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数值建模定量分析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左旗Ms5.8地震后,乌海地震台体积式钻孔应变仪测值于2015年1月至4月破年变规律的走势。对影响体应变趋势的可能性因素"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和平整台站院落的加卸载影响,按地表荷载影响力学模型及岩层加载载荷形变机理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变量接近体应变仪的实测应变量,水库蓄水对乌海台体应变的中短期趋势性异常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数值建模,定量分析"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水库蓄水,对乌海地震台体积式应变仪测值2015年1月—4月破年变规律形态的影响,按照地表载荷影响力学模型及岩层加载载荷形变机理计算,水库蓄水引起的应变量接近体应变实测值。由此确认,该工程水库蓄水对乌海体应变中短期异常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9,(12)
正黄河,黄河!河润数千载,百代尽风流。"黄河冲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如果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选取最具特别意义的颜色,那一定是黄色;如果要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寻找最富文化情感的河流,那一定是黄河。从沙漠边城的羊皮筏子到中原大地的巍巍铁桥,从塞上明珠娇嫩流油的滩羊到大明湖畔泺口岸边炸得金黄的鲤鱼,黄河承载的是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食性,更是这个国家与众不同的品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乌海地区构造环境,采用SAM方法研究乌海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使用乌海地震台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数字地震波形进行分析。根据65个有效地震记录,得到乌海地区剪切波分裂参数,其中快剪切波平均优势偏振方向为NE63.1°±46.4°,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1.13±0.66)ms/km。乌海地震台快剪切波偏振显示出4个优势偏振方向,分别为NE、EW、NNE、NNW向。将得到的各向异性结果与研究区应力场和地质构造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周边复杂的剪切波分裂变化是主压应力场、原地主压应力、断裂带分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6,(7)
正打开世界版图,在北半球的回归线地带,2/3以上的陆地都是沙漠、半沙漠或干旱草原,但我国广东省内的北回归线南侧,却是一颗"绿色明珠"。这颗明珠就是1956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那开始,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从无到有,从百到千。  相似文献   

6.
正迁安,像一颗钢铁荟萃的明珠镶嵌在冀东大地上。迁安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使这颗明珠更加璀璨。该地质公园以中国最古老的陆壳、奇特的地貌景观、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著称。公园内的山叶口景区以跨度10亿年的不整合面,拟人如画的象形地貌,惟妙惟肖的"五彩石",与古树参天、松涛波澜的良好生态环境,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自然画卷。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时间3月30日20时30分至21时30分,2019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武汉、深圳、成都等地同时举行熄灯仪式。北京奥林匹克塔、上海东方明珠、武汉黄鹤楼、深圳印力广场等地标建筑准时熄灭景观灯。"地球一小时"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全球规模最大的环保公益运动。自2007年起,该活动已经覆盖超过180个国家与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2015年4月15日发生在南北地震带北端的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利用乌海台、东升庙台、石嘴山台的连续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三个台站的2015年4月1日00时—4月15日23时波形数据进行分析,并持续跟踪0~0.25 Hz包络幅值极大值的变化形态。结果显示:(1)在5.8级地震前,震中附近的乌海地震台、东升庙地震台、石嘴山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形均出现频谱向低频偏移的现象;(2)三个台站出现低频异常的包络幅值极大值跟踪形态不一致,其中只有乌海台在震前出现明显的持续不稳定异常,异常持续时间约120h;(3)三个台站距离震中由近及远包络幅值极大值的跟踪形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桂春雷  王振兴  高明 《地球》2023,(6):53-56
<正>水——生命孕育之源,浩渺宇宙之结晶。我国作为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国之一,水资源南丰北枯,分布不均的特点尤为明显。1952年10月30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由此,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孕育规划。  相似文献   

10.
王昊  冉祥滨  臧家业  刘军  曹磊  刘森  马永星 《湖泊科学》2018,30(5):1246-1259
根据长江与黄河各一个完整水文年的调查数据,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我国这两条大型河流活性硅((RSi,RSi=溶解硅(DSi)+生物硅(BSi))的入海通量及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与黄河RSi的组成存在显著的差异,二者水体中BSi/RSi的平均比值分别为0.22和0.49;黄河DSi的年平均浓度为长江的74%,而BSi年平均浓度却是长江的3倍.黄河水体中相对较高的BSi浓度反映了黄河流域水体浑浊度与土壤侵蚀程度较高,源自黄土高原高的泥沙输送量是导致黄河水体中BSi浓度较长江高的主要原因.长江与黄河下游RSi通量在丰水期、平水期与枯水期的比值分别为5.3∶3.1∶1.6与3.8∶3.4∶2.8,长江半数以上的RSi入海通量是在丰水期输出的,而黄河在3个时期的差异不明显.相比于径流的变化,1958-2014年间长江DSi通量变化主要是由DSi浓度的变化引起的,流域气候变化(如温度变化)是其浓度及其通量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原因;而黄河1985-2001年间DSi通量下降是由于径流量与DSi浓度降低的双重原因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的变化会对流域硅的风化速率与硅的产出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具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上游史前大洪水与积石峡史前巨型滑坡堰塞湖、及其与中原地区"大禹治水"和夏王朝的关系问题,受到中外学术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关于黄河积石峡古堰塞湖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亡形式问题,成为地学家必须准确回答的前沿性的科学问题.最近七年来,我们在黄河上游循化盆地、积石峡和官亭盆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对古滑坡堆积体和堰塞湖厚达37m沉积物的野外宏观特征观测,沉积物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的测定,沉积物成因综合分析论证,以及光释光(OSL)技术断代,结果表明积石峡中段狐跳峡巨型滑坡堰塞事件发生在全新世中期(8.25±0.39)ka.巨大的滑坡堆积体堵塞黄河形成了堰塞湖,它并没有发生突然地垮坝溃决形成异常大洪水,而是持续存在了2600多年.滑坡堰塞坝体受到溢流缓慢的切割,堰塞湖逐渐变浅消亡,期间有反复地收缩和扩张变化,最终在全新世中期(5.65±0.21)ka消失,黄河逐渐贯通.也就是说,积石峡古堰塞湖消亡的年代要早于官亭盆地喇家遗址毁灭废弃的年代约1800年.在积石峡堰塞坝体下游的调查,没有发现所谓"堰塞湖溃决大洪水"的沉积物.这说明积石峡古堰塞湖的形成演变及其消亡过程与官亭盆地喇家遗址的毁灭废弃没有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上游史前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正确认识史前时期的人地关系发展演变,准确回答国际学术界和媒体对于黄河上游"堰塞湖溃决大洪水与大禹治水和夏王朝"关系问题的疑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之赋     
《地球》2015,(4)
<正>夫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夫水者,万物之所载,万物之良能也。人类傍水而居,与水相亲,须臾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切故事之灵魂。黄河浮日月,长江吐乾坤。激奏沧桑曲,愤弹旷古音。一江唱出万载史,一河见证千年昌。神州大地,江河纵横,犹如条条血脉,滋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水自天上来,越千嶂,过万壑,  相似文献   

13.
黄河诞生记     
马云川 《地球》2012,(7):112-112
你当然不会忘记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或许你也记得身边亲朋好友、尤其是母亲的生日。因为这是我们表达对母亲赋予我们生命的一种感恩方式。可是,黄河,养育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能记得她"老人家"的生日是在哪一天吗?其实,黄河不是从来就有,而且,她的诞生和青藏高  相似文献   

14.
用"静中动判据"和"周期性"方法回顾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地震的中期预测,并用异年倍九律(异年倍九法)对鲁甸地震的发震日期进行了回顾性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9,(12)
正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相对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河流变道,下游的河道改变尤为明显。黄河三角洲正是通过河口改道、频繁摆动和泥沙沉积发展而来。黄河三角洲坐落在山东省北部,处于黄河流域的下游,北部与渤海湾相邻,东部与莱州湾相依,大部分区域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由于黄河入河口历史上多次变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地震周期性规律等角度,着重研究了该区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强震自公元849年以来,具有百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1900年之后进入第五活跃期,且当前应变处于较高状态,未来几年内该地震带发生6级以上地震可能性较大。临河—乌海—巴彦浩特地区是7.0级地震的主体空区。ML5.0以上地震具有以东经110°为轴东西对跳特征,东经110°以西地区是新一轮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1970年以来,发生的6次5.9级以上地震前,均存在ML4.0级以上地震空区或条带。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阴山地震带逐渐形成两条明显的ML4.0级以上地震条带,条带交汇部位所在临河—乌海地区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1960s以来白洋淀水文、环境、生态演变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雨君  林楚翘  唐彩红 《湖泊科学》2020,32(5):1333-1347
白洋淀是我国华北平原最大的浅水湖泊湿地,享有"华北之肾"、"华北明珠"等美誉,对维持京津冀大城市群的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发挥着生态安全屏障作用.长期以来,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入淀水量锐减、水体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衰退,"明珠"失去了应有的光泽.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课题组长期在白洋淀的监测结果,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自1960s以来,白洋淀的水文、水环境和水生态演变历程,并分析了导致一系列演变发生的可能原因.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增强,白洋淀区域水量、水环境以及生态质量自1960s以来逐渐退化.近20年来,随着一系列环境治理政策和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白洋淀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设立雄安新区,其"以水定城"的理念突显白洋淀作为新区中心的重要性,白洋淀环境与生态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的工作以期能为新时期白洋淀的环境生态治理提供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上游积石峡史前时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堰塞事件,形成了水体达11.71×10^8m^3的古堰塞湖;山体崩塌是黄河发生堰塞的直接原因,而地震则很可能是触发山体崩塌的关键因素.堰塞湖在形成后不久即发生了部分溃决,造成了洪峰近35000m3·s^-1的异常洪水,相当于该河段万年一遇洪水流量的3倍多;残余堰塞湖则因泥沙的逐渐淤积而消亡.年代学研究表明,这一堰塞及溃决事件发生在大约1730B.C.,与其下游25km处黄河岸边喇家遗址毁灭的年代一致.根据该遗址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毁灭于地震和洪水,可以推测积石峡黄河古堰塞溃决事件与喇家遗址的毁灭存在密切的联系.流量-水位关系的计算则表明,黄河上游万年一遇的洪水不能淹没喇家遗址,而积石峡古堰塞湖的溃决洪水则完全可以将喇家遗址毁灭.因此,毁灭喇家遗址的异常洪水并不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洪水,而是由强烈地震所诱发的堰塞湖溃决洪水;也就是说,地震及其次生堰塞湖溃决洪水共同毁灭了喇家这一齐家文化的重要遗址.这一发现和研究对认识史前人地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何宝庭 《地球》2014,(8):87-89
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享有“中华龙之源”、“黄河上最美的湾”、“黄河文化的档案馆”等美誉,位于全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晋陕大峡谷之中,是九曲黄河的核心景区。这里是中华龙之源。黄河流经永和68公里,自北而南形成7个大湾,统称为黄河乾坤湾。从空中俯瞰,乾坤湾就像一条蜿蜒盘旋、鳞光闪闪的“巨龙”在群山间飞腾。2011年11月,乾坤湾以其罕见的地形地貌、壮美的自然景观、深刻的象征意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并进入第六批国家地质公园名录。  相似文献   

20.
郭娅 《地球》2021,(1):44-47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您听说过“水往高处流”的倒流湖吗?我国确实有这样一个奇妙的“倒流”湖,它闻名遐迩,那就是滇池。滇池位于我国云南省昆明市西南侧,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六大的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的美誉。滇池现有面积311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5米,湖面海拔1886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