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电偶极子谐变电磁场的基本公式出发,研究了层状介质上双频激电的电磁耦合特点。经研究表明,用中梯、偶极装置观测层状介质,电磁耦合随任意层电阻率值变大而减小;随低阻层的相对变薄而变小;随收发距的减小而减小。此外,用中梯测量时,电磁耦合在AB(供电极距)中部最强,远离中部时耦合效应会逐渐减小;且供电极距越小、离主测线越远,电磁耦合也越小。而用偶极测量时,供电极距的变化对电磁耦合的影响比中梯小。  相似文献   

2.
为消除激电测深中的电磁耦合干扰,根据频率域和时间域可相互转换的理论,采用静态IP和cole-cole参数的全波形IP、延时反演去耦方法,实现了快速去耦,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激电信息。以山东沂南金矿金场矿区等为例,对时间域激电测深数据进行了去耦前反演与去耦后反演,结果表明:对称四极装置和非常规电极排列的电磁耦合效应随电极距的增大而增强,电磁耦合的影响深度大部分在时间域激电测深反演断面150 m以浅;非常规电极排列采用三极+四极+偶极混合共线装置,其产生的电磁耦合干扰明显大于对称四极装置和单极—偶极装置;非共线单极—偶极装置的时间域激电测深电磁耦合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接地导线间的电磁耦合引起电阻率随频率变化,因此,不论是在频率域还是在时间域的激发极化测量中,它都是产生假异常的主要来源.对野外所遇到的电磁耦合影响作精确的定量估计,往往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简单情况(例如均匀半空间,或两层大地)下,对电磁耦合作出的估计将有助于正确解释激发极化异常. 按Sunde的理论,Madden和Cantwell曾讨论了在均匀半空间用偶极-偶极和施伦贝尔热(即不等距对称四极)几何排列作频率域测量时的电磁耦合影响.Millet计算了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广域电磁法(WFEM)过渡区条件下的有效探测深度,设计了均匀半空间、二层断面、三层断面及四层断面4种地电模型,通过正演计算得到了趋肤深度—视电阻率曲线。以大地电磁(MT)为参照,对同等收发距下广域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探测深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广域电磁法可以在过渡区进行测量,即以较小的收发距探测到较大的深度。  相似文献   

5.
在考虑了异常体的形态、异常体和围岩的电性差异、供电极和接收极测量误差、供电电流误差、仪器测量精度,以及外界干扰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用电位异常来描述电阻率剖面法中探测深度的定义。通过编程,计算得到各向同性均匀半空间中球体异常,在电阻率剖面法中的电位异常,得出在特定条件下的探测深度。定量分析了联合剖面法中探测深度与电极距AO、供电电流和外界干扰的关系。制作并完成了软件的各种正演计算,可以为电阻率剖面法野外施工前的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的设计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均匀大地上频率域中梯装置的电磁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发极化法中的电磁耦合效应近来引起了电法工作者的注意,电磁耦合的干扰不容忽视。国外已对偶极装置的电磁耦合做了不少论述,但至今很少见到频率域中梯装置的资料。中梯装置是我国常用的方法,对其电磁耦合的规律与特点应该进行探讨,以便应用中注意采用避开电磁耦合或对之进行校正的相应措  相似文献   

7.
双频激电电磁耦合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明海 《铀矿地质》1997,13(1):37-42
理论和实践证明,双频激电电磁耦合作用对测量结果有明显的影响,但仍极装置电磁耦合效应比中梯装置要小。因此,在野外施工中,最好采用偶极装置测量,以提高测量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电磁耦合感应是频谱激电法中一种很强的干扰因素,尤其在低阻区和大极距测量时,影响了探测深度和探测效果。国内目前主要的去除电磁耦合的方法有多频振幅去耦和多频相位去耦,这些方法去耦的原理是基于激电效应和电磁耦合效应在频域内振幅和相位的差异,但去耦效果在电磁耦合感应强烈时并不理想。此次研究从激电效应的模型出发,采取指数函数拟合激电效应的方法,从时域内去除耦合感应,并通过计算去耦后的相位和相对相位与直接进行相对相位校正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进行指数函数拟合后计算得到的相位受电磁感应的影响更小,去耦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静态效应是大地电磁测深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这一影响使得观测结果的处理解释出现无法接受的误差。针对现有大地电磁测深静态效应判别、校正及数据采集装置,提出了以野外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的空间域拓扑处理技术。在分析静态效应的成因、表象以及平面波电场分量叠加特性的基础上,从空间采样的实质出发,完善了拓扑点曲线求取公式,获取了同一记录点不同极距的观测结果,提取了连续阵列观测装置中所隐含的变极距观测信息;依据理论模型分析建立了局部不均匀体上不同部位各记录点随拓扑观测极距变化可能出现的静态偏移模型,初步建立了以点进行拟剖面处理,以剖面上所有点的单一频点构成拟平面图来进行拓扑结果图形展示和分析解释的基本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包,从理论和实践上初步建立了空间域拓扑处理研究静态效应这一全新的方法技术。实验结果表明,拓扑叠加处理会使资料品质提高,静态偏移效应的判别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可有效反映出不均匀体所产生的畸变电场的空间分布,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均匀体的空间位置和分布形态,为认识表层电性结构提供了一种客观的实测信息。同时,由于拓扑处理使观测装置的各种变化所能测得的结果被提取出来,意味着一种新的抑制干扰方法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变频法中电磁耦合的近似校正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变频激电法的解释推断中,电磁耦合的识别与校正是物探工作者十分注意的一个问题.关于偶极装置和中间梯度装置的电磁耦合校正方法已有文章发表.贺来秀三对偶极装置的电磁耦合问题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我国的邓祖棪同志提出了“高频系数改正法”,罗延钟同志提出了“利用多频测量作变频法电磁耦合的校正法”,都是很有意义的工作.但由于影响电磁耦合的因素很复杂,上述诸方法都只能是近似的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和模型实验,我们总结了激电效应和电磁耦合效应各自表现的规律,导出校正公式,制定出具体的校正方法.我们所提出的方法也不例外,仍然是一种近似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