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壳发生运动,是地壳内部和外部矛盾诸方面斗争总的反映.运动的结果,在地壳中形成并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地质现象.地壳运动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论点众多,争论激烈.由于各学派思想体系发展的历史不完全相同,处理地质构造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各有差别.但无论哪个学派,只要能站住脚的话,"无论从哪一方面提出的有关地壳运动的论证,都令人信服地说明地质构造现象,亦即地壳的形成和形变的起源".它立论的根据要在正确认识地质构造现象本质的基础上,按照一定逻辑步骤,开展工作,力求逐步踏实的前进,很可能会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最后才能对地壳运动问题得到符合  相似文献   

2.
前面我们讲了地质力学野外工作方法的基础——构造形迹(结构面)的力学性质鉴定和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和转化。下面接着介绍确定构造体系的存在和它们的范围,以及划分巨型构造带和鉴定构造型式。 (一)构造体系的概念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地质构造现象也不例外。地质力学工作,在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组成地壳的各种岩层、岩体(包括各种形态的矿体)中的每项构造形迹,都有和它相伴而生的一群构造形迹,它们互相联系,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寻的。因此,研究地质构造,不能孤立地看单个构造现象,而应从构造形迹的相互关系及其发生发展上去研究分析问题,从总体上去探讨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的规律性。每一群构造形迹和其它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往往各别形成构造带。构造带之间,有时存在着构造形迹不甚显著的地块,和围绕  相似文献   

3.
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矛盾各方面相互斗争的反映。构成大陆地壳主体之一的中国广大陆壳,在其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十分剧烈、复杂而有规律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与其它地区相比,中国陆壳具有自己的构造特征、岩浆类型与成矿特点,但它的发生、发展又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整个地壳,特别是相邻地区陆壳的演化历史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第一讲里,我们介绍了地质力学的内容、特点、基本观点、研究现状和今后面临的任务。本讲着重谈谈地质力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基本工作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一、结构面的概念及其分类大家熟知,由于地壳的运动,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复杂的地质现象。对自然界复杂的地质构造现象,怎样研究它们呢?怎样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成生规律呢? 地质力学,从运动的观点出发,认为,虽然自然界的褶皱、断层、节理等地质现象复杂多样,但它们都是岩层、岩体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由于地应力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永久形变的形象和相对位移而遗留下来的踪迹。这些形象和踪迹,统称为构造形迹(也叫结构要素)。  相似文献   

5.
文章叙述地质构造的新旋转概念,它可以解释地质构造激活的实质。每一次地质构造激活产生某些断裂系统,沿着这些断裂,地壳块体会发生一定的位移,并伴有一些地质现象产生。每一断裂系统的形成产生该系统特定的金属成矿条件,此规律性可用于金属矿预测。沉积盆地前景研究表明,沉积盖层中含碳氢化合物的局部构造仅与基底某些特定断裂系统的激活相关,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可揭示这种相关性的具体形式,并进行盆地前景评价。  相似文献   

6.
岛弧岩浆作为俯冲作用的产物不仅可以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而且对指示大陆地壳的循环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岛弧岩浆的源区交代作用和分异深度等相关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其中,弧岩浆的结晶分异究竟发生在莫霍面附近并伴随着堆晶岩的拆沉,还是发生在更浅的地壳深度?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原地应力测量对矿山开采、地下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油气田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核废料处理、核电站建设及工程稳定性评价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随着地应力测量的进展和资料积累,地应力测量日益受到重视.地壳内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和地震,及其伴生的物理化学现象都与地壳应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地球动力学与构造地质的研究,如岩石圈板块的驱动机制、地震的发生机制、区域地壳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用综合方法研究中国东部深部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功建  高锐 《地球学报》1984,6(2):55-64
<正> 近年来在我国获得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基础上,特别是将地表地质构造的研究与深部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研究结合起来,更加深和丰富了对大地构造的认识。 1957年,地质部航测大队首次在我国东部发现了郯城—庐江深大断裂带。同时,大量的地球物理工作,为我国早期油田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地质构造的依据。六十至七十年代,利用人工地震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的结构,提出了部分地区的详细地壳模型和地壳厚度。在我国某些地区开始了古地磁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岩石圈地热特征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大陆的800余个大地热流值数据,作者研究了中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的地热特征。中国大陆热流的空间分布以及其他岩石圈热状态参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横向变化;这些特征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亚洲碰撞导致的新生代构造热活动。中国大陆各构造单元的地壳生热率亦表现出横向非均匀性,这意味着各构造单元的地壳平均成分存在显著的横向变化。研究表明,各主要构造单元的地壳力学强度和地震活动性均受其地热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盆山地区地壳结构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训 《新疆地质》2004,22(4):343-350
根据新疆及其它相关地学断面所获资料,论述了中国西北盆山构造地区的地壳结构,已有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盆山地区,山脉和盆地具有明显不同的地壳结构,它们的地壳厚度不同,表现为山区地壳厚,具有明显的山根:盆地区地壳厚度小,同时地壳分层和各层的组分也有所差异,这些地壳本身结构性的差异,以及它们所受到的应力状态和热状态的不同,就是小区各种构造活动产生的根源,最后从区内地质构造形成过程讨论了区内地壳不同结构形成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
嵇少丞  龙长兴  夏斌 《地质学报》2006,80(12):1919-1929
褶皱是挤压造山带中最普遍的地质构造,但是为什么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却极少呈现褶皱呢?本文从一个构造地质学者的角度出发,数值模拟了几种常见褶皱构造的地震波反射响应。结果表明,传统的反射地震技术并不能正确成像闭合褶皱、斜歪或倒转褶皱及二级以上的多级复合褶皱。褶皱陡倾翼的反射消失,而褶皱转折端的反射形成一系列断断续续分布的假水平层理,这些假水平层理在下地壳中极易被错误地解释成由地壳拉张形成的水平构造层理或由底侵作用形成的水平基性岩席。笔者认为,老、中、新褶皱造山带的下地壳中大多数不连续水平反射可能是由褶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地壳发生的一切变形都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组成地壳的岩石、矿物必然发生变形,这些变形也必然在岩石、矿物内遗留下各种构造形迹——显微构造;同时,矿物的形体方位和晶格方位也会产生相应的定向排列(优选方位)——组构。近年来,显微构造与组构的研究不仅用于地质构造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而且日益受到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和岩石力学的研究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部地壳运动的GPS测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走滑断裂,这些断裂是否驱使地壳块体向东作长距离的滑移或逃逸,并成为东亚大陆及相邻海域地质构造的主要动力因素,是当前地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命题。对此,出现了众说纷  相似文献   

14.
华北板块的重力异常和地质构造特征与华南板块又有明显的差异,我们分别对其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回归系数、以及由此推算出的壳幔密度差都有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反映了华北与华南在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上的不同,并与华北、华南两大板块不同的构造经历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康拉德界面既是上地壳和下地壳的分界面,也是地壳内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分界面,其对于研究地壳稳定性、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和地块演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东南地区是多个地块的交汇区域,发育了多个断层和多次历史大地震。根据早期的研究结果,在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大陆地壳内康拉德界面有可能是缺失的,但在该区域近震波形资料中清楚地记录到了振幅要比直达波大2~3倍的来自康拉德界面的震相。通过波形模拟和走时拟合,对这些震相进行了进一步核实。该结果提供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存在康拉德界面的直接地震学证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构造活动活跃区域也可能存在康拉德界面,同时该结果对于该区域震相的准确识别、地震三要素的准确计算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康拉德界面既是上地壳和下地壳的分界面, 也是地壳内部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分界面, 其对于研究地壳稳定性、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和地块演化历史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东南地区是多个地块的交汇区域, 发育了多个断层和多次历史大地震。根据早期的研究结果, 在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大陆地壳内康拉德界面有可能是缺失的, 但在该区域近震波形资料中清楚地记录到了振幅要比直达波大2~3倍的来自康拉德界面的震相。通过波形模拟和走时拟合, 对这些震相进行了进一步核实。该结果提供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存在康拉德界面的直接地震学证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构造活动活跃区域也可能存在康拉德界面, 同时该结果对于该区域震相的准确识别、地震三要素的准确计算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当今,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领域中,变质岩构造是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对其研究正日臻深入,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当地质学家们对地壳表部层次构造研究趋于完善的时候,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又进一步把着眼点放到地壳中浅部、中部、以及深部层次构造研究上,也就是对变质岩构造的研究。最近二十年来,通过对变质岩构造的深入研究,逐渐扬弃了对地质构造的某些流传认识,人们发现变质岩构造是探讨下部地壳变形行为的一个极重要窗口,并且认为研究变质岩构造还是恢复早期地壳动力学演化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归纳起来,变质岩构造…  相似文献   

18.
经对青藏高原中东部1∶100万区域重力资料的解释,编制了一批重力基础图和解释成果图。新划出嘉黎下地壳熔融区、拉萨下地壳隆起、乌兰乌拉—杂多古生代隆起带、唐古拉燕山期岩浆弧以及南冈底斯燕山—喜马拉雅期岩浆弧等构造单元;支持将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作为冈瓦纳北界的认识;划出断裂逾百条、中酸性岩浆岩带多处,其中唐古拉岩浆岩带对羌塘盆地油气的储藏不利;冈底斯北部—可可西里中下地壳普遍存在熔融层;高原地壳存在着与重力均衡调整力相反的强大构造应力。这些认识对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寻找与岩浆岩有关的多金属矿产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们早已注意到地震活动带与地热异常区在地质构造图上比较吻合这个客观事实,并把它们都看作是地壳新构造运动和现代构造运动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些同志进一步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居里等温面与地震力关系以及地震在地壳某一特定深室处等温线图上的分布特征,发现其间存在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肯定传统的热异常场成因的基础上,许多人还提出了活动  相似文献   

20.
李兴唐 《地质科学》1981,(3):212-222
地质体是在地壳演化中形成的,它是建造和构造形变的综合体。断裂化的地质体在较晚期构造力或工程载荷作用下沿已存在的断裂发生形变和位移的现象被称为迭加断裂,其形成过程即是迭加断裂作用。 本文以莫尔-库仑理论为基楚,探讨断裂发育与迭加断裂作用、构造应力场的关系,并对地质构造研究中的“断裂继承”,“断裂复活”进行定量的探讨。研究过程中承谷德振老师指导和鼓励,于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