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80-2008年Godas的逐月海表面高度(SSH)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不同季节海表面高度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海表面高度异常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就赤道地区而言,东太平洋区域海表面最低,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海表面最高,中太平洋区域较浅。2)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年际异常大,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在秋季和冬季的异常较大。3)1、4、10月热带太平洋海表面高度年际异常与ENSO事件有良好对应关系:在El Ni?o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东部海表面高度增加,西部和西南部减小,不同季节异常区略有区别;7月海表面高度异常与ENSO事件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陶丽  程守长 《大气科学》2012,36(6):1223-1235
本文主要分析1950~2010年间印度洋海盆增暖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的关系, 并与ENSO对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影响相比较, 结果表明:印度洋海盆异常增暖与西北太平洋地区总TC生成年频数尤其是弱TC相关较好, 印度洋海盆异常增暖, 西北太平洋地区为异常的反气旋, 对流抑制, 降水偏少, 不利于TC的生成, 反之亦然。而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强TC的年生成频数的影响, El Ni?o 发展年, 季风槽加深东伸, TC生成位置偏东, 由于TC在海洋上的生命史较长, TC的平均强度偏强, 因而强TC年生成频数偏多;La Ni?a发展年, 季风槽较浅, TC生成位置偏西, TC的平均强度偏弱, 强TC年生成频数偏少。但是ENSO指数与强TC年频数的相关有着年代际的变化, 在1950~1969年和1990~2009年间, ENSO指数和强TC年频数相关很好, 分别为0.532和0.687, 而在1970~1989这二十年间, 两者相关很弱, 只有0.081。  相似文献   

3.
热带太平洋SSWA特征及其在ENSO循环中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丰启  何金海 《气象科学》1998,18(3):222-230
应用1970年1月至1989年12月热带太平洋SSTA(海面温度距乎)和SSWA(海面风距平)资料,分析发现:热带太平洋SSWA的主要空间特征和海气耦合主要空间型均表现为ElNino(LaNina)盛期的SSWA分布。热带太平洋SS-WA的主要传播特征与ENSO循环过程中SSWA的演变是一致的,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阻平东、西风的转换和赤道东太平洋SSWA辐散、辐合的转换。赤道中东太平洋距平东风(西风)向赤道距平西风(东风)的转换伴随着中西太平洋副热带SSWA偶极子气旋(反气旋)的生消,偶极子气旋(及气旋)表现为明显的北半球强于南半球。  相似文献   

4.
ENSO事件发展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秋庆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3,17(4):395-402
本文利用1951—1988年10°S—50°N太平洋SST资料与EOF分析方法对ENSO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循环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EOF第一主分量时间系数的变化可以很好地表示SST距平变化与ENSO事件的发生.并且,第一主分量空间函数分布的变化揭示了一种ENSO事件增温是春季首先始于赤道东太平洋沿岸,随后向西传播到赤道中太平洋的增温过程;而第二主分量空间函数分布的变化揭示了另一种ENSO事件可增温首先始于赤道中太平洋,然后向东传播到赤道东太平洋的增温过程.分析结果还表明,ENSO事件的强度是强弱相间,其周期平均大约为4年左右. 本文还比较了80年代热带太平洋SST的变化及所发生的两次ENSO事件与其它年代所发生的ENSO事件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0—2009年共30a的NCEP逐月GODAS海平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系统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初步探讨了海平面高度年际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年际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气候场总体呈"V"型分布,西高东低、西北部高于西南部;西北部高值区稳定少动,春夏季大于0.8m的范围较秋冬季略有扩大;西南部高值区春季范围最大且偏北,夏季最小且偏南;赤道区域海平面高度春秋季高于冬夏季。2)多年平均而言,热带西太平洋、西南太平洋的海平面高度年际异常最强,且冬春季较夏秋季更强,赤道中东太平洋年际异常也较大,且秋冬季异常强度和范围都更大,秋、冬和春季海平面高度年际异常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3)当冬季发生ENSO事件,可利用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之间的同期相关关系,预测次年(ENSO事件衰减年)夏季江南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和鄱阳湖流域、青藏高原东部、江淮流域、内蒙东部降水可能偏多,黄河中下游流域的河套、华北地区以及华南则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6.
影响海南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吴慧 《气象》2005,31(12):61-64
利用1949~2003年资料,统计了影响和登陆海南热带气旋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初、终期分布,并探讨了ENSO事件对海南省热带气旋的影响和2004年无热带气旋影响海南的原因.指出ENSO事件与海南省热带气旋活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暖事件年有利于影响和登陆热带气旋偏少、初旋偏晚,冷事件年则相反.但ENSO事件与终旋日期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月平均的HadISST海表温度、NCEP再分析资料、OAFlux海表面热通量及相关物理量资料、NCAR/NOAA云量场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表热通量的年际特征,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传统El Ni?o和El Ni?o Modoki事件中湍流热通量的异常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子。在热带太平洋上,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最大振幅出现在赤道太平洋上,且主要取决于潜热通量和短波辐射通量的变化。本文还利用两类ENSO事件旺盛期海温指数对不同时期海面热通量场的偏回归分析,考察了热带太平洋海表面热通量与两类ENSO事件中海温的联系。两类海温指数对各时期热带太平洋净热通量的回归均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上存在显著的负异常,在Ni?o3指数偏回归下的负异常范围和强度都较El Ni?o Modoki指数回归的要大,且更偏于赤道东太平洋,而旺盛期海温对同期赤道东太平洋上湍流热通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GODAS逐月海平面高度资料、NCEP/NCAR 850 h Pa逐月风场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海平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年代际异常的时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夏季热带太平洋SSH、850 h Pa风场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异常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从秋到冬,热带太平洋SSH年代际异常主要空间形态向类"ENSO"型异常发展,从春到夏,类"ENSO"型异常逐渐减弱直到消失。1996前后热带太平洋SSH发生一次显著年代际转折,转折之后热带太平洋SSH呈东低西高特征,不同季节有所差异。2)1990年前后夏季热带太平洋SSH发生的一次弱波动,持续影响夏季大气环流,使得1992年前后东亚夏季风出现减弱趋势,造成中国东部黄河以南地区,特别是华南夏季降水显著异常偏多,四川盆地和东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少;1996年SSH的实质性转折加剧了中国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异常趋势。  相似文献   

9.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诊断资料和美国CAC和澳大利亚NCC资料,对1995年热带太平洋海域的海平面高度,南方涛动指数,高、低层纬向风,射出长波辐射,海温等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大尺度的海-气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强ENSO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地区因紧邻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复杂,由于受南亚季风、东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共同影响,其气候呈现出独特性,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1969-2020年9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通过选取11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K突变检验、EOF分析等方法,不仅对西南地区52年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而且通过计算复合比率对其与强ENSO事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西南地区在1969-2020年整体呈现降水频率和强度增大,极端降水增多的趋势,按地形划分的四个区域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水特征;(2)在52年各站点空间平均变化率分布上,西南地区各站点的整体连续干旱日增多,连续降水日减少,降水量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但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其中横断山脉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幅度最为明显;(3)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年代主要分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1世纪前期,EOF分析表明,极强降水量R99p的增长趋势是由西向东减少,5日最大降水量RX5的增长趋势呈现中间减少、两边增多的分布型式;(4)西南地区的极端降水指数与...  相似文献   

11.
涂石飞  徐峰  常舒捷  季倩倩  张羽 《气象》2019,45(7):920-930
利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历史路径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海洋Nino指数ONI等,采用合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讨了TC活动对夏季(SU型)与秋季(AU型)ENSO事件的不同响应。结果表明:在SU型El Nino期间,西北太平洋TC强度与持续时间增大,强台风活动较多;在AU型El Nino发生时,TC持续时间及强度均大于SU型的频数也较之偏少,但超强台风活动较多,约占TC总数的1/3,生成位置也较SU型偏东,但登陆我国的TC频数较少。在SU型La Nina期间,TC强度、持续时间较小,以低等级TC活动为主,活动位置整体偏西。当AU型La Nina发生时,TC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强等级TC频数均大于SU型,且TC活动位置相对SU型偏东。中太平洋地区相对涡度异常、大气垂直风切变、SSTA等条件差异是SU型与AU型ENSO期间TC活动产生差异的重要方面,副热带高压强度及位置变化对TC活动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00~2013年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ERSSTv3b2°×2°数据,通过EOF分析、小波分析、曼-肯德尔法、累积距平法分析太平洋年代际振荡(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PDO)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PDO指数存在准48年的周期变化,周期内“冷-暖”相位交替出现,1925年左右和1975年左右,由冷相位转变为暖相位;1941年左右和1995年左右,由暖相位转变为冷相位。北太平洋海温大致以40°N为轴南北对称分布,其大值区域分布从北美西海岸—墨西哥半岛向北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小值区域出现在夏威夷群岛北侧和日本群岛东侧。PDO指数与Nino3.4指数的相关系数是0.43,是显著正相关关系。PDO指数异常年与Nino3.4指数异常年对应率平均值是51.42%。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秋雨与热带中太平洋海表冷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韩晋平  张人禾  苏京志 《大气科学》2013,37(5):1059-1071
本文利用1951~2011年中国160站降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延长重建海表温度 (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 资料,研究了中国9月北方秋雨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并用ECHAM5大气环流模式开展了数值试验,最后对2011年9月历史罕见秋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北方秋雨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19世纪6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北方秋雨偏多,1950年代、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秋雨偏少。北方秋雨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有密切联系,北方秋雨偏多时,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有利于偏南风向北输送水汽并在中国北方辐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西伸与热带中太平洋的海表冷却密切有关,偏低的热带中太平洋海表温度(CTSSTI)使其上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旺盛,在西北太平洋出现异常反气旋,加强东亚—西北太平洋的EAP波列,引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西伸,导致秋雨偏多。反之,热带中太平洋海表偏暖,副热带高压偏弱偏南,秋雨偏少。2011年9月北方秋雨的环流异常及成因与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By applying the historical-run outputs from 24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 models and the 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ST V3 b dataset(ERSS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NSO in the selected CMIP5 models, including cold-season-matured Eastern Pacific(C-EP) ENSO, warmseason-matured EP(W-EP) ENSO, cold-season-matured Central Pacific(C-CP) ENSO, and warm-season-matured CP(W-CP) ENSO, were examin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in the ERSST datas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general, consistent with observations, EP ENSO events in most of the model runs were relatively much stronger than CP ENSO events, and cold-season-matured ENSO events were relatively much more frequent than warm-season-matured ENSO events for both EP and CP ENSO events. The composite amplitudes of ENSO events in most of the models were generally weaker than in observations, particularly for EP El Ni?o and CP La Ni?a. Moreover, most of the models successfully reproduced the amplitude asymmetries between El Ni?o and La Ni?a for cold-season-matured EP and CP ENSO events, exhibiting an average stronger/weaker EP El Ni?o/La Ni?a regime and a weaker/stronger CP El Ni?o/La Ni?a regime. Most of the models, however, failed to reproduce the observed regimes of stronger/weaker W-EP El Ni?o/ La Ni?a and weaker/stronger W-CP El Ni?o/La Ni?a.  相似文献   

15.
Using a statistical model for simulating tropical cyclone (TC) formation and a trajectory model for simulating TC tracks, the influence of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on the peak-season (July-September) TC prevailing track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 is assessed based on 14 selected El Nino and 14 selected La Nina years during the period 1950-2007. It is foun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tatistical formation model and a trajectory model can simulate well the primary features of TC prevai...  相似文献   

16.
利用我国160个站点58年(1951~2008年)的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环流资料和Hadley海表温度资料,对我国秋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特征和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秋季降水前两模态分别反映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和长江以北的江淮、黄淮、华北、四川盆地北部至河套等地降水的变化,两降水模态的变化都以年际尺度为主,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就环流形势而言,第一模态的年际变化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相应的对流层低层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联系紧密,第二模态的年际变化则可能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和相应的日本岛附近的异常气旋/反气旋的影响。同时,两模态及相应的异常环流还分别与热带东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附近的异常垂直运动关系密切,热带地区的异常垂直运动可能通过经圈方向的异常环流影响到东亚地区。此外,两降水模态不仅与热带地区的异常环流关系密切,而且与热带海温异常也存在紧密的联系。与两模态相关联的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显示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当热带东太平洋偏暖/冷,西太平洋偏冷/暖时,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偏多/少。而当热带东太平洋和中太平洋一致偏暖/冷时,长江以北地区降水易偏少/多。两降水模态与热带海温及热带地区异常环流之间的密切关系显示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的不同分布可能通过激发不同的热带地区异常垂直环流形势而对降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用NMC1982~1993年海洋再分析资料集,分析近赤道太平洋(10°S~10°N)海洋上层(0~400m)温度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分析揭示,上层海温的年际变化比季节变化大。在ENSO年或反ENSO年,由于斜温层深度变化大,斜温层附近的海温异常比海表还大,无论在西太平洋暖水区,还是东太平洋冷水区,斜温层附近温度距平都可达±7°℃以上,而且西太平洋暖水区的最大异常出现在赤道两侧4°~9°区域。  相似文献   

18.
A depth map (close to that of the thermocline as defined by 20℃) of climatically maximum seatemperature anomaly was created at the subsurface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based on which the evolving sea-temperature anomaly at this depth map from 1960 to 2000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t is noted that the evolving sea temperature anomaly at this depth map can be better analyzed than the evolving sea surface one. For example, during the ENSO event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seatemperature anomaly signals travel counter-clockwise within the range of 10°S-10°N, and while moving, the signals change in intensity or even type. If Dipole is used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for analyzing the depth map of maximum sea-temperature anomaly, the sea-temperature anomalies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Indian Oceans would be negatively correlated in statistical sense (Dipole in real physical sense), which is unlike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based analysis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inter-annual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nges only occur on the gradients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temperature anomalies.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NSO and Dipole has a time lag features statistically, with the sea-temperature anomaly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changing earlier (by three months or so). And the linkage between these two changes is a pair of coupled evolving Walker circulations that move reversely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