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湘赣粤交界区的土地资源,固体矿产资源,天然建材资源,水资源与水力资源、地热和矿泉水资源及旅游地质资源等国土地质资源及其开发潜力,论证了对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较大影响的环境地质问题(包括水土流失与泥沙淤积,低产田,水土污染,地面塌陷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此基础上以国土地质资源为正因子,以环境地质问题为负因子,对湘赣粤交界区国土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地质质量进行了分区评价,并提出了今后 相似文献
2.
江苏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江苏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开采布局不合理和存在“三集中”(开采层次集中、开采地段集中、开采时间集中)以及水文环境地质条件脆弱等因素,出现水位逐年下降,并形成区域性降落漏斗,致使部分地段地下水资源枯竭、水质成化和诱发地面沉降等诸多环境地质问题。本文着重分析沿海地区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6个阶段(初级、城市开采、城市超采、区域超采、区域控制开采和区域压缩开采阶段)、区域降落漏斗的3个发展过程(1986年、1995年和2002年)和因深层水超量开采诱发的水资源枯竭、水质成化和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趋势,从地下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深层水的保护规划、浅层咸水、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强制节水、污水资源化和发展海洋性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占英 《河北地质矿产信息》2000,(3):4-7
概述了河北省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对当前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导致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科学开采地下水的建议以及缓解当前水资源紧缺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向地质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地质科学不仅要面向矿产资源开发,而且要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建设规划、安全处置有害废弃物、环境保护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服务. 相似文献
5.
6.
山西是煤炭之乡,煤矿资源丰富,采煤工业发达。但采煤出现了一些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本文仅就矿体冒顶、地面形变、采矿滑坡与崩塌,地下水资源枯竭和水体的污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8.
梁宝寺区环境地质现状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大气、煤矸石、水环境和地面变形与沉降等方面,分析了梁宝寺区环境地质的基本特征,并对这些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现状评价,为日后煤矿设计、建设和生产阶段的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10.
金德山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2):154-156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场所;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解决“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山区小城镇建设更多地受到地质环境脆弱性和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制约,所以,在城镇选址和城镇规划工作中,都必须把保证城镇地质环境安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初论农业环境地质与农业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初步提出了农业环境地质的概念,对它的学科地位和学科体系进行了探讨,并简述了五类主要的农业环境地质问题,以期丰富环境地学学科内容,促进农业环境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永安大堤位于江西省九江县,长江江西段上段南岸,保护九江市的一个重要屏障.通过对该堤坝所处的环境地质背景分析,永安堤段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崩岸、洪涝、堤基变形、散浸和管涌,并从地学角度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段水患区的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段水患区每年在汛期持续高水位的影响下,形成堤基管涌、崩岸、散浸等,造成溃口成灾或渍水成涝。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研究及收集有关资料,对长江中游鄱阳湖及江西段水患区环境地质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水患区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地质作用、泥沙淤积与人类活动作用等。重点对江湖关系、第四纪地质和新构造运动与洪涝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与建议,为防洪治水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情况及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空间具有恒温、恒湿、隔热、遮光、气密、隐蔽、安全等优点,地下构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稳定性、隐蔽性、防护性、隔音性等特性。介绍了城市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情况与发展趋势,以及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8.
19.
20.
恩口—斗笠山煤矿区是我国南方典型的大水岩溶矿区,因大量疏排矿坑水,巳产生了地面塌陷、河溪断流、井泉干枯、厂房及民房开裂垮塌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供排结合、治理地面塌陷、控制地表径流及河床改造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