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新的地震区划图(1990年版)是采用地震危险性慨率分析方法编制的。该图给出的是场点地震烈度值,该值在50年内被突破的概率为0.1。人们普遍关注该图与我国曾经编制的地震区划图(1957年版,1977年版)的区别,该图超越概率概念的内含和外延以及超越概率水平为什么采用50年超越概率0.1。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前两张地震区划图编图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地震预测,而新的地震区划着眼于场点的地震动预测。新的地震区划图是按场点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的,它所表示的地震危险性只能针对具体的场点,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特征。而弄清场点地震危险性和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差异是正确进行区域防灾对策的基础。作者希望这些讨论能对正确使用新的地震区划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美国地震区划图随着建筑抗震设计需求而不断发展变化,从最初的一张图发展成现今抗震设计图和地震危险性图两图共生的形式。地震危险性图主要反映依据地震科学认识与基础观测资料评估得到的国土地震危险性分布,抗震设计图则继承了传统地震区划图的主要功能,反映国土范围内建筑抗震设计所需地震动设计参数的分布,服务于建筑设计。依据抗震设计需求,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地震系数分区区划、设计地震地震动区划和最大考虑地震地震动区划3个阶段,各阶段均始于地震危险性图的改进,并以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的更新换代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抗震设计图的编制为标志。本文总结了美国地震区划图的演化历程,对地震危险性图与抗震设计图发生变革的技术原因、主要特征、应用意义及其影响进行了重点的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将1990年新编地震区划图与过去的区划图进行比较并对新编地震区划图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叙述了1990年编制的地震区划图的特点,介绍了编制新地震区划图的原则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攀西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八五”和“九五”期间取得的新资料,新成果,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的地震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划分了地震区带及潜在震源区,确定了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用多参数,多方案方法编制了攀西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相似文献   

5.
四川及邻区抗倒塌地震区划图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数字试验,分析了不同编图方法对地震区划结果的影响.基于四川及邻区的地震地质环境、地震活动特征,K2值特征,△Tg分布特征,考虑到地震区划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以及与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衔接,提出了抗倒塌地震区划图编制的编制原则和方法,编制了四川及邻区的抗倒塌地震区划图.  相似文献   

6.
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与参数确定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地震活动性模型和地震动预测模型是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两个核心。在新版地震区划图中,依据板内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分布的特点,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CPSHA)中采用了由地震统计区、背景潜在震源区和构造潜在震源区构成的三级层次性潜在震源区模型,并构建了相应的地震活动性模型。本文在论述CPSHA方法及其地震活动性模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三级潜在震源区模型的构成、地震活动性假定和基本特点,同时,也对新版地震区划图地震活动性模型的重要参数确定思路、方法与结果进行了介绍。本文将为更好地认识与理解我国新版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8.
2018版《美国地震危险性图》对地震动模型美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地震动场地效应模型及西部地区沉积盆地放大等进行了更新,改善了对美国各地地震灾害的描述,并增强了对美国中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地震动差异的理解。本文分析并论述了2018版《美国地震危险性图》中美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地震动场地效应模型及西部地区沉积盆地效应模型的主要特征,对我国新一代地震动区划图的编制、修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满足四川汶川8级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迫切需要,编制了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该区划图是对全国地震区划图的局部修订,重点根据震后初步的发震构造现场调查获得的新资料,以及震后对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构造条件的新的认识,对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了重点调整和修订,并据此对灾区地震动参数进行了计算,完成地震动参数区划。本文简要介绍了区划图编制的情况及其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内容、特点,并就如何在辽宁省执行该国家标准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虽然在有关的文件中已对地震区划图的不适用范围作了规定,但规定条文比较简略,社会上仍存在夸大其适用范围的现象,该文拟通过对地震区划图的不适用范围及补救措施的讲述,来促使更科学合理的运用地震区划图。  相似文献   

13.
鄢家全  潘华 《中国地震》1995,11(2):107-115
本文介绍的长期地震区划图,是在现有资料和认识水平下,先将全国划分成739个具有不同最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再根据区域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估算出近3万个计算控制点上的最大影响烈度值,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成图,该图反映了我国地震活动与构造活动性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该图可以作为地震灾害损失估计与震害防御方面的基础资料,也可在规划布局特别重要的工程建设项目及初步选址时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与现行规范相适应的地震小区划 ,在评价某居民点的地震危险性时 ,主要用一个指标 ,即地震烈度。地震作用的定量指标是与之相应的加速度峰值、烈度以及动力 β谱曲线。但是对近年来的强震分析指出 ,对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特点明显与频谱成分、场地土振型及持时有关。在同一地震作用下 ,相邻的 ,但刚度不同的建筑物具有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建筑物的自振周期和场地土卓越周期间的关系 ,当二者相合时 ,建筑物将产生共振从而导致破坏 ,这是近年来在一系列强震的调查中肯定的。 所有使用仪器的地震小区划方法都能使我们确定相对于中等土或标准土上…  相似文献   

16.
17.
借助GIS的空间操作和空间分析的功能对我国四张地震区划图(1957年发表的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1977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2001年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别用发表以后大陆地区发生的、经震害调查的5级以上浅源地震的等震线与之叠合,统计出相应时段中实际发生的不同烈度区超过区划图上烈度1度、2度或更多的总面积及相应的百分比;根据各个区划图表达的地震危险性定义制定标准检验了相应的可靠程度。通过与相应时段地震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对比分析,指出了地震区划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对7级以上大地震可能发生部位的识别上。  相似文献   

18.
地震区划图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础图件,地震区划编制工作是各国建设中必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工程建设地震设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设需要,每隔若干年,编制一代新的地震区划图,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本文就我国地震区划工作的历史、早期工作、发展阶段和科学思路等几个问题,作了概略性介绍。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第四代和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山西省域部分存在的差异,文章运用ArcGIS软件导入第四代和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各两图),分别配准、矢量化、叠加,以两幅图进行对比,形象直观地反应两代区划图的空间变化。同时,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加速度增大和降低地区的面积分别为加速度保持不变地区面积的0.26和0.02倍。且加速度面积增加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反应谱特征周期总提高面积为降低面积的7.56倍,反应谱特征周期总提高面积为保持不变面积的0.56倍;0.35s~0.40s和0.40s~0.45s增加的面积相当。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叙利亚的地震危险性区划图。对使用其限在50年,100年和20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基岩峰值地面加速度和修正的麦卡利地震烈率分别进行了研究。概率表示的基岩峰值地面加速率和地震烈率值是值是在假定未来地震的震源是线性震源的条件下确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