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19年8月7日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获得通过,报告涉及对基于土地应对气候变化不同措施的评估,取得一些新的认知,包括定量评估基于土地的40种综合措施对提高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能力、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增强粮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提出在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及保障粮食安全过程中提高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能力的措施,评估了实施不同措施的风险、限制、障碍和保障政策等。在措施的分类、气候变化适应的主体对象,以及风险和政策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评估报告结论将对我国建立基于土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促进把应对气候变化与防治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保护生态环境与增强粮食安全工作结合,制定相关政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在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其状况变化也在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系统反映了关于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方面的最新科学认知,并探讨了如何进行更加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以应对与土地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文中从极端事件变化及其影响的角度,结合SRCCL与其他相关文献,予以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进程并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土地对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又会加剧气候变化并提高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面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事件给土地带来的巨大压力,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土地管理,通过减少包括土地和粮食系统在内的所有行业的排放,才有可能实现到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的目标,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地和粮食系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中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粮食系统与粮食安全、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等的主要结论,分析了报告中争议较大的粮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生物质能源、土地温室气体通量等问题。我国在粮食系统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基于遥感测量和地面测量的大气浓度等数据反演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同时,我国要继续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高相应的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自IPCC~①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的报告~([1-3])于2013—2014年先后发表以来,到2022年发表第六次评估报告前,IPCC准备撰写和发布三个特别报告,以进一步评估当前的几个热点问题,即:第一个特别报告是有关全球变暖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简称SR1.5);第二个特别报告是有关气候变化、沙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通量;第三个特别报告是关  相似文献   

5.
IPCC于2019年8月7日通过了《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报告第3章评估了气候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包括全球旱地(dryland)和荒漠化的范围、荒漠化过程与影响因素、荒漠化的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未来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与风险,应对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联系。在估计荒漠化变化、荒漠化变化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应对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联系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评估结果对我国认识旱地和荒漠化范围的变化、影响荒漠化因素、荒漠化过程、荒漠化变化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未来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与风险,以及防治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等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IPCC成立以来对温度升高的评估与预估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自1990年开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陆续出版了4次评估报告和1次补充报告。本文回顾了近20a对全球及中国温度升高值的评估及预估的变化。全球平均温度的资料来源于IPCC第一工作组4次评估报告,中国的资料则主要来自与IPCC 4次报告大致对应时期的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7.
IPCC特别报告SRCCL关于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新认知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但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还会影响到农户的生计以及农业相关的产业发展等;而粮食系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农业源温室气体(GHG)的排放加剧全球变暖。IPCC在2019年8月份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从粮食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消费的各个环节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粮食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系统梳理粮食系统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适应与减缓措施、适应与减缓的协同和权衡问题,以及气候变化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环境等。SRCCL评估结论认为,由于大量施用氮肥和消耗水资源,目前粮食系统GHG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21%~37%;农业和粮食系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综合措施可以减少食物浪费、减少GHG排放、增加粮食系统的恢复力。未来工作的重点应丰富和扩展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内容,量化适应效果,加深对适应、减缓及其协同和权衡的科学认知,大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气象风云图     
《气象知识》2013,(6):44-45
IPCC全球温度预测:基本准确 199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发布第一个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时,给出了1990—2030年全球平均温度的预测(图中蓝色线)。  相似文献   

9.
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适应和风险管理文献都在增加。第五次评估报告取得了进展。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脆弱性与所受的影响在全球范围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城市中心均在增加。改善基本服务不足的状况以及建设有恢复力的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地区的脆弱性和暴露度,特别是对于风险和脆弱性最高的人群来说。气候变化对农村地区的主要影响将体现在对淡水供应、粮食安全和农业收入的影响等方面。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更容易遭受多种非气候压力,包括农业投入不足、土地与自然资源政策问题和环境退化。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给、鼓励生物燃料种植或发展中国家减少砍伐森林和森林退化而造成的碳排放(REDD+)项目等在内的气候政策,将对有些农村地区有重要的间接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增加就业机会),也有负面的影响(景观变化和稀有资源冲突增多)。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于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正式发布。综合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地球表面温度直接联系起来,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报告指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行动刻不容缓;能否减小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资。这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19年9月,IPCC正式发布《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这是IPCC首次以高山地区与极区冰冻圈和海洋为主题的评估报告。报告全面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及其广泛影响与风险,其核心结论包括:气候系统变暖背景下高山地区和极区的冰冻圈普遍退缩,未来冰冻圈将继续消融,高山地区和极区将面临更高的灾害风险;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持续增暖,未来海洋将继续变暖、加速酸化,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并危及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社会;近几十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未来数百年海平面仍将持续上升,极端海面事件频发将加剧沿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灾害风险。报告强调,采取及时、积极、协调和持久的适应与减缓行动,是有效应对海洋和冰冻圈变化,实现气候恢复力发展路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本研究认为,需要高度重视海洋和冰冻圈在气候系统变化中的长期和不可逆影响,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认识;高度重视我国冰冻圈和沿海地区面临的气候风险,强化适应能力建设;推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强化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持续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科技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2.
解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粮食系统的影响与适应,对科学认识国际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学科前沿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最新发布的IPCC AR6在深化阐述粮食生产能力、种植布局、病虫害影响的基础上,高度确信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对粮食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论述了粮食运输及消费中的气候风险,解析了粮食生产-存储-运输-消费的全链条气候变化影响,延展了影响评估归因内容并丰富了农业环境影响等相关科学认识。对于粮食系统的适应能力,强调适应及减缓协同发展的气候恢复力发展路径,适应评估从适应能力、适应方式等理论逐步转向适应实施行动和成效评估,并注重适应行动的区域特异性和有效性。本次评估强调了气候变化对作物影响的检测和归因、关注了气候和农业环境变化复合影响、倡导基于生态系统的适应方案和技术,评估了现有适应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效。报告内容对中国强化农业影响评估能力及把握国际学科动态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全球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特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及公众的高度关注。文中从CO2 浓度倍增、温度变化、水分变化、水热与CO2 协同作用、辐射变化、臭氧变化以及人为干扰等气候环境变化对植物光合生理、生长发育、物质分配、水分利用、碳氮代谢等的影响方面阐述了全球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机理 ;从地理分布范围、物候、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植被、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从植被变化引起的动力条件与热力条件的变化及植被固碳潜力的变化探讨了植被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在此基础上 ,基于当前全球变化研究前沿 ,提出了未来关于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 ,尤其是关于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阈值研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评估了全球和区域海洋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风险及应对措施。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海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升温、酸化、脱氧和营养盐减少等气候致灾因子(事件)的危害(险)性不断加剧(高信度)。这种变化正在影响从上层到底层的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下降、物种地理分布的变迁、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的下降以及食品供应的减少(高信度)。在气候变化与非气候人为干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随着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从RCP2.6到RCP8.5情景),到21世纪末,几乎所有类型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将处于高或很高的风险水平(高信度);其中,暖水珊瑚礁生态系统尤其严重,如果全球升温1.5℃和2℃,将分别消失70%~90%和99%以上(很高信度)。然而,当前多种减缓气候变化的海洋应对措施的作用较小,有的可能带来生态危险,而许多降低气候风险的海洋适应措施的作用也很有限,特别是在RCP8.5情景下的作用更小;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的风险水平在RCP2.6情景下均低于RCP8.5情景(很高信度)。因此,这凸显了减缓气候变化尤其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2022年4月4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和决策者摘要发布。报告全面评估了2010年以来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为国际社会深度认识和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不同温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基于报告主要结论,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差异、减缓路径分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排放评估及CO去除技术评估等方面的亮点,文中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行动中,中国应坚定“双碳”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植根于社会发展愿景中实施减缓路径,并加快提升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核心科学技术的研发进度,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