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管藻化学组成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普通化学分析法方法对红藻类的一种特殊海藻--多管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化学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多管藻中铁,锌含量超常丰富,尤其铁元素含量是其他藻类的近千倍,而Pb、Cd等重金属含量极微;蛋白质含量在海藻中达35%以上,这在中国大型海藻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Polysiphoniaurceolata和P.japonica在青岛是常见海藻 ,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松节藻科(Rho-domelaceae)多管藻属(Polysiphonia),大量生长在潮间带迎浪礁石上和养殖海带、扇贝等经济海产品的架子上 ,一般作为害藻除去,没有什么利用 ,若能对其综合开发,将会有很大的社会效益。Koichi曾于1976年对日本海域的P.urceolata中的氨基酸进行研究,并测定了其中碘代氨基酸的活性。Glombitza从P.urceolata中得到了一系列的溴代酚…  相似文献   

3.
两种多管藻中脂肪酸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管藻是红藻门(Rhodophyta)松节藻科(Rhodomelaceae)多管藻属(Polysiphonia)的海生藻类,国外对其研究的历史已有40多年,到80年代前后,AlkmanR.G.(1977),HeibaH.I.(1988)和PettittTrevorR.(1989)等人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多管藻属内的Polysiphonialanosa等所含的脂肪酸;90年代初,李烈英等人对几种海洋生物中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比较研究[1],发现多管藻属中的P.mor-rowii中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16∶0与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二十碳五烯酸),其他种类脂肪酸含量很少。作者近两年对产于我国近海的多管藻P.urceolata和P.japonica…  相似文献   

4.
两种多管藻中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管藻属海藻(Polysiphonia)是红藻门松节藻科的一类海藻。I.M.Munda等曾经研究过Polysiphonialanosa和P.elongata中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Ito.Koichi对Purceolata中酪氨酸的存在形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的一碘酪氨酸、二碘酪氨酸、三碘酪氨酸和四碘酪氨酸(T4,甲状腺素)都有降低大白鼠血中胆固醇的作用。近10来,未见发表过关于多管藻中氨基酸成分的进一步研究结果。作者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产于青岛海域的Purceotota和P.japonica…  相似文献   

5.
从采自青岛近海的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中分离到一株毛壳霉属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溶剂提取、分配,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薄层层析等技术已分离获得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超导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的结构,均为苯甲醛类衍生物,分别为2-(1-庚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Ⅰ)、2-庚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Ⅱ)、2-(3、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Ⅲ)、2-(1、3、5-庚三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Ⅳ)。  相似文献   

6.
作为超氧阴离子(0- 2)清除剂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简称SOD)广泛存在于需氧生物体内。自从McCord和Fridovich1969年发现SOD后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SOD的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其在生物学和临床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其中以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的研究最为深入。目前国内外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SOD资源有牛血、猪血、猪肝、人血、刺梨等。但关于藻类中SOD的提取尚未见报道。本文结合多管藻的综合利用 ,从多管藻(Polysiphon…  相似文献   

7.
用毛细管法分离出冈村枝管藻成熟的多室孢子囊,并对中性游孢子的发育模式及温度、盐度、pH对其附着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中性游孢子正常发育模式如下:附着后,形成盘状体;而后在盘状体中间产生同化丝,大量同化丝产生后,基部细胞变形、聚集,形成假薄壁组织,直立藻丝形成;(2)中性游孢子附着及生长发育明显受温度、盐度和pH条件的影响。中性游孢子附着的适宜温度17--28℃、盐度为20~50、pH为5~10.4;直立藻丝形成的条件为温度17~26℃、盐度20~40、pH7~10。本研究为冈村枝管藻海上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psbA基因编码光合系统Ⅱ反应中心的D1蛋白,是叶绿体基因组中一个重要的光调控基因.根据网管藻(Dictyosiphon foeniculaceus)、髋藻(Myelophycus simplex)、粗粒藻(Asperococcus fistulosus)、索藻(Chordaria flagelliformis)、点叶藻(Punctaria latifolia)、水云(Ectocarpus siliculosus)、铁钉菜(Ishige okamurae)、绳藻(Colpomenia sinuosa)、网胰藻(Hydroclathrus clathratus)、幅叶藻(Petalonia fascia)等10种藻类的psbA基因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方法从冈村枝管藻(Cladosiphon okamuranus)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约750 bp的片段,将该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片段长度为737bp,推导的245个氨基酸序列与网管藻、髋藻、粗粒藻、索藻、点叶藻、水云、铁钉菜、绳藻、网胰藻、幅叶藻的D1蛋白相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高于96%.该基因序列已被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EU332142.  相似文献   

9.
海洋红藻多管藻内生真菌EN-22 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采自广西涠州岛近海多管藻(Poiysiphonia urceolata)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EN-22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4-喹啉)-4-羟基-2-丁酮(1),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酮(2),3-吲哚乙醇(3),3-吲哚甲酸(4),2-羟基-3-吲哚丙酸(5),2-酮-3-吲哚乙醇(6),3,3-二吲哚-2-羟基-丙醇(7),β-咔啉(8),尿嘧啶(9),环-(S-脯氨酸-S-异亮氨酸)(10),(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1),(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2),5α,6α-环氧-24(R)-甲基胆甾-7,22-二烯-3β-醇(13),胡萝卜苷(14),过氧化麦角甾醇(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10.
缢蛏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瑞  张云飞 《台湾海峡》2007,26(1):115-120
笔者对福建省闽江口、长乐市梅花镇海区滩涂的一种蛏进行研究,发现该种的壳长与壳高比、精子细胞形态、遗传基因(另做报道)等方面有别于缢蛏.新种的贝壳壳长与壳高比值较缢蛏大,生活水域的比重较缢蛏低.精子细胞核外缘呈瓣状,具8~9瓣,顶体长度约为缢蛏的1/3,为福建河口区缢蛏属一新种(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灯塔蛤科),定名为近江蛏.  相似文献   

11.
胡征宇 《海洋与湖沼》1995,26(S1):88-90
对1950,1953,1955,1957和1990年在湖北省武昌县、黄陵县、江陵县、武汉市和江苏省无锡市采集的藻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表明,它们是栅藻属的3个新种:纤维藻形栅藻,球刺栅藻和湖生栅藻。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IHBA)。  相似文献   

12.
滑蛤属至今已发现的种都分布于北半球,这些种类都是冷水种。新种Liocyma chinensis是一个温水种,采自渤海莱州湾,这是滑蛤属在亚洲大陆最南的分布界线。新种的发现,增加了黄、渤海动物区系中的冷水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匡梅  夏邦美 《海洋与湖沼》2003,34(4):431-435
对1958年4月采自西沙群岛永兴岛的红翎菜科麒麟菜族标本AST 58-4195号、AST 58—4154A号和AST 58-4158号进行切片与染色的分类研究。将其与该科中相近的麒麟菜属、琼枝藻属和卡帕藻属的不同种一起,进行了营养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尤其是囊果的形态与切面特征的详细比较、研究和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标本是我国目前尚未报道的红翎菜科拟鸡冠菜属的一个新种:具花拟鸡冠菜Meristiella florigia sp.nov.。  相似文献   

14.
武青华  陆洋  孙静 《海洋与湖沼》2020,51(3):622-629
在对海南岛及渤海滨州贝壳堤岛的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进行分类鉴定和多样性研究中,发现拟色矛线虫属2个新纪录种:微拟色矛线虫(Chromadorita minima (Kreis) Wieser, 1954)和异常拟色矛线虫(Chromadorita abnormis (Kreis) Gerlach, 1965),并进行了描述。其中,微拟色矛线虫(C. minima)具有以下特征:体型粗短,体表具横向均匀排列的斑点、无环纹;口腔具有大的稍弯曲的背齿、头刚毛5—6μm;交接刺均匀、弯曲、近端不膨大、长约为泄殖孔体径的1.5倍、引带突尾状、无肛前辅器。以上特征与原始描述一致,但交接刺稍短(30—35μm vs 41μm)(测量6个个体)。异常拟色矛线虫(C. abnormis)虫体细长,体表具横向均匀分布的环纹和斑点;头刚毛长0.4—0.5倍头径、化感器为横向的肾形、口腔具有一个稍大的背齿和两个较小的亚腹齿;交接刺细长、向腹面弯曲呈弧状、近端头状、远端渐尖、引带板状、无引带突、具5个杯状的肛前辅器。其特征与原始描述相似,特别是德曼值a、b、c一致,但该标本体型较大(818—1231μm vs 81...  相似文献   

15.
于1988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在采集到的多毛类标本中,发现了背褶沙蚕Tambalagamia的一新种,其与代表种背褶沙蚕T.fauveli和东方背褶沙蚕T.orientalis在眼、双背须出现的刚节数以及背须的形状等有明显的区别,故定名为中华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sinica,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孙静  黄冕  黄勇 《海洋与湖沼》2019,50(5):1154-1160
对首次发现于我国南海海域SabatieriaRouville,1903的三个种进行了描述。其中,弯刺萨巴线虫Sabatieria curvispiculata Gagarin.2013主要特征为:头刚毛较短(3μm),角皮具有不规则的侧装饰点,交接刺细长且双弯曲,雄体具有15个小的乳突状肛前辅器。锥尾萨巴线虫Sabatieria conicaudaVitiello,1970主要特征为:具有短的锥状尾,角皮具有侧装饰点,交接刺弯曲,前半部分较宽,中间有角质化的隔膜,后半部较窄且没有隔膜,雄体具有9个小孔状的肛前辅器。迁徙萨巴线虫Sabatieria migrans JensenGerlach 1977主要特征为:头刚毛较长(22μm),交接刺细长且弯曲,近端具有中间隔膜,雄体具有23个小的肛前辅器。  相似文献   

17.
于1959年12月14日在南海进行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时,采到了一个罕见的双壳类标本。最近经过鉴定,认为是一个新种,属于双带蛤科、糙双带蛤属,定名为中华糙双带蛤。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李晨  亓鲁  孔令锋  李琪 《海洋与湖沼》2021,52(3):762-765
在对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集的滨螺科(Littorinidae)贝类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鉴定出隶属于豆滨螺属Peasiella的2个物种:波部豆滨螺Peasiella habei D. ReidMak, 1998和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 1885。标本采自中国山东省及海南省沿海区域,栖息于潮间带及浅海的礁石上。本文对2个物种的贝壳形态、齿舌特征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对其分类地位以及主要鉴别特征进行了讨论,提出齿舌数量及排列方式即齿式为该属物种区分的重要依据。同时,将张氏马蹄螺Trochus zhangi Dong,2002归于罗豆滨螺Peasiella roepstorffiana Nevill,1885的次异名。  相似文献   

19.
郑怡  陈灼华 《海洋与湖沼》1992,23(1):95-100
于1983-1986年先后在福建沿岸采订爬管藻标本,进行分类研究。根据有限枝节片数目、囊果的着生位置以及围轴细胞数目等形态特征,发现其中两种标本与已知种的特征不同:一种是囊果位置不定,着生在有限枝基部第4(3)节片以上至顶端节片;另一种是有限枝节片数目较少,由5-12-(14)个节片组成囊果基生。故这为两个新种,即福建爬管8藻Herposiphonia fujianensis sp.nov和基生爬管藻H.basilar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20.
张树乾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23,54(5):1395-1400
2021年3月在大连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时采集到2个裸鳃类标本,经鉴定发现为欧氏针盘海牛Diaulula odonoghuei (Steinberg, 1963),为中国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了活体拍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此外,测定了这两个标本的COI、16S rRNA和H3基因序列,将测得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针盘海牛属Diaulula的同源序列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针盘海牛属的系统发育树。欧氏针盘海牛在我国沿海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