜冻害强度最强。2010年3月霜冻发生前,一直持续阴雨天气,导致春茶无法及时抢摘,使大面积春茶受损,灾情损失严重。模型对衢州市乌牛早春茶霜冻害定量评估结果和实际灾情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3.
利用沧州市1972—2021年地面最低温度的逐日资料,按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霜冻强度,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沧州市霜冻灾害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沧州市霜冻总日数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2 d/10 a,其中轻度霜冻日数呈增多趋势,而中度、重度霜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初霜冻均呈推迟趋势,终霜冻均呈显著提前趋势;异常早初霜冻和异常晚终霜冻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6%和50%,21世纪以后,出现异常晚终霜冻的次数明显多于异常早初霜冻。初、终霜冻对秋粮、春播作物基本无影响;21世纪以后初霜冻对大白菜基本无影响;轻度特晚、偏晚终霜冻会危害开花期的冬小麦,平均每5 a出现1次;轻度偏晚、特晚和中度终霜冻对开花期—幼果期的梨树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4.
广东暴雨强度大、范围广、季节长,造成的灾害重、影响大。为合理、定量地评估广东暴雨洪涝过程强度及其损失,基于1994—2018年广东致灾暴雨过程和相应灾情资料,构建了广东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和灾情指数模型,并采用百分位数法进行暴雨强度和灾情等级划分,以第60、第80、第90和第95百分位数为临界阈值,分别将致灾暴雨过程强度和灾情划分为弱(1级)、较弱(2级)、中等(3级)、较强(4级)、强(5级)和微灾、小灾、中灾、大灾、巨灾5个等级,进而分析了不同强度等级暴雨过程可能造成的人口、农作物、房屋和经济等承灾体损失。结果表明:(1)1994—2018年间,广东各等级致灾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4—9月的汛期,5—7月尤其多,要特别注意防御;(2)致灾暴雨过程强度等级与各类承灾体灾情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随暴雨强度的增强,倒塌房屋数呈指数增长,受灾人口、死亡人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呈线性增长;(3)平均而言,当暴雨强度达到强(5级)等级时,受灾人口、死亡人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标准分别约为187.19万人、22人、10.52×10^4 hm^2、1.12万间和13.07亿元。 相似文献
5.
6.
1996年美国国家气象中心开始实施定量降水预报和深入的QPF检验方案。这些QPF产品从一个依靠广泛预报经验的人工方法演变到更多依靠对数值模式的解释和修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青海省近45年霜冻变化特征及其对主要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青海省22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5年霜冻气候资料及日最低气温资料,对东部农业区、柴达木盆地等地的霜冻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主要作物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5年来,青海省大部分地区早(秋)霜冻初日推迟,晚(春)霜冻终日提前,无霜冻期延长。东部农业区霜冻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的趋势最为明显,柴达木盆地次之,祁连山地区和青南高原霜冻初日推迟趋势较明显,而终日提前趋势不明显;大部分地区重霜冻频数减少,强度减弱,春霜冻期低温强度变化趋势较秋霜冻期明显;气候变暖使早霜冻危害减轻,晚霜冻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9.
10.
春季的霜冻事件是北半球温带地区与农业相关的最严重的极端事件之一。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究整个中国地区春霜冻的变化趋势和未来可能变化有利于增进人们对春霜冻的认识,对我国未来农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不易受离群值影响且考虑了自相关的非参数方法,在分析1960~2020年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24个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模式模拟的中等辐射强迫(SSP2-4.5)情景下的逐日最低温数据,在评估模式模拟性能后对中国地区未来(2021~2100年)的春霜冻日数、终霜日的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1991~2020年气候态相比的全国平均的距平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0~2020年,全国约60.3%站点的春霜冻日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3.5~0 d(10 a)^(-1)],40%站点的终霜日呈显著提前趋势[-4.3~0 d(10 a)^(-1)];全国平均的春霜冻日数呈^(-1).3 d(10 a)^(-1)的显著减少趋势,终霜日则呈^(-1).7 d(10 a)^(-1)的显著提前趋势。2)2021~2100年,预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霜冻日数均呈现显著减少趋势[^(-1).6~0 d(10 a)^(-1)],终霜日则呈显著提前趋势[^(-1).4~0 d(10 a)^(-1)];全国平均的春霜冻日数呈现-0.8 d(10 a)^(-1)的显著减少趋势,终霜日呈现-0.8 d(10 a)^(-1)的显著提前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61—2019年修水县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近59 a春茶采摘期间(3月1日—5月10日)主要气象要素、春霜冻灾害和基于气候品质指数的春茶气候品质等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1961—2019年修水县春茶采摘期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平均相对湿度呈减小趋势,日照时数呈显著增加趋势;春霜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春霜冻发生概率在下降;近59 a来修水县春茶气候品质等级为特优、优和良的总日数呈增加趋势;春茶采摘期间,气候品质特优等级的概率随时间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等级为优和良的概率呈增加趋势。综合考虑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条件,以及春霜冻和春茶气候品质等级变化特征,认为气候变暖有利于修水县春茶品质趋好。 相似文献
12.
在利用江苏省35站1961-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春霜冻发生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利用“WCRP”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一阶段3的多模式未来气候数据,分析了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江苏省春霜冻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48a来,江苏省终霜冻期显著提早、春霜冻日数明显减少;终霜冻期和春霜冻日数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气候突变。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苏的终霜冻期将进一步明显提前,其中在中排放情景下(A1B),2020s终霜冻期将比1961-1999平均终霜冻期提前4.6~9.6d,至2060s将提前14.6~17.7d;在高排放情景下(A2),2020s将提前7.3~11.3d,至2060s将提前12.8~16.5d;在低排放情景下(B1),2020s将提前5.3~10.2d,至2060s将提前9.4~14.2d。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处高纬度地区,春季霜冻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有严重威胁,分析东北春末霜冻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可以为其中长期预测提供可靠科学依据。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利用近60年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和气象再分析资料,采用诊断分析方法,根据辽宁作物生育期,定义4月20日-5月31日辽宁地区春末霜冻指数(LSFI),研究其年代际尺度变化特征及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和前期海温关键区。结果如下:LSFI存在周期为14.25 a的年代际变化。辽宁地区春末霜冻事件的增强在年代际尺度上对应大气环流特征为中高纬度有明显波列,东北亚上空为深厚气旋性异常,东北冷涡偏强,与西伯利亚附近的反气旋性异常结合,伴随副高偏南,有利于冷空气持续影响辽宁。此外,LSFI的年代际变化与海温显著相关,相关联的海温关键区在1997年前后出现变化,1997年以前与春季(3、4月)北大西洋“三极子”海温模态显著相关,而1997年之后则与前冬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联系密切,转变原因可能为海温模态的年代际转变。以上结果可以提高霜冻灾害的预测能力,为辽宁地区春末霜冻长期风险预报提供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1971—2020年宁波市127个气象站气象观测资料和茶叶生产相关资料,分析了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空间分布规律,并通过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专家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风险因子集,通过加权指数求和的方法建立了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风险模型,对早春霜冻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和分年代的评估。结果表明,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出现的年平均天数分布总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霜冻年平均天数的范围在0.23~21.43 d;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余姚南部的四明山区域、宁海西部和宁海东北部的茶山区域,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宁波东部沿海地区;20世纪70—90年代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区域基本呈增长趋势,中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呈减少趋势,高风险区域80年代最多、90年代次之、70年代最少,21世纪00—10年代,宁波市茶叶早春霜冻低风险和中风险区域呈减少趋势,较低风险、较高风险和高风险区域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16.
基于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利用1961-2017年5-9月柴达木盆地10个代表气象观测站点枸杞种植期发生霜冻灾害频次。结合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起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评价指标;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权重赋值进行专家打分来确定,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了柴达木盆地枸杞霜冻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在柴达木盆地海拔高度在3200米以上,枸杞无法正常生长属于枸杞不可种植区;在冷湖、茫崖大部地区,格尔木南部、大柴旦、德令哈、乌兰以及都兰地区靠近山脉区域,枸杞生长期短,适合耕种的枸杞品种少,对枸杞生产经济效益影响较轻,属于低风险区;在诺木洪、格尔木西部和大柴旦东部地区,这一带多为戈壁,水资源缺乏,适宜种植枸杞面积相对有一定规模。对于霜冻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不太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太大,属于次高风险区;在都兰经诺木洪至格尔木的小灶火一带,这里是柴达木盆地的枸杞主要种植区,该区域霜冻灾害发生对枸杞影响最大的区域,对枸杞生产产生的经济损失最大,属于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对象、发布渠道、发布数量等要素,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的客观化评价指标体系。定义了公众服务发布能力指数、决策服务发布能力指数、基层服务发布能力指数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对象完整性指数,提出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综合指数。并根据2020年江西省、市、县现有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对象、发布渠道等信息,计算得到江西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综合指数为81%。农村基层单位预警信息发布能力低于城市,网格员和气象信息员的基层服务发布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