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6月10~22日,应澳大利亚Ecotech公司邀请,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张晓春副主任带队,赴澳大利亚相关机构进行了相关业务技术考察和培训。考察团由10人组成,其中中国气象局5人,省气象局及其他部门4人,Ecotech公司代理商1人。主要目的是实地考察沙尘暴及大气成分监测仪器技术情况,进行微量反应性气体及气溶胶浊度仪使用和维护的培训,了解该公司仪器生产、技术标准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与澳大利亚大气科学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技术与科研交流。在澳大利亚期间,考察团分别对澳大利亚Ecotech公司、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局(EPA)的大气环境监测站、澳大利亚标准局以及澳大利亚国家检测机构协会(NATA)等进行了考察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0~2012年Hadley中心的HadISST再分析海温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研究了前冬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研究表明,澳大利亚周边冬季逐月海表温度距平(SSTA)EOF分解第一模态具有全区一致模形式,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一致模具有季节持续性,可从前一年冬季一直维持到当年的夏季。用Ni?o3.4指数剔除海温场中ENSO线性信号后,表明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一致模可能是独立于ENSO位相的区域局地现象。基于冬季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一致模形式,定义了表征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一致模指数(CMI),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具有一定的短期预测意义。澳大利亚周边海温一致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显著相关,一方面是因为澳大利亚周边海温异常能激发南北半球遥相关,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从而影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周边海温异常导致热带地区南北半球对流异常,尤其使得菲律宾周边地区的对流活动异常,进而造成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3.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大气科学》2008,32(2):231-24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的SST资料和1951~2005年中国160站月降水总量资料,研究了南极涛动,特别是澳大利亚东侧的环流及局地海温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关系。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由此定义了一个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指数(GHIEA)。当GHIEA指数偏大(小) 时,也即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高(偏低),这种气压异常扰动可能通过Rossby波传播到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形成南北半球高度场的遥相关,使我国南海至菲律宾北部副热带地区位势高度增加(减小),也即副高较强(弱)且偏南西伸(偏北偏东),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夏季南极涛动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显著相关的原因主要是澳大利亚东侧局地位势高度异常造成的。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高(低),南极涛动指数(IAO) 也随之偏大(小),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通过南北半球高度场遥相关影响到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 进而使长江中游夏季降水偏多(少)。另外,从局地海温异常角度也能部分解释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可能成因:当澳大利亚东侧局地海域SST偏高(低)时,对应GHIEA指数偏高(低),也即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偏高(低)。同时,当澳大利亚东侧局地海域SST偏高(低)时,南海地区SST也易于偏高(低),使西太平洋副高较强并偏南西伸(较弱并偏北偏东),从而造成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少)。  相似文献   

4.
澳大利亚高压是东亚夏季风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其对中国夏季气候存在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弄清年际时间尺度上的澳大利亚高压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利用澳大利哑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降水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得到:SVD的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的澳大利亚高压指数相关可达到0.98.在有无考虑ENSO的影响时,SVD的第1模态均反映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也即澳大利亚高压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降水增多(减少).澳大利亚高压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大利哑高压通过影响赤道纬向气流和越赤道气流并通过类似PJ波列的方式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澳大利亚高压增强时,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同时,105°E处越赤道气流显著加强,为江南地区提供充足水汽源,利于中国江南地区降水;澳大利亚高压减弱时,情况相反;在强(弱)澳大利哑高压年,印度尼西亚及热带辐合带海区SSTA负(正)异常使得低层风场的异常辐散(辐合),激发了澳大利哑南部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同时江南地区出现异常辐合(辐散),引起大气异常上升(下沉)运动,有利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偏少).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0—201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研究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北半球夏季925 h Pa经向风超过6 m/s的频数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域最高,达40 d/a。为此,确定澳大利亚冷空气侵入南北半球低纬的关键区为澳大利亚东北部所罗门海地区,并用该区域经向风风速定义了一个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度指数。该指数与越赤道气流及赤道西风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还与同期的SOI(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南方涛动指数)显著相关。当SOI偏低(高)时,关键区经向风风速偏强(弱)。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弱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的变化与季风槽的变化一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总数则无显著差异。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季风槽偏强偏东,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而弱年季风槽偏弱偏西,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西偏北。低层涡度场、水汽输送、风垂直切变以及低纬地区对流活动的分布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弱年偏西、偏北。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节水农业概况及节水措施邓天宏方文松(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03)1澳大利亚节水农业概况澳大利亚位于10.41°~43.39°S之间,平均海拔300m,80%的土地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下,且年际间存在着很大的变化;土壤平均湿润指...  相似文献   

7.
应澳大利亚海洋气象学会和美国气象学会邀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吴秋霞,于2009年2月初参加了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的第9届南半球气象和海洋国际会议。  相似文献   

8.
南半球大气环流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气候变化和东亚季风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澳大利亚热低压作为东亚和印尼—北澳冬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员之一,其强度变化对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降水有重要影响。本文统计了1961~2013年澳大利亚热低压强度的异常年份,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51年以来160个标准站逐月降水资料,找出澳大利亚热低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降水之间的联系,并对澳大利亚热低压影响中国南方冬季降水的可能途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北半球冬季,澳大利亚热低压对中国南方地区冬季降水有重要影响,当澳大利亚热低压加深(中心气压值降低)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少;相反,当其强度减弱(中心气压值升高)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增加。当澳大利亚热低压异常偏强时,500 h Pa东亚大槽偏强,副热带高压减弱,冬季风偏强,中国南方地区处于异常偏北气流影响,且存在异常的下沉气流,水汽输送条件差,不利于冬季降水。此外,在赤道附近形成异常的西风带,并通过侧向耦合作用,致使南海附近形成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进而在南方地区的中低层出现异常的偏北风,不利于南方地区冬季降水;当澳大利亚热低压偏弱时,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冬季亚澳季风环流的低频耦合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2—1983年和1984—1985年两个冬季的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格点资料研究了冬季东亚西风急流与澳大利亚夏季风在低频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与可能的传播方式。结果表明,我国北部上空的西风急流(及相应的锋区)与澳大利亚的夏季风的低频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它们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为:东亚西风急流通过改变西北太平洋地区的越赤道气流影响澳大利亚夏季风的低频变化,而澳大利亚夏季风则通过增强或减弱的高空辐散向北气流影响东亚西风急流。将这种相互作用称为亚澳季风环流的“低频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2—1983年和1984—1985年两个冬季的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格点资料研究了冬季东亚西风急流与澳大利亚夏季风在低频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与可能的传播方式。结果表明,我国北部上空的西风急流(及相应的锋区)与澳大利亚的夏季风的低频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它们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表现为:东亚西风急流通过改变西北太平洋地区的越赤道气流影响澳大利亚夏季风的低频变化,而澳大利亚夏季风则通过增强或减弱的高空辐散向北气流影响东亚西风急流。将这种相互作用称为亚澳季风环流的“低频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广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利用站点观测降水资料、海洋及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近40 a两广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异常与澳大利亚东侧海温异常的联系及机理。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两广夏季降水异常与澳大利亚东侧的海温异常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澳大利亚东侧海温异常偏高时,一方面,部分水汽由热带中太平洋向澳大利亚东侧海区辐合,部分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向东亚地区输送,两广地区为水汽辐散区域,另一方面,澳大利亚东侧海区的对流活动增强,该地区上空的上升运动异常增强,通过"大气桥"遥相关使得海洋性大陆地区的异常上升运动增强,从而加强了东亚地区的局地Hadley环流,使得两广地区下沉运动增强,二者共同作用致使两广地区夏季干旱少雨;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联合组成科研组,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西部地区的山丘上,仔细观察和研究了23棵松树的年轮,首次发现松树的年轮可以作为当地气候变化的见证. 原来,松树在温暖气候条件下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13.
全球增温潜势(GWP)和全球温变潜势(GTP)是目前常用的温室气体增温能力的通用指标。如果用GTP代替GWP,1990-2005年,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和南非温室气体排放所占份额增加,而巴西、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所占份额减少;2015-2030年,欧盟、美国、日本、中国所占份额将增加,而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墨西哥和巴西所占份额会减少。用GTP代替GWP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所占份额减小,而欧盟所占份额增加,这可能是巴西、澳大利亚等国考虑尽早采用GTP代替GWP而欧盟反对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应用气象学报》2005,16(Z1):48-55
利用奇异值分解 (SVD)方法分析和讨论了夏季 85 0hPa和 2 0 0hPa高低层纬向风距平差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关系 ,发现澳大利亚东北部高低层纬向风切变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有较好的反相关 ,并定义了澳大利亚季风指数。 9个澳大利亚冬季风 (南半球 )指数低值年与 7个高值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平均差值图表明 ,显著的降水差异出现在长江中下游 ,低值年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 ;澳大利亚冬季风指数与夏季北半球 5 0 0hPa高度场的相关图在东亚至西太平洋的相关分布呈现出“ - -”结构 ,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中低纬和贝加尔湖的高纬地区是负相关区 ,正相关在我国北方至日本的中纬地区。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为提高对“澳大利亚夏季凉变”有关天气的认识和预报,1979年开始执行的冷锋研究计划(CFRP),要求进行与理论研究密切结合的现测试验。在Smith等(1982)的早期文章中,曾讨论了“凉变”对澳大利亚东南部的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大气本底污染基准观测站的全名是Baseline Air Pollution Station,CapeGrim;Cape Grim是澳大利亚东南塔斯马尼亚岛的西北部的海峡名称。一、关于站址的选择根据1969年WMO的决议,澳大利亚政府拟在南半球建立大气污染基准观测点,于是由联邦政府的有关部门,主要是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的过程——数值试验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何金海  李俊  李永平 《气象学报》1991,49(2):162-169
本文基于诊断分析结果,使用郭晓岚-钱永甫的P-σ坐标5层原始方程球带模式做了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影响北半球亚洲夏季风的数值试验。文章分析了亚洲季风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流场、降水场以及非绝热加热场对澳大利亚地区有、无冷空气活动的不同响应,着重讨论了澳大利亚地区冷空气活动影响东亚夏季风加强北进的传播过程。指出在这种过程中,经向风扰动呈现出由南向北的传播,流场和降水场也有相应的向北移动,其时间退后约12天左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99-2007年美国NCEP FNL逐日全球大气分层分析资料和同期美国NASA热带测雨卫星(TRMM)降水产品资料进行气象要素分解,取其海陆差异影响的要素场,对亚洲-澳大利亚季风区的季风槽进行了逐候辨识,分析了亚澳季风区850 hPa各槽线的季节演变与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亚洲夏季风最强盛的时候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一共有五个季风槽,澳大利亚夏季风最强盛的时候在其周边地区存在三个季风槽,这些季风槽都有对应的降水出现并受当地半岛尺度地形的影响.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槽以及对应的降水持续时间约为半年(24-60候),东亚和澳大利亚季风期要短一些(28-48候和1-17候).东亚和澳大利亚北部地区都存在季风爆发之前的前汛期降水或过渡时期降水.  相似文献   

19.
南半球环流异常与我国夏季旱涝分布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51—2000年NCEP/NCAR风场和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及全国160站降水量资料, 采用奇异值分解、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 研究6—8月南半球500 hPa高度、高低层纬向风距平差异常 (Δu850-Δu200) 与我国夏季旱涝分布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当500 hPa澳大利亚高压脊偏强及西南太平洋热带地区高低层纬向风距平差为负值时, 来自南半球冷空气活动偏弱, 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热带季风偏弱, 我国夏季雨带偏南。反之, 当澳大利亚高压脊偏弱及西南太平洋热带地区高低层纬向风距平差为正值时, 我国北方降水偏多。同时, 定义了澳大利亚冬季风指数, 指出澳大利亚冬季风强年和弱年影响我国夏季旱涝分布异常的水汽输送型式不同。  相似文献   

20.
1950—2009年夏季菲律宾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50—2009年NECP/NCAR的月平均经向风再分析资料,根据夏季(6—8月)菲律宾低空越赤道气流的特征,定义了该支气流的强度指数IS和位置偏移指数IL,并根据这两个指数分析了菲律宾越赤道气流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对应的环流特征,以及其与亚洲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IS主要呈现弱、强、弱、强的年代际变化特征,IL主要呈现振荡、稳定、径直转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IS与由低层澳大利亚高压北侧冷空气活跃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所造成的经向气压梯度的变化有关,IL与澳大利亚地区和赤道低槽区高、低层的南北气压梯度有关。IS与印度尼西亚、孟加拉湾南部、热带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东部的降水关系密切,IL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南部的降水关系密切。此外,IL与澳大利亚上空的垂直运动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