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东南晚二叠世放射虫动物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虫属原生动物门辐足纲放射虫亚纲中,具有重要化石记录的放射虫为多囊虫目泡沫虫亚目、罩笼虫亚目和阿尔拜虫亚目.关于罩笼虫亚目的地史分布,国内外存在强烈争论,Campbel[1]及国内教科书都记述为从寒武纪至第四纪;而著名放射虫古生物学者Fortney...  相似文献   

2.
放射虫古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本文建立四个放射虫深度组合。第一个组合中,泡沫虫类、罩笼虫类和阿尔拜虫类普遍发育,发现于深水环境。第二个组合含大量的泡沫虫类、少量的罩笼虫类和阿尔拜虫类,海绵骨针稀少,形成于半深海至深海环境。第三组合以海绵骨针占优势,多囊虫类少,产于半深海环境。第四个组合含少量放射虫类和大量其它化石,包括双壳类、菊石类、腕足类、腹足类、牙形石类、有孔虫类等,主要形成于浅海至半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3.
放射虫是确定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之一。1982年笔者从事扬子区西部震旦系上统硅质岩岩相研究时,首次发现贵州三都—松桃之间的硅质岩中赋存有大量泡沫虫目和罩笼虫目。1987年笔者在研究湘西—黔东大塘坡组锰矿沉积相时,又在贫菱锰矿中发现有少量罩笼虫目与泡沫虫目,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放射虫的最老层位。本文以大塘坡组锰矿为例阐述锰质岩内的放射虫特征及其与硅质岩内放射虫的比较。过去有关放射虫的文章,多数着重于放射虫单体的研究,但目前从事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地质工作者,常用的工具是显微镜,为此本文结合大塘坡组锰矿中已发现的泡沫虫目和罩笼虫目,详细阐述和对比它们在薄片下和电镜下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用酸蚀法从陕西镇巴县小洋剖面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分离出大量保存精美的双瓣壳格子状化石,经电子探针进行成分分析和扫描电镜下进行形态学研究,确认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放射虫化石。这些最早出现的放射虫不同于泡沫虫类,而出入意外地是一类褐色虫(Phaeodoria)。基于这些材料,建立了1个新科(Eoconchariidae)、3个新属(Eoconcharium、Fusuconohnrium和Quadratapora)和7个新种。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对广西南丹一大厂地区进行矿田构造及含矿地层研究时,在泥盆系硅质岩中发现大量放射虫化石,初步鉴定为泡沫虫亚目。放射虫个体具薄壳、孔小、构造纤细、放射刺较长、侧刺发育等特征(照片1、2)。在近矿体处,由于热流体影响,有的放射虫侧剌已被铁质交代,壳内个体重结晶。化石薄片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层古生物专家宋天锐和王乃文鉴定,确认为放射虫岩。  相似文献   

6.
武昌地区孤峰组硅质岩主要包括放射虫岩、海绵骨针岩和微晶硅质岩。将这些岩石样品浸入氢氟酸(5—10%)中12—24h,可见清楚的沉积构造。孤峰组上部具丰富的放射虫化石,发育块状层理、条带状层理和三分层理,形成于深水盆地环境;下部具丰富的海绵骨针,发育滑塌构造、粒序层理、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形成于较深水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7.
扫描电镜分析各类微体化石样品最佳镀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试验对比,总结出了非导电微体化石-放射虫,硅藻,竹节石,有孔虫,介形虫,轮藻,牙形石,海绵骨针等的最佳镀膜方法和最佳镀膜厚度。  相似文献   

8.
用酸蚀法从陕西镇巴县小洋剖面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分离出大量保存精美的双瓣壳格子状化石,经电子探针进行成分分析和扫描电镜下进行形态学研究,确认为迄今已知最古老的放射虫化石。这些最早出现的放射虫不同于泡沫虫类,而出入意外地是一类褐色虫(Phaeodoria)。基于这些材料,建立了1个新科(Eoconchariidae)、3个新属(Eoconcharium、Fusuconohnrium和Quadratapora)和7个新种。  相似文献   

9.
西藏南部下鲁硅岩晚侏罗世罩笼虫(放射虫)新材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浩若 《现代地质》2000,14(3):301-306
下鲁硅岩为藏南日喀则地区雅鲁藏布蛇绿岩南侧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硅质岩系。本文补充描述了该岩系中 4块标本的罩笼虫亚目放射虫化石 1 6属 2 3种 ,包括 8个新种。加上这些标本原已描述过的 1 8属 3 3种 ,共有 3 4属 56种。所有的属和近一半的种见于北美西部 ,可与那里的晚侏罗世放射虫分带很好地对比 ,它们分别相当于那里牛津期的 2 γ亚带和晚启莫里期—早提索期的 3 β亚带。动物群具特提斯生物地理区特征 ,但与西特提斯的地中海地区同期动物群显然不同 ,可能当时东特提斯与太平洋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12.
“民和县幅 1∶ 2 5万数字地质填图”项目实施两年来 ,在数字地层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1 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 在测区拉脊山和大阪山加里东造山旋回的火山岛弧建造和混杂岩建造中 ,发现了较多的硅质岩、硅质沉凝灰岩夹层 ,经室内处理己获得放射虫化石和硅质海绵骨针化石 ,这些化石的发现以及混杂岩中的玄武岩、超基性岩块体的存在 ,对测区南部的拉脊山和北部的大阪山古海盆演化和大地构造环境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 泥盆系中新遗迹化石的发现 在上古生界泥盆系地层中发现了新的遗迹化石 ,丰富了该区泥盆系地层的古生物资料 ,对泥盆…  相似文献   

13.
湖北利川见天坝上二叠统海绵礁中的硅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少仙 《沉积学报》1983,1(4):30-38
见天坝海绵礁发育于湖北省利川县见天坝(图1)上二叠统长兴组第二段。下伏地层长一段主要为盆地相黑灰色含泥质、有机质骨针和虫介屑粒泥岩与泥粒岩(即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与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核、团块以及条带,层内泥质纹层及不规则泥纹条带发育,底部含丰富的碳酸盐化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顶部厚10米的钙屑浊积岩是海绵礁的生长基底。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的吉隆地区出露有一套混杂岩,该混杂岩中见大量的放射虫化石。其研究成果可为恢复缝合带南缘混杂岩地层层序、探讨特提斯古海洋盆地演化、揭示印度-亚洲板块的全面碰撞过程等提供重要的生物地层学证据。将吉隆地区桑单林剖面自下而上划分为宗卓组、桑单林组和者雅组3个岩石地层单元;并在其中发现有晚白垩世-始新世放射虫化石,鉴定出50属、72种,划分了4个放射虫化石带:Immersothorax cyclops带(晚白垩世Campanian期),Spongurus irregularis带(早古新世,RP1-RP3),Buryella dumitricai带(古新世中晚期,RP4-RP6),Phormocyrtis turgida带(始新世早期,RP7-RP8)。通过对古近纪时期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地层、沉积等特征进行横向上的对比分析,认为古新世时处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带北亚带西段的吉隆地区为前渊环境,东段的江孜地区则为滨浅海沉积环境,表明西藏境内特提斯洋的闭合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自东向西发生。  相似文献   

15.
在陕南镇巴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的碳酸盐地层中含有大量保存完好、类型多样的海绵骨针化石。基于形态描述法,对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及产地与层位判断。结果表明:根据与其共生的小壳化石和三叶虫等生物地层学资料,发现这些海绵骨针化石属于筇竹寺期;该区海绵骨针类型不仅包含有形态规则的二轴四射骨针、三轴六射骨针、三轴五射骨针,而且还有形态不规则的四轴四射骨针、五轴五射骨针、尖头星状骨针、二歧分叉式骨针等;其中的四轴四射骨针、五轴五射骨针、五刺尖头星状骨针、二歧分叉二射式骨针为本次发现的新类型,极大地丰富了海绵骨针的类型。陕南镇巴筇竹寺期海绵骨针化石的数量以及分异度快速增加,充分说明海绵动物在陕南地区寒武纪早期开始大量繁盛并且迅速演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的科姆藻化石,发现于湘中地区下二叠统茅口组顶部P_1M~4层含放射虫泥晶炭泥质硅质岩中,在新化及邵东地区不仅含量高,而且保存完好,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是研究科姆藻化石的重要新层位。与科姆藻化石共存的其他生物化石有(虫廷)科、有孔虫、假儒孔藻、翁格达藻、苔藓虫、腕足类、腹足类、介形虫及棘皮动物等。  相似文献   

17.
前言根据岩性特征和生物化石组合带,安徽南部下二叠统可划分为栖霞组和孤峰组。栖霞组主要为一套含硅质结核及硅质条带的灰岩建造。灰岩中含大量的藻类、(虫廷)、有孔虫、珊瑚、腕足和棘皮等浅海底栖型生物化石。孤峰组主要为一套薄层状硅质岩与薄层状泥页岩互层,组成硅—泥韵律沉积建造,含薄壳腕足、菊石、小有孔虫、硅质海绵和放射虫等浮游型生物化石。据两条主干部面(巢湖龟山、宿松坐山)统计,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占地层总厚的81.2%,  相似文献   

18.
阿尔金山东段恰什坎萨依沟的地层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出露于阿尔金山北坡的这套厚度巨大、基本不变质的海相沉积地层,岩性以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在恰什坎萨依沟的实测剖面中发现该套地层不整合于一套中深变质的长城系之上,不整合以上的硅质岩中发现放射虫、海绵骨针等化石,放射虫化石经鉴定,年代为奥陶纪中晚期,根据以上新发现对本地区的该套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与厘定。  相似文献   

19.
华南下二叠统层状硅岩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玉卿  冯增昭 《岩石学报》1997,13(1):111-120
华南地区下二叠统的层状硅岩分布较稳定,厚度一般为几十米,含有数量不等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并据此可分为放射虫硅岩、海绵骨针硅岩和贫化石硅岩。化学成分特点和硅氧同位素值,具有生物化学成因硅岩的特征,与火山成因和热水成因的硅岩也有一定联系。层状硅岩的形成明显受断裂控制,硅质生物、上升洋流和水平洋流则是硅质富集、保存和沉淀的主要因素,而海底火山和热水活动的参与也起到一定促进。层状硅岩中有机碳含量丰富,平均0.69%,是潜在的有利烃源岩。  相似文献   

20.
新第三纪沉积物连续分布在位于日本海东南部Sado岛Oosado山脉的两侧,以中中新统到上新统,Nakayama组由具纹理的、生物扰动的和块状的硅藻泥岩组成。纹理由白色层和黑色层组成并间夹0.02~1mm厚的灰色层。白色纹层主要由硅藻壳组成,而黑色纹层则由如硅藻、海绵骨针、硅鞭藻、放射虫、碎屑颗粒和有机质的混合物组成。生物扰动泥岩中具有Thalassionoides,Planolites,Zoophcos,Chondrites遗迹化石(生物钻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