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安徽部分)动力学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依据区域构造层划分,从最新地层内的断裂动力学分析开始,层层深入,层层筛选,采用计算机程序对所获的断层面上的擦痕统计分析计算,求得每个点上的古应力场状态,继而求得区域古构造应力场状态。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断裂活动的古应力场特征。最后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古应力场演化序列表,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述断裂带的构造事件演化序列及其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褶皱构造形成过程中应力场的分布及动态演化状况,运用弹性力学理论对褶皱构造形成过程中的应力场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演化进行了探索。通过分析给出了单一岩层褶皱启动时应力场的解析式;根据解析式求出了褶皱波长与岩层厚度、刚度模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褶皱等距性的成因;同时研究了褶皱驱动应力与岩层厚度、刚度模量以及褶皱波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褶皱作为"古地应力记录仪"用以测量古地应力的可能性。通过对不同结合状态复合岩层的分析,揭示了平行褶皱、相似褶皱、不协调褶皱的成因;在单一岩层褶皱启动时应力场解析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能体现褶皱应力场演化状况的解析式并做了部分求证,进而对褶皱应力场的演化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峡库区构造特征与滑坡分布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体的形成、演化与滑坡所处区域构造、局部构造特征以及新构造期的构造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区域构造演化和局部构造的后期改造控制滑坡体的存在,第一,前期构造的“反转”变形是在薄皮构造控制下滑坡形成的一种可能的形式;第二,裂隙的组合形式、组数及其与河流流向的关系控制滑坡的形成和规模;第三,不同期次构造的复合部位是滑坡发生的主要集中地区,第四,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滑坡的发生、发展、演化不是任意的,地壳不均衡隆升造成坡体不同的演化阶段,控制滑坡类型的时空分布;水平运动对滑坡的滑动方向、滑坡的破坏强度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为新构造应力场与自重应力场的叠加。  相似文献   

4.
选取横跨丽水凹陷的典型地震剖面,应用平衡剖面分析技术,计算了丽水凹陷新生代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研究表明,丽水凹陷在新生代沉积过程中整体处于伸展状态。从时间演化上看,古新统月桂峰组、灵峰组沉积时期丽水凹陷处于强烈伸展期,且古新统灵峰组沉积时期的伸缩率总体大于月桂峰组;古新统明月峰组、始新统瓯江组和温州组沉积时期丽水凹陷总体伸缩率较小。从空间演化上看,丽水凹陷各演化阶段不同构造部位的伸缩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分析了丽水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伸缩率的时空变化以及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是对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的局部响应。  相似文献   

5.
鄂西清江流域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简要分析清江流域区域构造格架及其演化序列的基础上,将清江流域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划分为:燕山主期、喜马拉雅主期和现今构造应力场。进而利用共轭节理、断层擦痕、显微构造分析、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测量资料等定量反演各期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方法;同时利用岩石破坏准则、方解石鹅e双晶和变形矿物的位错密度等定量估算其差异应力。并结合有限元模拟计算,探讨清江流域中新生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进行了长江三峡工程区域1/100万现今构造应力场有限元数值模拟和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1/50万燕山期、新构造期和现今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模拟和分析。区域模拟结果表明:坝区不存在发生大于5级地震的构造应力场背景,库首区模拟结果表明:坝区不存在发生大于3级地震的构造应力场背景。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区的动力学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依据区域构造层次划分,采用构造筛分法,层层深入,层层筛分,确定发生于各个不同时代地层/岩层内的断裂活动的同期及叠加的应力场特征。综合所有的同期应力场特征及辅以叠加的应力场特征来验证,从而确定了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断裂活动的应力场演化序列;结合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阐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构造演化。应力场分析显示:晚三叠-早侏罗世应力场为北北西—南南东或近南北向挤压,属古特提斯构造域,断裂发生同造山走滑;早白垩世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挤压,断裂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中国东部处于西环太平洋构造域;早白垩世晚期—古新世(始新世),区域发生北西—南东向伸展作用,断裂处于伸展断陷作用阶段;新生代,受区域上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影响,断裂发生挤压逆冲兼右行走滑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构造应力场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构造地貌学研究中也具有重大意义.新近有人用水系分布方向恢复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应力场,从而为用地貌学的方法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本文根据我国西南地区的水系格局,结合震源机制解,原地应力测量资料,对该地区的构造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龙门山南西段广泛分布的飞来峰——推复体构造的区域地质背景、构造地质体的组成及产状、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化历史等,进行了概略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周延豪 《地质与勘探》2018,54(4):772-780
南堡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复杂,应力转换机制不够清晰,缺乏对多期构造应力叠加的研究,因此对局部构造带内断裂形成及演化规律难以做精细化解释。本文基于南堡3号构造勘探实践,采用平衡剖面技术与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的伸展演化史与沙河街时期构造应力进行了模拟,建立了区域多期构造应力叠加模式,并分析了深部断裂体系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地区经历了"强-弱-强-弱-强"的交替性伸展变化,在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格局转折背景下,以Es_1~下沉积期为分界,区域伸展方向由NW-SE转变为N-S,使得Es_3-Es_2时期的NE向应力至Es_1期渐变为EW向展布,随之派生的EW向断裂也逐渐增多,主要断裂的扩展与演化能够很好地吻合各期差应力,性质与期次得到合理解释;渤海湾盆地东、西两侧主干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造成的局部逆时针旋扭力场是导致南堡凹陷伸展转向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山东蓬莱近海岸的地应力状态及断层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查明蓬莱近海岸的地应力状态,开展了2个钻孔(深度小于200m)的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工作,并与长岛附近海域3个钻孔的地应力状态进行了对比,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应力随深度变化的特征,结合最大剪应力与平均主应力之比(μm)和侧压力系数(K')探讨了研究区的断层稳定性。结果表明:蓬莱近海岸和长岛海域的地应力状态基本一致,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主要表现为北东东至东西向,这与华北的区域应力场相一致;水平应力的梯度大于环渤海圈的平均地应力梯度;研究区浅部三向主应力相对大小以SH > Sh > Sv为主,这有利于逆断层的活动;研究区K'值和μm值均较高,分布区间分别为:2.76~3.98和0.47~0.59;陆区断层与区域应力方向均以较大角度相交,处于稳定的状态;海域的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断层与区域应力场的方向夹角较小,如果区域应力持续增强,将有利于走滑断层的活动,这与震源机制以走滑型地震为主相符。研究结果对研究区内断层稳定性的评价和重大工程的设计及施工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伊通地堑断层系统与构造样式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与走滑相关的盆地构造一般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断层系统较复杂和构造样式类型丰富。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系统的构造解析,结合区域地质和钻井资料的分析表明,伊通地堑的断层系统在平面上主要由近东西向的张性正断层和北东走向的张剪性断层组成,反映盆地具右旋走滑的应力体制;断层在演化序列上分为4个类型,与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地堑构造样式以"基底卷入型"为主,从盆地的动力学机制的角度,它属于"走滑—拉分型",进一步可将它概括为5种类型的构造样式,而且每一个断陷都以一种构造样式占主体,其展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构造样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断陷具有独特油气分布规律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阿尔金地区构造应力场及其对金属矿产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应力场研究可以为区域矿产预测提供依据。主要根据节理、擦痕的测试分析,结合区域构造解析,确定阿尔金山东西向拉配泉--红柳沟构造带经历了三期不同方向的应力作用:印支期以前的南北向挤压作用,印支-燕山期的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和中生代晚期-新生代北东东-南南西向的挤压;并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前两期构造应力场的演变过程,进而讨论了区域构造应力场对内生金属矿产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指出了区域寻找大型内生金属矿产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4.
东岗断裂的能动性问题争议较大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模拟计算结果 ,对东岗断裂的能动性问题进行研究 ,认为断裂西端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 ,东岗断裂为能动断层 ,不会对温坨子厂址稳定性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5.
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粘性牛顿流体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郯庐断裂带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应力场、形变场和运动速率,探讨各构造期的动力来源、边界力的作用方式及岩石物性的影响作用。旨在进一步说明郯庐断裂带多期、多次和性质各异的构造活动与华北陆块、下扬子陆块、西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等构造单元的运动密切相关。除了东亚大陆周边板块运动造成的推力,与此相伴的地热异常也是构成郯庐断裂带各期应力场,特别是拉张期应力场特征的重要动力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发生汶川8.0级特大地震。大震发生时释放应力并对震源区及外围构造应力场产生影响,受汶川地震断层破裂方式和强度空间差异性的影响,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也应表现差异特征,至今鲜有针对该科学问题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经过系统收集、梳理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断裂带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数据与2008年汶川地震中强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资料,对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构造应力场进行厘定,通过与震前构造应力场对比,深入探讨了汶川8.0级地震对龙门山断裂带地壳应力场的影响,进而对汶川震后应力调整过程及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深部构造变形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受汶川8.0级地震的影响,震后龙门山断裂带地壳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近地表至上地壳15 km深度范围,映秀—青川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向、地应力状态为逆走滑型,青川东北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至北东东向、应力状态转变为走滑型;15~25km深度范围,龙门山断裂带最大主应力方向仍为北西—北西西向、应力状态以逆冲型为主。汶川8.0级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中地壳北西西向逆冲挤压的构造应力特征进一步支持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东西两侧刚性块体碰撞挤压、逆冲推覆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冀东宽城-青龙-金厂峪金矿集中区早燕山期地壳运动与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了区内NE向、EW向与NW向压扭性-扭性主干断裂构造-岩浆带与20多个金矿床。早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对这些断裂的形成演化与金矿的成矿作用有重要的控制意义。在野外调研与古构造应力测量的基础上,确定受力方式、位移方向与若干地点的差应力值,进而应用有限元计算模拟方法,剖析早燕山期区域平面构造应力场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该金矿集中区早燕山期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NW-SE向为主,最小主压应力方向以NE-SW向为主;区域构造应力值变化于2.5-220MPa;构造应力方向、构造应力大小与应力梯度带对金矿化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测地应力状态在连续地震事件前后的变化特征,对于应用地应力实测数据探索开展地震预报等研究有重要意义,但一直以来缺少典型实例研究。以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跷碛和映秀地区为研究区,利用该地区汶川地震前至芦山地震后获得的地应力实测数据,分析了表征地应力状态的特征参数在汶川和芦山地震事件前后变化特征,探讨了其对地震预报研究的意义。研究表明,跷碛地区地应力状态特征参数KHV、KHh和μm变化表现为芦山地震后值(QQ-14)大于汶川地震前(QQ-99),QQ-99结果大于汶川地震后值(QQ-09),而主应力梯度系数变化为QQ-09>QQ-14>QQ-99;分析认为KHV、KHh和μm变化规律能准确反映汶川和芦山地震事件前后跷碛地区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而仅用主应力随深度变化梯度系数变化特征,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构造应力场调整变化情况;映秀地区,除KHh外,主应力随深度变化梯度系数、KHV和μm均表现为汶川地震后结果大于震前,其变化反映的应力场调整变化特征需要补充数据检验;利用地应力状态参数变化规律开展地震预报探索研究时,长期的、可对比的高质量地应力测量数据是研究有所突破的关键。研究成果对于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和减灾防灾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应用地应力数据探索开展地震预报研究等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断裂构造研究的进展和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au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ype of tectonics in the earth crust一lithosphere. It is the faults,is a dominant elements,SVhich construct regional tectonic architecture. Fault controlled not only the evolution and the transverse inhomogenity of regional tectonics,but also the laminary structure of the earth crust-lithosphere. Three kinds of faults(compressional fault,extensional fault and strike-slip fault) may be formed by three kinds of tectionic stress-fields in the earth crust. The fault might occur individually and combine to each other as well. The recent progress and the tendency of fault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from historical review and recent analysis of study in three type fault,in orderto undertand the orentation which must be h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