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提高山西测震台网震相识别精度,在论述小波变换原理基础上,结合台网记录的震相特征,针对干扰大、能量弱的震相,采用小波变换进行分析。常见噪声干扰相对地震信号频率较高,小波变换能够有效压制噪声,提高震相识别精度;对于能量较弱的震相,可以利用小波变换分解信号,按频率逐层进行震相识别。分析认为,小波变换是识别山西地区震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识别山西测震台网2016-2018年记录到的ML≥2.5地震事件波形Pb震相,获得山西地区不同震中距Pb震相的记录特征:山西地区Pb震相作为初至震相出现的最小震中距约80km左右,记录形态类似于正弦波,波形特征和Pn波相似,振幅比Pg波小,周期比Pg波大;Pb震相作为后续震相出现,一般呈锯齿状,处于Pn与Pg震相之间,周期较Pn与Pg波小,振幅稍大于Pn波,小于Pg波。通过识别Pb震相,采用在不同震中距范围内实测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的方法,得到其传播速度为6.815km/s。  相似文献   

3.
山西地区分区近震走时表的编制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曼丽  张美仙 《内陆地震》1994,8(2):109-117
主要以山西太原、大同、临汾3个遥测台网的记录,结合山西省内及邻省部分台站的地震观测资料,用勘探、爆破与测震方法得出山西地区地壳模型结构。用观测走时与理论走时对比,划分出6个区域,计算出"山西地区近震走时表"及"山西南部地区近震走时表"。检验结果表明,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及深度等各项参数较J-B走时表均有极大的提高。经试用确认其适用于山西地区。  相似文献   

4.
就地震分布、震相质量、深度分布以及地震震级等,对辽宁测震台网2010-2017年地震观测报告进行分析,得到辽宁地区地震波主要震相的平均传播速度,分别为:Pn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7.87 km/s,Pg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4.48 km/s,Sn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4.48 km/s,Sg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3.56 km/s,认为引起震相走时偏差较大的主要原因为地震定位误差及震相不易识别。  相似文献   

5.
利用山西数字测震台网波形记录资料,根据sPn震相,计算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2013年2月22日山西大同4.0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测得结果与山西省地震局编目结果、中国地震局编目结果对比基本一致,认为sPn震相分析准确,所测结果较为可靠,在实际工作中可为监测预报提供更为精确的地震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6.
利用地震深度震相sPn波的一些特征和2008~2012年安徽数字测震台网的波形资料,对发生在安徽及邻区M≥3.0级的地震进行了sPn震相分析,并用sPn震相计算的震源深度与目前我国台网运用较多的单纯型法及国家权威测震机构的定位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近震震相sPn-Pn波的方法测定该区域内的近震深度,有助于校正台网的定位精度,对地震的震源参数和破坏程度准确把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山西测震台网缺少适合本地区地壳速度模型的现状,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山西测震台网2009~2014年间产出的大量震相数据,采用"线性拟合"和"折合走时"法分别确定了模型参数中速度和深度的波动范围;利用Hyposat定位程序,使用46489组模型,分别批量定位76个地震事件,并选取残差最小的一组参数作为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最后运用批量定位比较残差、PTD测定深度和人工爆破等3种方法对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山西地区进行地震定位时,山西2015地壳速度模型相较于现有的修正J-B模型残差更小,精度更高,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山西数字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数字测震台网布局和实际获得的参数,运用反推方法,对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分析,运用记录的地震事件进行检验,表明台网监测能力的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相符;山西数字测震台网对山西省地区的监测能力均达到2.0级以上,大部分地区的监测能力达到1.5级以上,少部分地区的监测能力达到1.0级以上。其中,朔州市、吕梁市与运城市的监测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从测震数据处理系统、通信链路、观测仪器一致性相融合出发,对观测场地处理方式、数据处理服务器配置模板、应急流动测震台网中心服务器配置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山西测震台网和流动测震观测中数据流流向优化,数据共享、处理和误差的降低,便于为流动测震台网中心提供可靠的地震三要素。同时,也使其在接入省测震台网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后,较好地用于余震监测,为进一步研究震源特征、探索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积累可靠科学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为科学评估山西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以山西测震台网产出的地震观测报告为输入,计算了山西测震台网57个台站对周边地震事件的检测概率、测震台网的合成检测概率及最小完整性震级.单台检测概率结果显示:PMC方法相对客观地反映了57个台站对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山西中部的5个台站,由于台站密度...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台湾强震的预警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收集了福建测震台网记录的台湾5.0级以上强震,通过分析震相特征,研究震相的走时规律,进而确定走时模型,采用两步法拟合得出台湾地震震相走时方程,扣除处理用时与网络延时,实现了福建地区对我国台湾地震的预警时间的准确估计,并已被福建省地震预警系统正式采用。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山西区域测震台网的基本情况,分析总结近五年来山西省地震局监测信息中心测震台网室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交流、细化工作目标等方面取得的经验,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为今后山西区域测震台网各项工作的改进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智利MS8.8特大地震在甘肃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最大震中距达179.7°, 通过读取该地震初至震相的观测走时, 计算该震相的平均观测慢度为4.104 s/°, 与Pdiff震相的理论慢度4.439 s/°基本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甘肃数字测震台网和甘东南野外观测流动台阵独特的地理位置, 记录到了至今全球最大震中距(179.7°)的核幔界面衍射波Pdiff震相; Pdiff震相起始观测走时明显滞后于IASP91理论走时; 核幔界面复杂的形态对不同方位传播的Pdiff震相观测走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天然地震震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分析了华北地区区域地震中6种常规震相(Pg、PmP、Pn、Sg、SmS、Sn)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华北地区东、西部分区清晰的震相特征。利用地壳分层构造特征以及理论走时计算等方法对人工震相读数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另外还重点讨论了在华北地区区域测震台网常规震相分析工作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深度震相sPn及其在震源深度准确测定中推广使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西数字测震台网不同时期的监测能力进行对比,发现,台网的监测能力在不断地提高。对山西省地区的监控能力达到2.0级,大同盆地、太原盆地的监控能力达到1.5级,忻定、临汾、运城盆地的监控能力达到1.5~2.0级。说明山西数字测震台网的建设从布局上侧重了对山西活动构造的监测,目前对山西大部分活动断裂带的监测能力都在1.5级,对今后的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和防震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山西流动测震台网观测系统的组成、工作方式.叙述了其在地震应急观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山西流动测震台网在建设中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Earthworm系统在山西测震台网中的应用,提高山西测震台网的地震速报水平,设计开发Earthworm系统实时数据接入模块。该模块基于C语言实现从山西测震台网Jopens/SSS流服务器获取实时波形miniSEED数据包,经过steim2解压缩算法、数据包重组等处理,输出到Earthworm系统传输环的功能。通过应用,达到了设计目的,满足了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主要对山西数字测震台网(台站)常见故障进行了分类、分析,对台站环境综合监控系统所产出大量设备及环境信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将系统常见故障与有关环境信息相链接。根据多年的测震技术维护经验,制定出一套能够快速判断和处理常见故障的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云南省数字测震台网记录无震、无明显干扰事件情况下的48个台站背景噪声资料,计算云南数字地震台网理论监测能力,并利用2013年台网实际记录到的地震事件以及云南省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对理论监测能力进行检验,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相符,即云南省测震台网对发生在云南地区地震的监测能力达到M≥1.6。  相似文献   

20.
李万金 《地震研究》2012,35(2):288-294,296
通过对现有地震分析软件所配置的震相走时表文件的结构类型及优劣进行分析,将震相走时表分为4种组合结构并分析其实用性。在IASPEI91震相走时表文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从而提出了一种安全性高、适用面广、灵活性强、能存储各种结构走时表的新型走时表文件结构。应用这种新型结构震相走时表,地震分析软件可以灵活配置不同的走时表,实现精细定位,并为数字化测震台网快速利用测震资料编制和应用高精度的区域震相走时表创造了条件,对于地球深部构造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