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道孚6.9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1981年1月24日道孚6.9级地震的宏观考察资料为基础,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近代地壳运动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结合这次地震地裂缝展布特征、等烈度线形态、地震时的地面运动、余震序列及震源错动特征及地壳形变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此6.9级地震是在区域性近东西向的压应力作用下,使活动强烈的鲜水河断裂再次发生左旋错动的结果。并着重讨论了道孚地震区的闭锁条件以及鲜水河断裂北面地震的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2.
唐山地震发震断层动态及其与较强晚期余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设于唐山地震发震断层地表裂缝的形变台站,在地震后18年间观测到的断层形变,分析了唐山地区晚期余震与断层活动对应关系的几种形式,说明监测发震断层的活动对研究形变场动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浅层地震探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浅层地震探测方法,研究了唐山地震区1年前出现在卫星图像上的异常现象与发震构造的关系,探讨地震中长期预测的途径。结果表明:唐山地震断层是一条倾向NW的右旋走滑第四纪同生断裂,它错断了全新统,晚更新统,中更新统,和早更新统地层。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邢台6.1级主余震的前兆震系列的频度线及其应变释放特征,其震中分布与本区主要构造线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剑川地震的余震与剑川盆地发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2年7月7日至1982年8月20日,用4台大动态范围的数字地震仪在剑川盆地内记录了7月3日16时13分剑川5.4级地震的余震。仔细地对这些余震定位的结果,显示了一个盆地下部向西倾斜的断裂带,定位的结果并与复合震源机制解相一致。这条断层明显地和盆地西部的断层区相联接。与美国西部的山区盆地区域相类似,这个盆地的形成是南北向的挤压与东西向拉张的应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唐山震害与发震构造的关系关于唐山地震的地质背景以及发震构造,地震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做了不同的论述,已经揭示了唐山地震发震构造的总体面貌。本文只是根据唐山震害与发震构造的关系,谈一谈个人认识。1990-1992年,我们对唐山地震震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  相似文献   

7.
8.
利用西藏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6.9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资料,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机制断层。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沿着主震的NW和SE方向往两侧扩展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2~12 km,同时从短轴剖面上地震分布推断,此次米林地震的发震断层倾角约为45°。对ML3.5以上的余震采用CAP方法进行波形拟合震源机制反演,其结果显示,此次米林地震序列震源错动类型以逆冲和走滑为主,比较符合该区域的构造动力环境。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米林地震序列主压应力轴(S1轴)方向为NNE-NS向,主张应力轴(S3轴)方向为SEE-SE向;反映的断层错动方式为逆冲兼走滑类型。地震余震序列展布以及震源机制分布显示断层走向和断层特性与帕隆—旁辛断裂的特征较为吻合,推测米林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帕隆—旁辛断裂。  相似文献   

9.
1980年10月10日阿尔及利亚的阿斯南(El ASnam)发生了Ms=7.2级地震。震后法-阿联合考察队布设了临时地震台网。其中有法国斯特拉斯堡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为作近场研究而布设的由8个地震站组成的遥测地震台网,取得了良好的记录,较精确地确定了各项地震参数。我们试用了J.A.Mendiguren所提出的“用综合节面解寻找不同震源机制分布区域的方法”,利用上述台网所取得的部分余震资料,对该区余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80年10月10日阿尔及利亚的阿斯南(El ASnam)发生了Ms=7.2级地震。震后法-阿联合考察队布设了临时地震台网。其中有法国斯特拉斯堡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为作近场研究而布设的由8个地震站组成的遥测地震台网,取得了良好的记录,较精确地确定了各项地震参数。我们试用了J.A.Mendiguren所提出的“用综合节面解寻找不同震源机制分布区域的方法”,利用上述台网所取得的部分余震资料,对该区余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唐山地震深浅构造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表观察和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表明 ,唐山断裂与地震地表主破裂带的位置、产状均一致 ,且具有高角度西倾的逆冲走滑性质 ,发生过右旋水平错动和向东逆冲的垂直活动 ,而次破裂带与褶皱构造活动引起的其他断裂直接相关。根据瞬变磁场和深地震探测结果分析 ,唐山地区存在莫霍面斜坡和地壳“背斜”、中地壳水平滑脱和扩展断裂、上地壳高角度逆冲走滑断裂和背向斜构造 ,它们组成 1幅多层次、多级序的复式逆断裂 -扩展背斜构造图像 ,控制了唐山地震的孕育和发生  相似文献   

12.
唐山地震震源深度分布与地壳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76年7月28日到1981年12月唐山地区8935个地震,对其震源深度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由东北向西南各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都具有优势层,大小地震的优势层也不相同,其分布与地壳结构密切相关,震源深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加深,地震破裂带不但跨越地壳,甚至到莫霍面,在下部构成一个八度多的倾斜底面,上部则随G界面的起伏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余震区长度与震级关系的模糊神经元网络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试图将模糊人工神经元网张及模糊信息分析理论引入到余震区长度与震级关系的识别之中,采用信息扩散与BP型人工神经元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模型,该模型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及处理矛盾样本的功能。最后将该模型的识别结果与统计结果瑟统计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1977年5月12日宁河6.6级地震的震中烈度较之震级相当的其他地震的震中烈度明显地偏低。为了阐明这种现象,由P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求得了该区不同时期内的品质因数(Q值)及小震震源参数,并重新校对了这次地震以及1976年11月15日宁河6.9级地震的宏观及微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震中烈度异常低是因为1976年11月15日6.9级地震后,该区介质的品质因数大幅度下降,同时这个地震的震源深度比6.9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深5公里。品质因数和震源深度的综合效应可导致震中烈度降低近一度。  相似文献   

15.
柯氏力与强余震讨论用柯里奥利力(简称柯氏力)预报强余震是一种震源物理方法。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说明。(1)柯氏力的大小取决于主震震源断层盘的错动速度和参加错动的断层盘的质量。总结前人的研究,错动速度为每秒1-20m。单一断层盘的质量与震级有关。对于7级...  相似文献   

16.
张国民 《地震地质》1996,18(1):17-24
前人的工作曾给出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大地震的重复时间之间存在正变化关系,即较长的余震持续时间对应较长的主震复发时间。应用地震孕育的流变模型,推导了大地震重复时间和大震后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并从理论上给出了大震重复时间和其余震持续时间之间的对数正比关系,从而为建立大地震的重复时间和余震持续时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方面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77年5月12日宁河地震烈度明显偏低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77年5月12日宁河6.6级地震的震中烈度较之震级相当的其他地震的震中烈度明显地偏低。为了阐明这种现象,由P波初动半周期及振幅求得了该区不同时期内的品质因数(Q值)及小震震源参数,并重新校对了这次地震以及1976年11月15日宁河6.9级地震的宏观及微观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地震震中烈度异常低是因为1976年11月15日6.9级地震后,该区介质的品质因数大幅度下降,同时这个地震的震源深度比6.9级地震的震源深度约深5公里。品质因数和震源深度的综合效应可导致震中烈度降低近一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水力扩散和水库诱发地震与水文动力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水力扩散是水库诱发地震的主要原因。本文还建立了两个与水力扩散相联系的诱发震源模型——非应力增长模型和应力调整模型,並给出了该模型在水库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条件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usting stress regime, a large number of strike-slip earthquakes occurred on the Miyaluo Fault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equence process, which i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In order to find the cause of their occurrence, stress tensors in subregions near the Miyaluo Fault are estimat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 both north and south side of the Miyaluo Fault, the direction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s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menshan Fault, and its dip is nearly horizontal, and the direction of tensile stress is nearly vertical. While in the Miyaluo fault zone, the direction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is SWW-NEE, and its dip is nearly horizontal, the direction of principal tensile stress is NNW-SSE, also its dip is nearly horizontal. It is consistent with sinistral shear stress state in the Miyaluo fault zone. It was referred that the behavior of Miyaluo Fault dur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sequence process was caused by tearing effect generated from unbalanced forces of two sides of the fault. To understand the rupture mode of the aftershocks in subregions as described above, the total seismic moment tensors are estimated by adding the corresponding component separately of the seismic moment tensor of aftershocks in each region. The result shows the similar trend of total seismic moment tensor component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side of the Miyaluo Fault(indicating the consistency of rupture mode in the north and south side of the Miyaluo Fault), and most seismic moment tensor components in the south side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 side, especially the compression component perpendicular to Longmenshan Fault and expansion component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t indicates that thrusting component in the southeast direction in the south side i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 side, and the thrusting difference causes the sinistral tearing effect of the Miyaluo Fault. We also find that the sinistral tearing component of the Miyaluo Fault is the same order of magnitude with the thrusting difference of its two side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earing effect of Miyaluo Fault can be completely explained by thrusting difference of its two side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we put forward the dynamic model of the Miyaluo Fault, which can explain the above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20.
通过系统研究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震群活动,按照《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选择震群原则筛选了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强震发生前的震群,利用MAPSIS软件判定震群性质。初步探讨该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MS≥6.0)的空间分布关系为华北中强地震发生前一般都有前兆震群存在。主震震级越大,震群出现的越早,距主震距离越远,并且前兆震群会发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