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新疆那拉提构造带基底变形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塔里木-伊犁微板块间的南天山洋最终消亡缝合线——那拉提构造带,基底由下元古界那拉提岩群的片麻岩、变质表壳岩及早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组成.经研究分析,上述岩石遭受了4期变质变形.本文从不同构造层次和深度残留下的变质变形构造研究入手,初步探讨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那拉提构造基底的变质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2.
孙德有  赵国春 《福建地质》1994,13(2):106-112
政和地区变质岩石在晋宁期遭受了3期构造变形作用(D)。以这3期构造变形作用为相对时间标志,讨论了变质砂泥质岩石中各种不同产状、不同种类变质矿物的生长期,确定了基质主要加粗期为D2-D3变形期间的静态期。进而将晋宁期变质作用划分为早期、主期和晚期3个变质阶段,变质作用的主期为D2变形期和D2-D3变形期间静态期。  相似文献   

3.
阿拉善变质基底古元古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阿拉善地块可分为太古宙的叠布斯格杂岩(岩群)、古元古代的巴彦乌拉山杂岩(岩组)和古-中元古代的阿拉善杂岩(岩群)、波罗斯坦庙片麻杂岩和毕级格台片麻杂岩。太古宙的叠布斯格岩群和片麻岩中的锆石记录了1926Ma和1802Ma的变质事件年龄,角闪石记录了1918Ma的变质事件年龄,斜长石记录了1722Ma的冷却年龄。同时,在波罗斯坦庙变形的片麻状杂岩中的锆石记录了1839Ma的岩浆事件年龄。该区古元古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可初步将划分为2000~1900Ma的早期事件和1850~1800Ma的晚期事件,并在时间和特点上与大青山-集宁-大同一带变质地体中广泛发育古元古代晚期的岩浆-变质事件非常相似,进而表明,华北克拉通西部陆块中的古元古代晚期造山带(孔兹岩带)向西可延伸到阿拉善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华北克拉通存在3.8 Ga以上的形成演化历史,存在4.0~4.1 Ga锆石年龄记录.本文对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变质基底构造热事件进行了综述,重点是事件时限.最古老变质锆石年龄记录为3.71~3.75 Ga和4.0 Ga,为北秦岭造山带西段古生代变质火山-沉积岩中的碎屑或外来锆石.古太古代(~3.3 Ga)构造热事件在鞍山地区广泛存在,导致条带状奥长花岗岩形成.新太古代早期-中太古代晚期变质锆石年龄可进一步划分为两期:2.65~2.85 Ga和~2.6 Ga.2.65~2.85 Ga变质锆石年龄记录存在于胶东、鲁西、鲁山地区.由于后期构造热事件影响,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确定变质锆石的准确年龄,但>2.65 Ga构造热事件在华北克拉通无疑存在.与2.65~2.85 Ga构造热事件相比,~2.6 Ga构造热事件更为发育,除在鲁西地区广泛存在外,在胶东、鲁山等地也存在.可把2.6 Ga作为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早期和晚期的年龄界线.华北克拉通最重要的太古宙构造热事件出现在新太古代晚期(2.49~2.53 Ga).所有太古宙岩石分布区,都遭受了这一构造热事件影响.总体上,与华北克拉通南部地区相比,华北克拉通北部地区普遍记录了更高级别变质作用,可能与地壳剥蚀深度不同有关.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变质作用强度和范围随时间演化不断增大,在新太古代晚期达到高潮.与太古宙大陆壳厚度和规模随时间演化不断增大的演化趋势一致.一些地区存在古元古代最早期(2.40~2.47 Ga)甚至更年轻的变质锆石年龄记录,并不意味着构造热事件的真实存在,而是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强烈叠加改造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华南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华南地区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6项重大进展后,提出了该区晚前寒武纪剪刀式开合构造演化的新设想:(1)华南地区除存在中、晚元古代浅变质基底外,还存在晚太古宙—早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并在早元古代未形成统一的扬子—华夏古陆,但古陆的东北部有一伸入古陆内部的赣皖浙古海湾,海湾北侧是赣皖苏半岛;(2)从中元古代起,古陆中西部,即现今的桂黔湘地区张裂成裂陷槽,使“华夏块体”逆时针转动和“扬子块体”顺时针转动,加之大别—胶南块体从华北板块脱落、增贴到赣皖苏半岛北缘的南向挤压作用,遂导致赣皖浙古海湾的剪刀式闭合,进而影响到该区显生宙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6.
古元古代-中国重要的成矿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古元古代是中国十分重要的成矿期,矿种多、成矿规模大、矿床类型复杂。与太古宙相比,古元古代构造体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太古宙全活动体制转换为活动带和稳定地块并存的构造格局,因而其成矿特征与太古宙有明显差别。太古宙成矿主要与绿岩带有关,相应形成铁、金、铜锌等矿床。在古元古代,与成矿有关的构造环境主要是与拉伸、裂陷和伸展活动有关的裂谷环境,其次为活动大陆边缘裂谷及弧后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有少部分与伸展构造有关,产在深大断裂带中的矿床。因而古元古代成矿是以裂谷、裂陷为主的成矿体系。在古元古代形成华北陆块北缘东段辽吉与古元古代裂谷作用有关的硼、铁、菱镁矿、滑石、铅锌、铜镍、岫玉等矿床成矿系列、华北陆块南缘中条山-王屋山与古元古代裂谷作用有关的铜矿床成矿系列、佳木斯微陆块与古元古代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石墨、金矿床成矿系列等11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相应大规模成矿的有铁、铜、金、铅锌、金红石、钛铁矿等金属矿床及石墨、菱镁矿、硼、滑石等非金属矿床。就是同一种矿产,与太古宙相比,矿床类型也有明显差别,如条带状铁建造(BIF)型铁矿,在太古宙为阿尔戈马型,而古元古代则以苏必利尔湖型为主。  相似文献   

7.
通过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变形变质特征的研究及区域对比,认为凤太泥盆纪盆地东缘(黄柏原一带)原划泥盆纪地层应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变质达角闪岩相,其可能是佛坪穹隆构造向西北延伸,进一步证明了泥盆纪时西部凤太盆地和东部山(阳)柞(水)镇(安)盆地是两个独立盆地,中间被佛坪穹隆隔挡。该项成果对研究南秦岭地壳演化和指导凤太地区的地质找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劳伦(laurentia_)古陆由北部的太古宙地壳省和南部的早元古代初生地壳省组成;六个太古宙省由相互交叉的早元古代造山带焊接起来,其机制和形式都可同古生代的复合大陆的拼合相对比;将这些造山带解释为产生于洋壳俯冲的碰撞带同它们的沉积、构造,变质和岩浆作用的不对称性是一致的;劳伦古陆的太古宙省的拼接过程仅仅持续了大约150Myr;南部的早元古代造山带包括宽阔的早元古代初生地壳的增生,属于增生带,它们以同相邻的太古宙省“紧密”缝合为特征,并没有介入的洋内残余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9.
甘肃敦煌—北山早前寒武纪岩石组合—构造初步框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甘肃敦煌-北山地区广泛出露早前寒武纪岩石。这些岩石在早期的《甘肃省区域地质志》中被确定为前长城系、长城系、奥陶-志留系及部分石炭系。本文认为这些岩石应属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据此,重新厘定了该区早前寒武纪岩石-构造框架。自南向北划分为敦煌太古宙杂岩区、北山南带古元古代剪切构造区和北山北带古元古代-太古宙杂岩区,并根据变形特点和岩石组合,进一步划分出次级带。  相似文献   

10.
庐山隆起─滑脱构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庐山隆起-滑脱构造呈不对称状,西部外壳宽,出露地层完整;东部外壳窄,缺失地层较多,其内核为-开阔短轴背形,由早元古代星子群深变质及晚元古代、早古生代、中生代花岗岩组成。外壳由中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沉积岩和细碧-石英角斑岩,晚元古代汉阳峰组浅变质流纹岩、细碧岩,晚元古代辉绿岩,震旦纪及后震旦纪未变质地层组成。内核与外壳间的接合面原是早元古代星子群与中元古代双桥山群间的平行不整合面,但在庐山隆起-滑脱构造形成过程中,受到了顺层韧性剪切作用及其以后其它构造作用的改造和破坏。以接合面为界,外壳自内向外,顺层韧性剪切变形变质、顺层韧性剪切固态流动褶皱变形由强至弱发生变化,直至无变形变质;而内核从接合面附近向内部,退变质作用逐渐消失。庐山隆起-滑脱构造是在西部挤压,东部拉张的伸展构造环境中形成的,经历了吕梁期雏形(或基础)、晋宁-加里东期形成发展及海西-喜山期改造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华北陆台北部近千公里的麻粒岩带并非同为太古宙的同一地体,其东不含孔兹岩系的冀东地体是太古宙古陆,其西含古元古代孔兹岩的晋蒙高级区是吕梁期的碰撞带。孔兹岩系在鄂尔多斯古陆北缘和东缘周边分布,也在冀东古陆西缘分布,分别是两陆缘的古元古代沉积岩系,其间从晋蒙到五台则是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洋弧沟盆系。华北陆台中段在太古宙时期并非为统一大陆,而是由西向东的陆-洋-陆的板块构造格局。晋蒙、吕梁、太行孔兹岩系的构造走向和夕线石线理一致为SW-NE向,不代表原始沉积方位,而是碰撞运动方向。两陆的碰撞可能从太古宙末期就已启动,于吕梁期渐进增强直至陆-陆合拢。碰撞缝合带上部形成的NW向褶皱山带已被剥蚀殆尽,现在出露的碰撞根部带则表现为孔兹岩系、洋壳物质、基底片麻岩三者相互近水平的剪切叠置和构造增厚,因此下地壳缝合带宽而不规则难以识别。据缝合线垂直于碰撞方向推断,原缝合线洋带应为NW向,但因造山带根部剪切不均匀而变位成“之”字形的南北向。以怀安-五台一线为界古元古代孔兹岩系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从北往南一致发育NW向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东西两侧不变质盖层分别为中上元古界和寒武系,表明从晋蒙到吕梁、五台、太行不但存在过NW向或近南北向的古山链,而且华北陆台中段是由吕梁运动才成为统一的克拉通。  相似文献   

12.
甘肃敦煌-北山地区广泛出露早前寒武纪岩石。这些岩石在早期的《甘肃省区域地质志》中被确定为前长城系、长城系、奥陶-志留系及部分石炭系。本文认为这些岩石应属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据此,重新厘定了该区早前寒式纪岩石-构造框架。自南向北划分为敦煌太古宙杂岩区、北山南带古元古代剪切构造区和北山北带古元古代-太古宙杂岩区,并根据变形特点和岩石组合,进一步划分出次级带。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地质调查和显微镜下观察方法,研究了辽南小黑山区太古宙岩石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小黑山区太古宙岩石包括上壳岩、古老片麻岩和变基性岩脉,它们在小黑山变质岩体中呈包体出现。上壳岩由黑云变粒岩、条带状闪石磁铁石英岩组成;古老片麻岩为条带状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条带状角闪斜长片麻岩,原岩为英云闪长岩;变基性岩脉为斜长角闪岩和角闪石岩。上壳岩堆积之后有英云闪长岩侵位,基性脉侵位于上壳岩和英云闪长岩(古老片麻岩)。小黑山区太古宙岩石经历了2幕变形:D1幕变形主要表现为褶皱构造(DF1)、与褶皱轴面平行的面理(DS1)、矿物线理(DL1);D2幕变形在叠加褶皱作用下形成斜歪倾伏褶皱(DF2),面理和线理不发育。小黑山区太古宙变质岩中发育的变形序列、构造特征、变形特征、变质条件表明,这2幕构造形迹群属于中部构造相。D1幕变形形成逆冲推覆构造,D2幕变形形成第Ⅲ型叠加褶皱,它们都是在同方向的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固阳地区太古宙乌拉山群构造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拉山群的变质-变形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认识^「1~3」。该文以固阳地区3幅1∶5万区调资料为基础,结合90年代以来周边地区1∶5万区调成果,提出晚太古宙乌拉山群经历了两期主要的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伸展体制下近水平分层剪切形成的固态流变褶皱和高温顺层韧性剪切带,属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形时间为太古代末;第二期构造变形为地壳抬升之后的剂压体制下,中、浅层次的紧闭同斜相似褶皱--主期褶皱和低温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烟台北部芝罘群主要变质岩类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系及构造岩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群变形,变质作用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芝罘群曾经历1期韧性变形作用和4期变质作用(古元古代高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早期低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晚期高绿片岩相及新元古代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辽东半岛较大面积出露太古宙变质深成岩和变质表壳岩,富含铁、铜、金等矿产资源。历经3.8 Ga始太古代最古老的奥长花岗岩就位,3.3~3.77 Ga古太古代多期变质深成杂岩就位和3 376~3 357 Ma表壳岩基性火山岩-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积,其后为中太古代2 962~3 142 Ma两期花岗杂岩侵位和3.0 Ga表壳岩陆源碎屑岩建造沉积,构成了太古宙早期古陆核,此时构造造演化特点主要以垂直增生为主,并出现原始古洋盆;进入新太古代,原始陆壳裂解为3个古陆块。即:建平—龙岗微古陆块、绥中—鞍山—本溪微古陆块、城子坦微古陆块。3个古陆块于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2 500~2 400 Ma)碰撞拼合,形成早期太古宙克拉通基底。  相似文献   

17.
歪石砬子变粒岩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纪春华 《吉林地质》1998,17(4):45-48
歪石砬子变粒岩为早元古代变质岩,因经历了多期变形的叠加与改造,岩石构造非常复杂,可划分为四期变形,由区域变质变形,层间韧性剪切带,开阔褶皱和单向膝折带组成构造演化序列,前两期变形属中浅部构造层次变形,后两期变形属表浅部构造层次变形;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向挤压转为近东西向挤压。  相似文献   

18.
由基底片麻岩(内核)、剥离断层(接合面)及滑覆层状岩系(外壳)构成的佛坪穹隆构造,从其岩石组成、早期的运动学特征、变质变形改造和同位素测年资料综合分析,表明佛坪穹隆可能形成于印支期的主造山期前,并受印支期主造山期褶皱变形和燕山期逆冲、走滑作用的叠加改造。它经历了中元古代—前印支期隆-滑构造形成阶段,而与造山后期变质核杂岩明显不同,在造山带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隆-滑构造发生的深部背景是造山带岩石圈垂向加积增生作用。该穹隆突出而重要地参与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太古代深沟片麻杂岩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深沟片麻杂岩是由新太古代阜平期表壳岩组合、灰色片麻岩及古元古代红色片麻岩组成的杂岩体。表壳岩组合为变火山-沉积岩、灰色片麻岩为太古宙TTG岩浆岩组合,红色片麻岩为深沟变质核杂岩同构造侵入的“I”型花岗岩。深沟片麻杂岩组成内核,古元古界兴地塔格岩群组成滑脱系,古元古界南辛格尔塔格岩组组成盖层,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深沟变质核杂岩构造。灰色片麻岩、表壳岩组合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2830.2±79.7)Ma,红色片麻岩锆石U-Pb年龄(2059±14)Ma。  相似文献   

20.
拉脊山-化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祁连拉脊山、化隆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化隆群变质岩系组成核; 由脆-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上寒武统和岩体组成中间层; 由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下白垩统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对称伸展和隆升的特征.23~ 32Ma是快速隆升的时期.主剥离断层剪切位移量约25~ 27km, 并根据矿物对计算, 变质核杂岩的伸展变质温度约625~ 630℃, 变质深度约20km, 变质压力约为0.63GPa, 属偏低压型区域热流变质作用.从青藏高原热壳、热幔、厚壳的演化历史及构造隆升活动来看, 认为拉脊山、化隆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 是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和高原隆升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