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鲪生态生长效率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83年12月-1984年5月和1990年6月-1991年1月以中国科学院海样研究所生物培育楼养殖黑为材料,进行黑周年的摄食-生长实验,以探讨其生态生长效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冷温性鱼,黑在4.0-27.3℃水温条件下都有摄食;平均日摄含量为2.4-10.0g,相对体重的百分比为1.1%-4.4%.单见,这二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体重日增长量以4,6,7月和10-12月份较高。生态生长效率波动于6.5%-34.7%范围内,年平均为16.7%。  相似文献   

2.
星斑川鲽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星斑川鲽仔、稚、幼鱼各期形态发育特征,2006年4-7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显示屏观察、测量、拍摄记录星斑川鲽胚后发育形态变化.培育水温14.0~19.5 ℃,S 27~31,光照度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星斑川鲽初孵仔鱼全长1.80~2.08 mm, 1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89 mm;3日龄开始摄食;5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15~16日龄全长8.84 mm,开始伏底变态进入稚鱼期;20日龄全长10.12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星斑川鲽仔鱼变态发生日龄与培育水温有关,在12~15 ℃需24~27 d;15~16 ℃需18~20 d;17~19 ℃需15 d.开始变态仔鱼全长9 mm,变态完成时全长11 mm.幼鱼期鳞被形成,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相似文献   

3.
漠斑牙鲆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华涛水产综合养殖场,对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73±0.211mm.在培育水温18.1~23.0℃和盐度为33~34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7日龄为前期仔鱼,6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8日龄至30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1日龄至45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46日龄进入幼鱼期.冠状幼鳍的消长、右眼的移位以及体色的左右不对称是漠斑牙鲆早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外部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骨骼发育与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骼发育对于养殖鱼类苗种培育至关重要,骨骼畸形会影响仔稚幼鱼的外部形态及功能需求。作者利用骨骼染色技术和显微测量的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lanceolatus)仔稚幼鱼的骨骼发育及生长特性进行连续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初孵仔鱼不存在骨与软骨结构,鞍带石斑鱼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仔鱼的全长、颅骨长度、脊柱长度及尾鳍复合物的长度增加缓慢,骨骼发育过程中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如颅骨(颌骨、鳃)和鳍元件,且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基本一致。进入变态晚期(收棘期),营养摄取及利用的器官发育趋于完善,稚鱼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此外,在仔稚鱼发育早期,颅骨、脊柱以及尾鳍复合物中存在异速生长特性,呈现为在变态前期和变态早期(长棘期)颅骨和尾鳍复合物为正异速生长,而脊柱为负异速生长;在变态晚期(收棘期)和变态后期,颅骨为负异速生长,而脊柱和尾鳍复合物为近等速生长。因此,鞍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颅骨、脊柱及尾鳍复合物骨骼发育的异速生长现象与摄食、呼吸及游泳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为丰富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对各时期的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进行了描述,并详细记录了各时期全长、口裂、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的变化.根据卵黄囊和油球的消失、鳍膜的消退、第2背鳍棘和腹鳍棘的伸缩、鳞片的生长及色素的变化把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稚鱼期和幼鱼期.在水温26.71±1.26℃的培育条件下,仔鱼4日龄开口摄食;至6日龄,卵黄囊和油球消失,进入晚期仔鱼期;至29日龄,鳍膜消失,进入稚鱼期;至41日龄,鳞片开始长出,至59日龄,稚鱼全身覆盖鳞片,完成变态,进入早期幼鱼期.并发现在生态幅范围内提高培育水温,可以提高生长效率,加快育苗速度.  相似文献   

6.
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8mm(1.60~1.78mm).在培育水温为21.0~28.5℃,盐度为24.8~28.3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5日龄为前期仔鱼,3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6日龄至31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日龄至68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69日龄进入幼鱼期.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鳍棘的长出与收缩是斜带石斑鱼前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期发育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春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5 ̄6月份在本院海水育苗试验场对人工培养的春季生殖真鲷仔、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种群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积累资料,并为开展大批量苗种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水温在23℃时,仔鱼约经55 ̄6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10mm),摄食桡足类的比例迅速增加。对285尾仔、稚、幼鱼观察,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达100%。摄食量约占体重的  相似文献   

8.
黑鲪半同胞家系选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优良的黑鲪(Sebastes schlegeli)养殖新品种,作者于2005~2007年以采捕于荣成、日照、青岛和长岛的4个黑鲪野生地理群体及2006年荣成群体选育的F1代为亲本,采用杂交选育和半同胞家系选育的方法,从2009年到2011年成功构建了6个杂交群体和41个半同胞家系。采用比较分析和方差分析对其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个选育群体和半同胞家系间体重差异较大,体长变化较小。综合筛选获得2个优良杂交群体和10个优良半同胞家系:RCF1、WCF1为2009年最优杂交群体,CC2、QQ1、QC1、CC1为2010年最优半同胞家系,2RZ1、F27、F29、F28、F26、F23为2011年最优半同胞家系。当以种源(即杂交亲本)为单位时,RC、WC为2009年最优种源;QQ、CC为2010年最优种源;2RZ、F1为2011年最优种源。  相似文献   

9.
黑鲪(Sebastes schtegeli)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对分别取自青岛、日照、荣成、长岛的野生黑鲪及荣成黑鲪人工繁育的F1代共5个群体的等位酶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析的5个群体13种等位酶的25个基因座位中,多态位点比例(P)为36.0%-20.8%,平均每个位点的预期杂合度(He)为0.076-0.036,平均每个位点的实际杂合度(Ho)为0.063-0.040,证明所选5个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5个群体之间遗传距离(D)为0.024-0.001,根据遗传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5个群体聚类次序与亲缘关系和地理位置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长岛群体与其它四个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0.024-0.020),达到居群间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0.
花鲈仔、稚、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分析了花鲈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5.5~16.5℃时,花妒仔鱼孵出约14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全长10mm左右的仔鱼可摄食卤虫幼体,全长11mm左右的个体可摄食枝角类.对431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9.1%,胃饱满系数波动于2.38%~16.48%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60%.其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16:00~20:00胃饱满度最高.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部分幼鱼个体少量摄食.仔、稚、幼鱼个体间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符合直线方程y=0.1018+8.3261×10-2x;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可用ω=1.6473×10-3L3.4743表示,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5.5242e1.9681×10-2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ω=0.5836e6.9208×10-2D.  相似文献   

11.
犬齿牙鲆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朴贤 《海洋科学》2012,36(6):64-71
犬齿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卵为端黄卵,受精卵浮性,卵径950~1100μm,油球径200~225μm.在水温20.5~22.0℃,盐度33条件下培育,受精后1 h 20 min 进入卵裂期,6 h 10 min 进入囊胚期,11 h 20 min 进入原肠胚期,19 h 10 min 发育到胚孔封闭期,胚体形成,26 h 50 min 尾芽出现,33 h 35 min心跳开始,48 h 10 min 开始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平均全长2.59 mm±0.02 mm,在培育水温为17.0~21.0℃,盐度24~34条件下,胚后发育时序为:1日龄~9日龄为仔鱼前期,10日龄平均全长5.52 mm±0.05 mm,卵黄囊和油球完全吸收进入仔鱼后期;40日龄平均全长20.82 mm±0.67 mm,各鳍鳍条发育形成进入稚鱼期;65日龄平均全长41.13 mm±0.88 mm,全身鳞被完整进入幼鱼早期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组织切片和显微观察方法,对孵化后1~30d的真鲷(Pagrusmajor)仔稚鱼鳔的发育与分化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孵化后1~2d的仔鱼,开始在消化道的前端背部出现鳔原基,接着出现导气管、鳔腔、气腺和迷网,而后鳔囊开始充气。到孵化后20~30d,鱼鳔分化发育基本稳定。真鲷仔鱼鳔器官的分化发育早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鳔腔扩大阶段,约在仔鱼孵化后的3~4d,此阶段的发育是非功能性的;二是鳔囊充气阶段,大约在孵化后9~10d左右出现,形成一个缓慢向前方伸展的椭圆形鳔囊,此阶段鳔的发育是功能性的。此时鳔器官的发育好坏对真鲷仔鱼的生理、生态影响很大,反映在成活率的高低方面显得非常明显。真鲷鳔器官的分化发育在仔稚鱼期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3.
花鲈稚、幼鱼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相同条件不同时期及相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花鲈稚、幼鱼的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威海羊亭养殖花鲈三月比一月、二月生长快,三月体重约是二月的9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花鲈生长差异极大,威海羊亭养殖花鲈体重分别是厦门、漳州和天然水域花钙体重的10.9、15.2和34.0倍。  相似文献   

14.
在13℃条件下,采用单剂量灌服的方法给黑鲪100mg/kg体重的磺胺甲噁唑(SMZ),以HPLC法测定黑鲪肌肉中的药物浓度,用DAS2.0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在13℃条件下,黑鲪单次灌服SMZ的药动学房室模型符合无时滞的二房室模型,分布半衰期t_(1/2α)为5.947h,消除半衰期t_(1/2β)为12.882h,达峰时间T_(max)为8h,峰值C_(max)为40.880μg/g.经过71d的代谢,肌肉中的药物含量下降到无公害食品中所规定的<0.1mg/kg鱼体重.  相似文献   

15.
鮸鱼(Miichthys miiuy)仔、稚鱼发育生长方式及其生态学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进行了鮸鱼仔稚鱼发育生长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鮸鱼的形态学变化和器官分化主要发生在仔鱼期。仔鱼期头部和尾部快于躯干部的生长。仔鱼头部(拐点:9.80mm体长)、眼径(8.87mm)和口径(23.40mm)的正异速生长为仔鱼的呼吸和摄食提供了有利条件;尾长(16.40mm)正异速生长为减少仔鱼运动能耗和成功逃避捕食者准备了条件;虽然躯干部生长比较缓慢,但是体高呈现正异速生长(11.20mm),这可能与仔鱼消化系统为满足其迅速发育的营养需要而快速生长及鳔的发育有关。结果表明,鮸鱼在早期发育阶段优先发育对生长生存起关键作用的器官,即运动、视觉和摄食器官。但在稚鱼阶段,其主要长度量度相对于体长指标均呈现负异速成长。  相似文献   

16.
大弹涂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及其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颜开强  张其永 《海洋学报》1991,13(2):240-246
本文观察描述了人工培育的大弹涂鱼仔、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器官的发育过程,并对各发育阶段的食性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开口摄食期主要摄食微型颗粒有机碎屑;全长3.55mm以上,同时还援食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及其成体;全长7.50mm以上,桡足类成体已取代有机碎屑而成为主要饵料。进入幼鱼期后,转变为摄食底栖硅藻为主,兼食桡足类和海泥中的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17.
黑Jun生态生长效率周年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杨纪明 《海洋与湖沼》1995,26(6):586-590
于1983年12月-1984年5月和1990年6月-1991年1月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生物培育楼养殖黑Jun为材料,进行黑Jun周年的摄食-生长实验,以探讨其生态生长效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作为冷温性鱼,黑Jun在4.0-27.3℃水温条件下都有摄食;平均日摄食量为2.4-10.0g,相对体重的百分比为1.1%-4.4%,这二者的周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平均体重日增长量以4,6,7月和10-12月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犬齿牙鲆早期发育的规律,2006年3-6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观察、测定、拍摄犬齿牙鲆仔、稚、幼鱼各期的发育时间及早期的形态特征.犬齿牙鲆室内人工育苗的培育水温19~21 ℃,S为30,pH为8.2,光照度为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初孵仔鱼全长2.2~2.5 mm,身体透明,至4~5日龄,卵黄囊缩小,开始摄食,6~7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至29日龄全长9.0~9.4 mm,冠状幼鳍形成完善,开始进入稚鱼期;43日龄时全长15.0~16.0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幼鱼期鳞被形成完整,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饲料对凡纳对虾幼体生长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杰  刘楚吾  杜涛  刘丽 《海洋科学》2004,28(1):11-14
采用不同的饲料系列饲养各阶段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幼体和仔虾,实验结果表明:在潘状幼体期(Z)~糠虾幼体Ⅱ期(M2),投喂骨条藻 人工配合饲料系列,比单纯投喂骨条藻或单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成活率分别高18.5%和26.7%;糠虾Ⅱ期(M2)以后单独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或单独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成活率无明显的差别;在人工育苗后期,用人工配合饲料代替卤虫无节幼体,育苗的成活率并没有下降。  相似文献   

20.
雷霁霖 《海洋学报》1979,1(1):157-175
鲻科鱼类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水和半咸淡水养殖对象。对于它们的个体发育研究,国际上一向比较重视。已见报告的品种有M.cephalus[10][6][7]、M.capito[12]、M.curema[5]、M.corsula[9]、M.macrolipis[11]、M.carinatus等,而对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 L.)个体发育的研究,仅见T.B.杰赫尼克[14](1949)和朝鲜的张日寿(1966)发表过有关报告,在国内尚未见有这方面的详细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