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萨尔图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的非均质性进行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葡萄花油层组PⅠ2小层层内非均质性最严重,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式韵律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层内非均质性强弱依次为PⅠ2a、PⅠ3、PⅠ2b、PⅠ1、PⅠ4;层间非均质性在PⅠ3和PⅠ4间表现得最强,其它相对要弱;各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相差无几,整体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2.
单敬福  路杨  纪友亮 《地质找矿论丛》2007,22(2):125-130,151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结合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Φ)、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等资料,借助BP网络对渗透率进行预测.对萨尔图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研究,认为萨尔图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PI2小层层内非均质性最严重,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式韵律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葡萄花油层组PI1-PI4小层层内非均质性强弱依次为PI2a,PI3,PI2b,PI1,PI4;层间非均质性在PI3和PI4间表现得最强,其他相对要弱;各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相差无几,整体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3.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葡萄花油层组PI1~PI4小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结合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φ)、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等资料,借助BP网络对渗透率进行预测。对萨尔图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研究,认为萨尔图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PI2小层层内非均质性最严重,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式韵律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经对葡萄花油层组PI1—PI4系统研究,层内非均质性强弱依次为PI2a、PI3、PI2b、PI1、PI4;层间非均质性在PI3和PI4间表现得最强,其它相对要弱;各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相差无几,整体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4.
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根据大庆油田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φ)、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等资料,借助BP网络对渗透率进行预测,对该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认为大庆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PI2小层层内非均质性最严重,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式韵律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经对葡萄花油层组PI1PI4系统研究(PI表示葡萄花油层组一段;PI1为次一级分层,以下名称类推),层内非均质性强弱依次为PI2a、PI3、PI2b、PI1、PI4;层间非均质性在PI3和PI4间表现得最强,其它相对要弱;各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相差无几,整体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5.
路杨  单敬福 《江苏地质》2007,31(1):50-58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结合测井资料二次解释的孔隙度(φ)、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等资料,借助BP网络算法,对渗透率进行预测。BP网络算法是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中的一种,采用的是误差逆传算法,即把网络输出的误差归纳为各连接权的过程,通过把输出层的误差逐层向输入层逆向传播以分摊给各层单元,从而获取各层单元的参考误差,以便调整相应的联接权。如此反复,直至网络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减少到允许误差为止。通过这样学习过程,消除了系统误差,提高了渗透率预测的精度,并为定性定量描述储层非均质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萨尔图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的研究,认为萨尔图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PI2小层层内非均质性最严重,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式韵律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经对葡萄花油层组PI1~PI4系统研究,层内非均质性强弱依次为PI2a、PI3、PI2b、PI1、PI4;层间非均质性在PI3和PI4间表现得最强,其他相对要弱;各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相差无几,整体表现为较强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6.
大庆宋芳屯油田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伟  刘大锰  彭承文 《现代地质》2012,26(1):175-183
从储层宏观与微观非均质性入手,分别研究了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的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到沉积构造、渗透率韵律以及夹层分布等的影响;从物性和隔层分布特征方面分析了层间非均质性特征,自下而上葡萄花油层非均质性呈现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沿河道延伸方向非均质性较好。研究区主要发育正常粒间孔、缩小粒间孔和粒内溶蚀孔,整体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发育良好。从不同方面分析了研究区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沉积微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非均质性的主因素。最终对葡萄花油层主力小层进行储层评价,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发育面积和分布范围,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渗透率是油藏描述和油藏工程中较为关键性的参数,因而如何求取较为精确的地层渗透率参数值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在岩心分析化验数据和相关测井曲线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开窗技术,借助反馈的神经网络方法逐点计算地层的渗透率.以往在利用遗传算法预测渗透率的时候,因为只考虑了单一的数据点,没有把邻近层位的数据加入学习过程中来,故影响了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可信度.笔者经过系统的研究,用相邻5个层位的数据点进行学习,建立储层渗透率的预测模型.大庆萨尔图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1-PⅠ4小层砂岩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预测的渗透率与实测的渗透率的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渗透率是油藏描述和油藏工程中较为关键性的参数,因而如何求取较为精确的地层渗透率参数值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在岩心分析化验数据和相关测井曲线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开窗技术,借助反馈的神经网络方法逐点计算地层的渗透率。以往在利用遗传算法预测渗透率的时候,因为只考虑了单一的数据点,没有把邻近层位的数据加入学习过程中来,故影响了预测模型的精度和可信度。笔者经过系统的研究,用相邻5个层位的数据点进行学习,建立储层渗透率的预测模型。大庆萨尔图油田葡萄花油层组PⅠ1—PⅠ4小层砂岩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预测的渗透率与实测的渗透率的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坪北油田延长组长6油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坪北油田应用岩心观察、岩心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解释成果、测试及开发动态等方面的资料分析长6储层的非均质性,重点解剖层内非均质性特点,总结了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律和交互韵律4种类型的层内非均质性。夹层分布较广泛,加剧了层间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0.
M油层为一厚层块状砂岩油藏。由于沉积环境的影响,沉积物颗粒分选性较差,岩相变化快,加之后期成岩作用的差异,造成了油层平面井间和剖面层间的非均质性。本文以酒西盆地老君庙油田M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储层沉积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对不同级别储层单元内渗透率的垂直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M油藏全层和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非均质综合指数和计算渗透率非均质参数,对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的层间,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强,随着开发注水的深入进行,非均质性有减弱趋势,但减弱幅度不大;各小层及其韵律层在不同开发时期的非均质程度有明显的差异。沉积微相控制储层非均质程度;成岩作用使非均质性复杂化;注采井网不完善,加剧了非均质性的差异性。研究成果在剩余油挖潜的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述参数渗透率级差(JK),渗透率是系数(VK),渗透率突进系数(TK)三者只是各自反映了一个特定的方面。很难从整体上反映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文中利用判别分析的邮一个新的参数: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判别系数(R),作为上述3个参数的一个综合参数来描述油层渗透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解释成果,对切16井区E1+2油藏各主要含油小层储层非均质性参数(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和非均质系数)进行了计算,结合昆北地区实际情况,建立了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切16井区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方法——参数差值平面分布法,对切16井区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最后,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方面分析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昆北油田切16井区储层非均质性整体上较强,其中,层内非均质性中等,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沉积微相和胶结作用是制约本区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本次研究可以为昆北油田下一步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北油田萨尔图油层特低渗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北油田萨尔图油层属于特低渗透储层。从沉积微相的角度对萨尔图油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裂缝发育情况等因素。萨尔图油层在本区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远砂坝和浊积扇(滑塌沉积)等4种储层微相,油层非均质性在各种沉积微相之间的过渡部位及浊积扇微相中较强;其次为席状砂微相和远砂坝微相,在水下分流河道中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冯建伟  戴俊生  杨少春  陈芳 《地质科学》2011,46(4):1155-1165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组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并阐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二段34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中等—较强,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非均质性有继续增强的趋势,平面非均质性较之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要更强烈一些。同一小层及韵律层在不同开发时期的非均质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建筑结构控制储层非均质程度,成岩作用使非均质性复杂化,注采井网不完善加剧了非均质性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疆鄯善油田三间房组的小层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层的小层对比是油田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新疆鄯善油田侏罗系三间 房组为陆相沉积地层,作为油气储集层的砂层在平面分布上连续性较差,依据常规地质资料进行小层对比为困难,笔者在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油层的小层对比过程中,将油田开发的动态资料和三间房组的沉积韵律特征结合起来,较为可靠的研究了该区三间房组小层的连续性,砂体的分布边界及砂体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7,(2)
以姬塬地区长6层岩心资料、各类测试资料及测井资料为基础,剖析研究区长6各小层的非均质性特征,并研究了其对含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整体呈中等,储层垂向上粒度的韵律性多样。层内夹层发育程度及渗透率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性的影响较弱,而储层的韵律性、层内层理的发育程度及物性的大小是储层含油性的重要因素,隔层对油气形成有效圈闭及聚集成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储层建筑结构划分、测井多参数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熵的原理,应用熵权法定量计算了胜坨油田二区沙河街二段3砂层组4小层(简称沙二段34)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按照不同的开发时期详尽分析了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特征,并阐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沙二段34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中等-较强;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非均质性有继续增强的趋势,平面非均质性较之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更强烈。同一小层及韵律层在不同开发时期的非均质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建筑结构控制储层非均质程度,成岩作用使非均质性复杂化,注采井网不完善加剧了非均质性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油坊庄油田长2油层组发育水上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等沉积微相类型,储集砂体以水上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天然堤等次之。顺着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物性较好,非均质性弱;垂直于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储集砂体垂向韵律以正韵律为主,不利于水驱油。长2油层组单砂层数越多,层间非均质性越强。综合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环境控制。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15,(5)
以南梁西区长4+5油层组为例,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参数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该研究区非均质性较强,在表征储层特性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以及有效砂岩厚度四个参数的基础上,添加了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和变异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工区铸体薄片、岩心观察及试油试采结果等资料,建立适合该区的储层评价标准,对该区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构发现不同类型储层对油气后期开发的控制不同:Ⅰ类储层的油层发育好,试油单井产能最高,后期开发过程中稳产时间不长;Ⅱ类储层的油层发育较好,试油单井产能较高,后期进行注水开发一段时期后,其产量逐步上升,是油田的主要开发区域;Ⅲ类储层油层分布范围较少,后期注水开发效果不理想,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部位。储层非均质性参数的加入,使储层综合评价更为合理,能较好地指导油气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