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矿物科学的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灵 《矿物学报》2005,25(1):1-8
本文阐述了矿物科学的概念,包括矿物科学的产生背景、基本涵义与特点、主要研究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等,并对中国的矿物科学做了简要介绍。矿物科学是研究矿物及其性质的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天然矿物和人工晶体材料。它不仅是为地球科学服务的学科,而且是为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工程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服务的学科。矿物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矿物及其性质两大方面。矿物研究既是传统矿物学的研究领域,也是矿物科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矿物性质及其变换过程研究则是当前矿物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矿物科学是以矿物学等分支学科为基础并具有众多交叉分支学科的学科体系,具有比传统矿物学更加广阔的科学范畴,具有一级学科的概念。矿物学既是地质科学的一门分科,同时也是矿物科学的一门分科。中国已在矿物科学的许多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与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
生态水文学学科体系及学科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水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对推动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和阐述了生态水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共划分为5个阶段,即生态水文学萌芽期(1970年左右至1986年)、术语提出与初步探索期(1987—1991年)、学科建立与初步发展期(1992—1995年)、学科快速发展期(1996—2007年)和学科完善期(2008年至今);基于对该学科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了以"理论—方法—实践—分支学科"为框架的生态水文学学科体系;最后,从学科研究计划、重点研究项目、国家重大需求、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5个方面对生态水文学学科未来发展战略进行了展望,为促进和建立完善的生态水文学学科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研究是工程地质学科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领域。作者指出,工程地质学应当夯实学科基础,吸取相关学科理论,重塑工程地质理论与实践,出精品工程,重视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根本保障。水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要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又要支撑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等。水安全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研究国家水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家安全需求及水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在"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框架下设立"国家水安全学"二级学科(或分支学科)的思路, 界定国家水安全学的概念和学科定位; 提出国家水安全学的学科体系框架, 包括研究对象、理论体系、方法论及应用实践; 最后, 考虑学科发展需求, 对国家水安全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可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家水安全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泥沙研究述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光谦 《水科学进展》1999,10(3):337-344
我国的泥沙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是少数几个保持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之一。对泥沙学科的特点进行简要说明;介绍了我国泥沙研究取得的代表性重要成果;讨论了泥沙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研究中的几个科学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星 《地球科学进展》2000,15(3):321-327
资源环境科学是当前的热点学科和基础学科。在介绍资源和环境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环境科学的内涵和学科任务、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评述了资源环境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地球科学中重要基石之一的地热学是晚近历史时期崛起的一门地学分支学科。地热学的建立,以多种学科的综合及其相互渗透为基础,并随着这些学科的前进而发展,地热-  相似文献   

8.
重点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要项目类型,是资助格局中的中间层次,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重点项目主要针对我国学科发展布局中的关键学科和学科领域中的新的生长点,对开拓新的技术领域、发展高新技术起关键作用或者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9.
成秋明  陈永清  王功文 《地学前缘》2021,(3):封2,前插1-前插2
赵鹏大院士是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创立了我国数学地质学科,被誉为"中国数学地质之父".先生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地球科学真理,不断探索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为我国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和数学地质学科的发展、地质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推动自然资源行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地质与资源》2010,19(4):338-338
<正>为了适应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信息环境和地调科研人员对文献信息资源专业化和个性化需求,加强图书馆与地调科研单位的联系与沟通,更好地为地质找矿科研工作服务,开创主动服务新局面,中国地质图书馆决定从2010年开始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馆员服务.学科馆员又称联络馆员、学科参考馆员或学科咨询馆员,是中国地质图书馆根据学科专业和课题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水文地质学科的概况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3—2007年水文地质学科的基金申请、资助、研究队伍等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科发展较快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基础研究队伍在各单位之间还不均衡。水文地质学的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和资助数量与其研究队伍的状况是匹配的,申请经费基本得到了满足,申请项目质量正在稳步提高。水文地质学科在国家层面上的领军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年青领军人才的培养,仍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人们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工程设计需要运用什么样的工程技术?它有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它属于哪一门学科? “当然,工程设计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众多学科的支持,需要多种学科的人才共同作业。例如,工业项目的设计需要运用机械、化工、冶金、水利、土木等工程学科的专业技术,也需要运用建筑学、工程经济以及其它非工程学科的知识,相应地需  相似文献   

13.
对2003年至2007年工程地质学科的基金申请情况、资助情况、研究队伍等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科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之一,其基础研究队伍在各单位之间还不均衡。工程地质学的基金项目申请数量和资助数量与其研究队伍的状况是匹配的,申请经费基本得到了满足,但申请项目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工程地质学科在国家层面上的领军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年青领军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是在中国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自50年代产生以来,历经几代工程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现已形成了具有系统理论和系统研究方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正发挥着显著作用的新兴学科。回顾该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促进该学科的思维方法、学科理论和进一步发挥学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是在中国产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自50年代产生以来,历经几代工程地质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现已形成了具有系统理论和系统研究方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正发挥着显着作用的新兴学科。回顾该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促进该学科的思维方法、学科理论和进一步发挥学科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地構造学是地質科學中一門新的学科,是地質学中一門高度綜合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形变以及它的发展过程和发生原因。B.B.別洛烏索夫會說大地構造学是地質学中的哲学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地構造学既是地質学中一門高度綜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17.
古地磁学是一门发展历史悠久的学科,而磁性地层学则是从近半个世纪在古地磁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两者又是作为两门彼此密切关联的分支学科出现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石油地质科学的研究发展,正像其它科学技术一样,是以综合性和定量性为其标志的。综合性表现为跨多学科的横断科学,与其它多种学科杂交移植。而定量性则是在综合性指导下抽象出概念模型、机理模型和定量模型。现代石油地质学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定量研究的趋势。这种定量研究是该学科领域的组成部分,是学科横断面中一个或大或小的扇面。  相似文献   

19.
地层学的过去,现状及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地层学的发展,认为狭义地层学、统一地层划分、均变论、年代地层学是传统的地层学的基本特征。广义地层学、地层的多重划分、突变观(含新灾变论)以及各分支学科的涌现及发展是现代地层学的基本特征。提出社会需求、学科基础、与相邻学科的交叉以及突变观的主导位是未来地层学发展的主导因素。21世纪的地层学将是现代地层学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工程地质: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十年,工程地质学科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工程建设的科学技术难题,为国家超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通过理论创新和技术研究,极大减少了因地质灾害而死亡的人数,取得了一大批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可以用三句话总结十年来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奠基超级工程、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学科发展”。但是应当注意到,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吸收相邻学科特别是现代地球系统科学以及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加强工程地质人才建设,推动学科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