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西沙群岛潮间氏栖硅藻的研究中发现了1个新种--三波胸隔藻Mastogloia triundulata sp.nov.和5个新记录:楔形胸隔藻Mastogloia cuneata simonsen,红胸隔藻椭圆变种Mastogloia erythraea var.elliptica Voigt,红胸隔藻格鲁变种Mastogloia erythraea var.grunowii Foged,xuwl  相似文献   

2.
厦门港硅藻的新种和新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福建厦门港硅藻进行的研究中,订立3新种:缢缩龙骨藻Tropidoneis constricta和长脆杆藻延长变种Fragilaria longissima var,protenta,以及发现了在我国首次记录的3个种:霍氏脆杆藻Fragilaria heidenii、大洋脆杆藻F.oceanica和斑点海链藻Thalassiosra punctigera。  相似文献   

3.
欺骗岛是一个著名的活火山岛,本文首次报导该岛沿岸大型海藻体上的附着硅藻。共鉴定了65种,变种和变型,隶属于10科22属,在我国无记录的共19种和变种。优势种为波氏脆杆藻、偏肿弧形杆线藻、古时卵形藻、海洋脆杆藻、纤细楔形藻、克革伦氏针杆藻南极变种。  相似文献   

4.
刘师成 《海洋学报》1994,16(5):99-105
本文记录了我国海南省西沙群岛的胸隔藻属椭圆组17种硅藻,绝大部分种类都作了LM、TEM和SEM镜下的结构比较,观察了在光镜下无法分辨的结构,其中有1个待定种M.af.cocconeiformis。  相似文献   

5.
刘师成 《海洋学报》1994,16(5):99-105
本文记录了我国海南省西沙群岛的胸隔藻属椭圆组17种硅藻,绝大部分种类都作了LM,TEM和SEM镜下的结构比较,观察了在光镜下无法分辨的结构。其中有1个待定种M.af.cocconeiformis。  相似文献   

6.
报道 6种产自大连沿海的蓝藻植物 ,分别为栖石隐杆藻 Aphanothece saxicola Naeg.、色合藻 Chroothece littorinae Tseng et Hua、附钙管鞘藻 H ormathonema ep ilithicum Ercegovic、短丝颤藻 Oscillatoria brevis Kuetzing、丰裕颤藻 Oscillatoria limosa(Dillw.) Ag.ex Gom.、中央席藻海生变种 Phormidium naveanum var.marina Tseng et Hua,它们均是大连沿海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杭州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5年2月至1986年2月对西湖浮游藻类所作的周年调查资料,就西湖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研究。在20个测站260余号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92属229种、变种和变型。优势种类为水华束丝藻、螺纽鞘丝藻、大螺旋藻、铜绿微囊藻、弯曲尖头藻、微小平裂藻、球胞鱼腥藻、克罗脆杆藻、连结脆杆藻和颗粒直链藻。西湖浮游藻类年均值为614×10~5个/升,并且以蓝藻占绝对优势,绿藻、硅藻次之。浮游藻类密度与透明度的(?)变化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几种海洋微藻的固定化培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用褐藻酸钙固定化培养了7种海洋微藻,它们是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微形角刺藻(Chaetoccros minutissimus)、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 var.tsingtaoensis Tseng et T.J.Chang)、亚心形扁藻(Pl.subcordiformis)、隐杆藻(Aphanothece sp.)和盐藻(Dunaliella sp.).  相似文献   

9.
施之新 《海洋与湖沼》1998,29(3):261-268
于1975-1985年,相继在湖北、湖南、云南和陕西等省进行淡水藻类标本的采集,然后进行裸藻门分类研究,发现了裸藻类的新分类单位。它们是无色裸藻类中2个属的10个新种类;隶属于变换藻属(Aatasia)的有5新种和1个7新变种,即梭形变胞藻(A.acus)、棒形变胞藻(A.clcviformis)、纺锤变胞藻(A.fusiformis)、梨形为胞藻(A.pyriformis)、矩形变胞藻(A.re  相似文献   

10.
刘师成  程兆第 《台湾海峡》1997,16(3):249-254,T003
用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记录了属于胸隔藻属不等组的9种硅藻的内外壳面的结构。其中有5种做了TEM和SEM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沿海尖刺拟菱形藻的种下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澄清中国沿海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Hasle的种下分类学现状,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32个尖刺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以及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鉴定得到尖刺拟菱形藻的两个变种:尖刺拟菱形藻原变种P.pungens var.pungens和尖刺拟菱形藻阿维罗变种P.pungens var.averiensis。文章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对培养株系的多莫酸(DA)进行了检测,但未检测到DA。  相似文献   

12.
为了澄清中国沿海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 Hasle的种下分类学现状, 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32个尖刺拟菱形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 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的群体特征和透射电镜下的超微形态学特征, 以及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的分子系统学数据, 鉴定得到尖刺拟菱形藻的两个变种: 尖刺拟菱形藻原变种P. pungens var. pungens和尖刺拟菱形藻阿维罗变种P. pungens var. averiensis。文章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MS)对培养株系的多莫酸(DA)进行了检测, 但未检测到DA。  相似文献   

13.
胡征宇 《海洋与湖沼》1995,26(S1):88-90
对1950,1953,1955,1957和1990年在湖北省武昌县、黄陵县、江陵县、武汉市和江苏省无锡市采集的藻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表明,它们是栅藻属的3个新种:纤维藻形栅藻,球刺栅藻和湖生栅藻。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IHBA)。  相似文献   

14.
赵雄飞 《海洋与湖沼》1995,26(4):431-438
于1985年4月在浙江省泰顺县乌岩岭采集到淡水红藻标本。根据该藻藻体小、单轴真分枝丝状、有纹孔连结、生殖为单孢子和果孢子等特征,以及它具有有性生殖方法、在生活史中出现三个不同形态的植物体、无产孢丝和匍匐丝、有环带形色素体和蛋白核等特征,鉴定为淡水红藻的新属新种──粒丝藻属粒丝藻GranufilumrivularisZhaogen.et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温州师范学院内。  相似文献   

15.
匡梅  夏邦美 《海洋与湖沼》2003,34(4):431-435
对1958年4月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的红翎菜科麒麟菜族标本AST 58-4195号、AST 58—4154A号和AST 58-4158号进行切片与染色的分类研究。将其与该科中相近的麒麟菜属、琼枝藻属和卡帕藻属的不同种一起,进行了营养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尤其是囊果的形态与切面特征的详细比较、研究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标本是我国目前尚未报道的红翎菜科拟鸡冠菜属的一个新种:具花拟鸡冠菜Meristiella florigia sp.nov.。  相似文献   

1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微型硅藻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程兆第 《台湾海峡》1998,17(2):124-128,T001
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微型硅藻时,鉴定出14个在我国首次的种类,它们是:极小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分岐双壁藻(Diploneis divergens)、槌棒脆杆藻(Fragilatia opephoroides)、微细脆杆藻(Fragilaria atomus)、折断舟形藻(Navicula fracta)、虫瘿舟形藻(Naviculaga  相似文献   

17.
继“西沙、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浮游硅藻类分类的研究”之后,作者又对西沙群岛所属岛、礁附近海域的羽纹硅藻进行了初步整理,共鉴定出羽纹硅藻11属27种及其变种(其中8种是我国首次记录)。本文对首次记录的种类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和绘图。某些在我国其他海域已有报道的种类,如光辉针杆藻、串珠梯楔形藻、海生斑条藻、琴状舟形藻、流苏胸隔藻、双标胸隔藻、钝端双眉藻、细纹斜盘藻等,以往的描述较简单,并且与西沙群岛标本的形态也不完全雷同,为了便于应用和比较,本文根据西沙群岛的标本,又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或补充说明。对有图而无说明,或仅有名录的种类的国内资料,在地理分布内注明。为了保持西沙群岛所属海城硅藻分类研究的连续性,本文仍采用 Hendey 提出的分类系统排列。 为便于读者査找,每一种名下列出其同物异名。 标本多用小型浮游生物网采得,有些则取自珊瑚表面。插图均用描图仪描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产于中国北部沿岸海域的4种石枝藻作较全面的分类研究。它们是:尖顶石枝藻Lithothamnium aculeiferum L. R. Mason,异石枝藻 L. fretense Fosl.,中间石枝藻 L. intermedium Kjellman 和太平洋石枝藻 L. pacificum (Fosl.) Fosl。其中,异石枝藻和尖顶石枝藻为我国首次报道;太平洋石枝藻为分布局限于潮间带的种。作者先前报道的太平洋石枝藻(张德瑞、周锦华,1981),经反复对比分析,现在认为它是异石枝藻的误鉴定。  相似文献   

19.
2001/200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 2 0 0 1 /2 0 0 2年夏季南极普里兹湾邻近海域 3 7个大面测站浮游植物的调查结果。经初步鉴定共有浮游植物 3门 3 7属 86种 ,其中硅藻在种类和细胞丰度上占绝对优势 ,其次为甲藻。主要优势种为克格伦拟脆杆藻 (Fragilariopsiskerguelensis)、细条伪菱形藻 (Pseu do nitzschialineola)、短拟脆杆藻 (Fragilariopsiscurta)和赖氏束盒藻 (Trichotoxonreinboldii)等南极特有种类和常见种类。调查区浮游植物分为两个群集 ,分布在 6 7°S以南的普里兹湾内的群集主要以克格伦拟脆杆藻、短拟脆杆藻、胡克星脐藻 (Asteromphalushookeri)和南极弯角藻 (Eu campiaantarctica)等南极特有种类和常见种类为主 ;分布在 6 7°S以北的大洋海域的群集主要以细条伪菱形藻、赖氏束盒藻、拟膨胀伪菱形藻 (Pseudo nitzschiaturgiduloides)和羽状环毛藻(Corethronpennatum)等南极常见种为主。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平均细胞丰度为 (8796± 2 92 85 )ind/L ,细胞多分布于海水的表层 ,密集区分布在 6 7°S以南的普里兹湾内 ,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同硝酸盐的浓度密切相关。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程度是低的。  相似文献   

20.
从紫球藻中分离纯化两种藻红蛋白(B-藻红蛋白和b-藻红蛋白),对它们的吸收光谱和电泳图谱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尽管电泳图谱与文献报道的相同,但b-藻红蛋白的吸收光谱与文献报道的有较大的差别,表现在本研究发现b-藻红蛋白在545nm处有一吸收峰。在565nm处仅有一个吸收肩峰,而不是文献中报道的在545nm和565nm无前独立的吸收峰。通过比较B-藻红蛋白和b-藻红蛋白在不完全变性条件下的电泳图谱,发现B-藻红蛋白比b-藻红蛋白要稳定的多,进一步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B-藻红蛋白含有γ亚基,而b-藻红蛋白不含有γ亚基,因为此为γ亚基有稳定分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