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08,28(2):F0003-F0003
走过46载风雨历程的总站。于2000年正式划归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成为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编制和实施全省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规划、计划,参与编制地质灾害、地下水、地质遗迹等地质环境资源规划。承担重大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研究、评价和防治工作,开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全省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速报制度,推进和建立全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体系。组织地下水、地质遗迹、矿山地质环境等地质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预报工作,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与污染,为全省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2.
正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成立于1955年。主要业务范围包括:(1)北京市地下水位、水质和地面沉降的监测、评价、预报;(2)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与防治;(3)工程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和监理;  相似文献   

3.
《城市地质》2014,(2):54-54
本刊讯(段金平 周楚军)北京今年将加快建设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目前,规划建设的8大平台已运行3个。北京市地勘局近年来与市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环保等部门密切配合,在国内率先建设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该平台包括八大监测预警系统。目前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系统、地下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地热与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监测预警系统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预警系统正在建设中;此外还有3个拟建系统:土壤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系统、重大建构筑物及地下空间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重大线性工程地质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4.
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环渤海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面对区内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地质灾害严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保护地质环境,是实现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中以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为基础,围绕区内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就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下一步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重点应放在优化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和层位,充分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利用滨海河谷建设地下水库;利用地下空间和雨洪水资源,实施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扩大咸水资源改造利用;勘查、建立城市应急(后备)水源地;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研究等措施,建立以城市、港口为重点的地下水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环境地质调查重点则放在确定海岸基准线,开展重点城市、港口以及湿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建立海岸带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构建海岸带地质环境保障体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26(1):111-112
重庆市重庆红层严重缺水地区(荣昌县)地下水勘查示范报告重庆市荣昌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重庆市铜梁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重庆市潼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贵州省贵州省安顺市幅[G48C002003]1∶25万区调修测贵州水城-织金-纳雍地区铅锌银矿资源评价成果报告贵州松桃-玉屏铅锌矿评价成果报告贵州威宁-赫章银铅锌矿评价地质报告贵州西北部纤维状坡缕石资源调查评价报告贵州省赤水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贵州省凤冈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贵州省清镇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贵州省织金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四川省万县幅[H-49-(7)]1∶20万地…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未来工作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地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简述东北地区区域水文、环境地质条件等自然地理概况的基础上,讨论了存在的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认为未来在东北地区应加强战略性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全区研究程度,加强低山丘陵区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在东北西部严重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以解决生活用水、经济建设用水和生态环境建设用水的地下水勘查工作,加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地热资源勘察工作,对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格应加以补充、完善,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加强矿山环境地质工作,开展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建立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预报、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7.
徐玉琳 《地质学刊》2004,28(2):99-99
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持召开的“全国2002年~2003年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成果验收会于2004年5月26日~27日在北京举行。国土资源部环境司陶庆法副司长、中国地调局张作辰处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的领导以及28个省(市)国土资源厅、地调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人共76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河南地质》2012,(7):46-46
日前,辽宁省国土资源厅、气象局在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举行了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及信息共享签字仪式。双方通过共享地质气象资源信息,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指标研究,联合会商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预报,联合开展预警服务效果评估,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监测预警预报和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的精神,示范引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2012年以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依托国家公益性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在陕西省、商洛市和镇安县各级政府与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镇安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示范,探索创建了"管理支撑层级化、监测手段多样化、数据采集智能化、预警预报及时化和信息服务一体化"的地质灾害防治"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鸿义 《新疆地质》2002,20(4):401-401
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地质灾害预警工程项目计划,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年在新疆安排开展了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米泉市、新源县、巩留县、乌苏市、阿克陶县、阿图什市、和静县、库车县等1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该项工作由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并分别委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所属的地质工程勘察院、第二水文地  相似文献   

11.
《辽宁地质》2012,(1):F0003-F0003
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成立于1965年,是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性地质勘查队伍。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和技术服务的使命。工作区域遍布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等地。建队40余年。勘探和评价傲牛铁矿、罗卜坎铁矿、下大堡中型金矿、扎木钦铅锌矿、湾龙背钾长石矿等中型、大型、特大型矿床十余处。承担并出色完成了抚顺地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地质灾害巡查、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监测等项工作。完成了大量的国家、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建设工程的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评估、工程测量等工程。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北京市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的必要性,介绍了北京市地勘局对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战略:"首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工程",总结了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编制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做好监测网络技术支撑工作、逐步建设和完善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对《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的理解,结合北京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提出了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除《办法》中的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地质遗迹监测外,其他相关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主要包括活动断裂监测,土壤地质环境监测、地热与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监测。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环境影响监测。并阐述对北京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及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构想。  相似文献   

14.
正5月12日—14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12周年之际,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防灾减灾,生命至上"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系列云服务公益活动。12日,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地质灾害处李晓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张鸣之、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张勇分别就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纲要、"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研发与推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  相似文献   

15.
对河南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商城县地质灾害预警为例,将预警网格作为关联字段,对地质灾害预警结果库、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库进行关联处理,建立带有空间预警网格及地质灾害基础信息的地质灾害数据库,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制定的地质灾害上报表格,以河南省地质环境信息网为系统平台,采用asp动态网页设计语言,设计预警结果区地质灾害信息查询以及地质灾害反馈等页面,从而建立基于Web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反馈系统。  相似文献   

16.
<正>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一些基本制度作出了规定,这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呈现的亮点之一,如"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等等。无疑,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基本制度和管理办法,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实施,推广全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学习贯彻环境保护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质灾害早期预警体系建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平根 《地质通报》2003,22(7):527-530
阐述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形势及早期预警体系建设的现状。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地质灾害原则,逐步形成和推行中国独特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其核心是建设早期预警体系,内容包括: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建设用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另外,还对比了中国和国际地质灾害防治情况,展望未来地质灾害防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赵连才  张威  杨静  张金萍  李鹏  金速 《地质与资源》2005,14(1):61-62,77
根据辽宁省地质、水文地质、地貌单元特征,结合国民经济建设及现代科技发展进程,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的布设从以地下水环境监测为主,逐步向地质灾害监测方向扩展,监测内容从单一的地下水监测扩展到地质灾害监测.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随时调整完善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以国内外最新发展的3S技术为依托,以监测采集的数据为主要信息来源,进行实时环境监测、分析,实现环境监测自动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确定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寻找地质灾害发生与气象因素的耦合关系,建立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结合强降雨天气的预报,对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与气象因素的叠加评价,对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及分布范围进行预报预警。以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为例,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和信息的评价、会商、签发、发布、接收、处理及反馈程序。2003年汛期应用证明,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受武广客运专线金沙洲隧道施工抽排大量地下水的影响, 2007—2012年广州金沙洲发生了大规模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为防治地质灾害,采用综合地质调查、地下水位监测、地面沉降监测、物探、钻探和试验等手段勘查和研究,建立了完善的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岩溶发育程度和地质灾害分布特征进行岩溶塌陷易发性分区,选择地下水位变化量和地面沉降量这两个与岩溶塌陷最直接、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参数,从预警预报参数选择、时间尺度选取、判据分析计算、预警预报方法、模型系统的建立等方面进行研究,选取临界日综合地下水位变化量和临界日综合地面沉降量作为预警预报判据,结合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建立岩溶塌陷预警预报模型系统。成功地预警预报了两起岩溶地面塌陷,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说明该岩溶地面塌陷预警预报模型系统实用、有效,为金沙洲防灾减灾提供地质科学依据,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