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建省以来,海南经济快速发展.在分析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建省初期和当前县(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数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增强,海口、三亚、琼海、东方、儋州等5市已发展成为海南经济的增长极,县(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优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论文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空间生产的特征,构建“资本—权力—战略”三维逻辑框架,以解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空间生产逻辑:从资本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具有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特征,在流动空间的作用下,其资本三级循环过程有利于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从权力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构建了制度空间,能形成对政府权力的规训,推动海南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从战略逻辑看,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新时代背景下“新国家空间”的一种形态,表征了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基地、南海海洋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等战略意义。论文运用空间生产框架从理论层面分析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地理学逻辑,能增进人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解,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12,(11):64
海南今年将重点发展旅游会展业、演艺娱乐业等文化旅游休闲业,推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增强旅游文化魅力。据了解,海南今年将重点发展四项文化旅游休闲业。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业。重点借助博鳌亚洲论坛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办好国际旅游论坛、中国(海南)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打造海南旅游会展品牌。  相似文献   

4.
海南旅游资源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刘小航  唐卉 《热带地理》2002,22(2):151-155,170
海南是一个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胜地,集热带海岛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名胜古迹于一岛。文中评价了海南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从资源景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海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实现海南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有利条件,并从三个方面(资源开发、资源管理、资源建设)提出了保证海南旅游资源保持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分析海南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并对海南1995年和2000年粮食生产前景进行预测。提出解决海南粮食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海南省省长蒋定之在海口市会见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党组书记库热西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库热西表示,海南测绘地理信息局作为全国4个直属局之一,在完成好国家安排的重大测绘任务的同时,积极投身海南经济建设发展,先后启动或完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农业生态建设的典型,赣南“猪-沼-果”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是赣南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中遵守“因地制宜”原则,发展农业生产的成功经验,也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它通过养猪-猪粪、猪尿-沼气池-沼气-沼气渣-果园-(套种青饲料)饲料-养猪的生产模式,达到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实现最大发展效益的目的,其循环生产如图。这种农业发展模式的综合效益可以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海南芒果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从建臆的1984年开始,实施以琼西南部为重点的芒果产业发展计划。1988年海南建省后,调整热带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增加投入,加强科技指导,大力发展早、中熟良种芒果,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芒时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98年底全省种植芒果面积达36340hm^2,总产量达58300t,分别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加12.6倍和34.5倍。现已成为我国和主要芒果生产基地之一。鉴于我省在短短几年内芒果迅速发展,因此,芒果发展热应适当降温,今后应以优良品种为基础、科技为动力、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改造和提高低产芒果园为中心,完善不同优良品种规范化栽培技术措施,尽快攻破保鲜、贮运、加工难关,走集约化和产业化之路,努力隆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让海南芒果飘香世界,确保芒果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马荣华  胡孟春 《热带地理》2001,21(3):198-201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文中以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1988年海南省土壤侵蚀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以GIS为工具提取生态因子信息并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南生态环境质量由中部向外依次降低,森林生态环境好,部分园林和农田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0.
农业气象与我国热区名特优水果生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钟思强  苏维佳 《热带地理》1996,16(3):204-211
龙眼、荔枝和果是我国热带、南亚热带(简称热区)名特优水果.这些水果的花芽分化、开花座果对气象条件要求较严格。本文在分析龙眼、荔枝和果的主要气候生态特性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省区的气候资料,作出龙眼、荔枝和果生产的布局区划。  相似文献   

11.
东南沿海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帅江平 《地理科学》1995,15(4):327-336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里存在着干旱、洪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一亿亩以上的低产农田,农业产量不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不过,只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就可挖掘巨大的生产潜力,把它逐步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大豆和水果生产基地与综合性的农业区。作出这一决策的有利条件是:该区土地、光、温等资源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劳动力资源充足,城市、工业、交通发达,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历史发展悠久,具备一定的生产基础;国家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利用和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经验。治理、改造黄淮海平原的战略思想应该是:统一领导,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点面结合,长期坚持,讲究实效。在克服自然灾害方面,应按照排涝——除盐——抗旱——培肥的顺序来解决问题,逐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为了从根本上保障除灾增产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说,南水北调,黄、淮、海三大河流的整治及中、上游的土壤保持,都是与发展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有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钟英 《热带地理》1995,15(3):202-209
本文分析惠淡澳经济走廊的区域条件、历史背景及其形成、发展和前景,探讨其对实施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战略决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Aggregate is a low unit-value mineral commodity. Costs to move aggregate from the mine site to the point of use is a large fraction of the resource cost to users. Production sites for aggregate occur where suitable source materials exist and where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 conditions are favorable.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aggregate and the difficulty of developing and permitting new sites and of renewal of permits on existing sites of aggregate production indicates that aggregate will be supplied from sources yet to be developed or delineated in many areas. Site development and permitting for aggregate production is difficult because many land management plans and zoning actions fail to anticipate prospective source areas for aggregate in a way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both the source rock quality and the transpor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that define the economic viability of the industry. Spatial analysis provides a method to integrate both geology and economic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place) parameters in a regional model. Weights of evidence (WofE) analysis has been used to measure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of geologic map,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population data with current production sites for crushed stone aggregate in the New England region of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Weighted logistic regression (WLR) is used with the WofE results to rank areas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ve suitability for production of crushed stone. Spati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85% of the 106 crushed stone aggregate quarries in New England are sited within 1.6 km (1 mile) of either a principal highway or rail line in the region. Seventy-eight percent of crushed stone aggregate quarries are sited in census tracts with population densities exceeding 100 people/mile2. These relations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proximity to both transportation corridors and developing areas where aggregate is predominately used. Only one active crushed stone quarry is located in a census tract with a population density less than 15 people/mile2, reflecting the lack of sufficient market demand in many rural areas to develop an operation there. However, since 1990, almost all new quarri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census tracts with population densities less than 200 people/mile2, indicating the difficulty of permitting new quarry sites in highly populated areas. Crushed stone aggregate is produced predominately from three hard rock types that are distributed widely in New England; 28% of sites use granitic rock, 25% use carbonate rocks, and 25% use mafic rock typ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trap rock by the aggregate industry. The other crushed stone aggregate sources include a variety of fine-grained metamorphic rock types. Carbonate rocks and Jurassic basalt (the primary trap rock source) are the most prevalent source rocks on an area-weighted basis. Spatial analysis can be used on a regional scale to rank areas by their relative suitabilityfor crushed stone aggregate production based on geology, transportation, and population parameters. The results of this regional analysis can identify areas for more detailed evaluation. As transportation or population features change, the model can be revised easily to reflect these changes.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合作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俊鸿 《热带地理》1997,17(2):196-202
本文对粤港澳三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相互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根据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鲜明的旅游形象以良好的合作历史等基础,展望了1997年和1999年港澳两地回归祖国后粤港澳三方旅游业合作的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旅游管理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建立粤港澳大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产品设计工作,进一步加深旅游业界的联系和合作,以及建立粤港澳区域旅游信息网络等合作途径。  相似文献   

16.
黄秉维 《地理研究》1984,3(4):81-96
本文所拟论述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发展海南岛农林牧业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克服困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公维民  张志斌  高峰  李瑞红  马晓梅 《地理研究》2021,40(11):3154-3172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从关联性视角对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和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区位选择因素的异同。研究表明: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均呈现出以主城区为主体、外围局部地区为补充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的主城区,制造业集聚区则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二者在空间上存在关联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分性。② 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国家级新区及卫星城镇为多元空间载体的“紧凑型-中心性”模式,制造业则形成了以国家级新区和产业园区为空间载体的“离散型-郊区化”模式。③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需在产业环境、要素禀赋以及政策导向方面进行权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较为关注区域整体发展氛围,制造业企业则更注重自然因素、区位历史和产业政策的影响。④ 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受到地方化经济、区位资源禀赋的影响最为显著,现代型和高端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则更容易受到政策的导引从而形成空间集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主要依附在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且交通便利的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具有产业政策优势及土地成本优势的开发区和新区布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受成本要素的制约较小且更加注重集聚经济的外部效用。  相似文献   

18.
赵焕庭 《热带地理》2005,25(3):289-292,F0003
自秦朝至宋朝(221BC~1279AD),古广东经济与文化发展深受中原与海外的影响,利用本地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业和文化事业,在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粤中广州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在广东乃至岭南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广东乃至岭南其他各地区的发展,而粤北自宋至隋经济文化处于广东领先地位说和唐宋时期除粤北外岭南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荒凉落后之说都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9.
面向橡胶树热带气旋风险评估及保险应用,文章对橡胶树风灾易损性进行了量化评估。基于1971―2010年橡胶树种植及16场热带气旋的橡胶树农场尺度损毁统计数据,计算了每场热带气旋灾害发生时各农场开割、未开割2类橡胶树,倒伏、断主干2 m以下、断主干2 m以上、半倒、全部主枝折断5种类型的损毁率;使用热带气旋参数风场模型,模拟得到1 km栅格分辨率的风速,优选3 s极大风速(V3s)作为致灾强度指标,建立了6~14级风速区间2类橡胶树5种损毁类型的易损性曲线,并量化表达了损毁率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开割树(未开割树)自V3s达6(7)级起开始受到损毁,各类型损毁率在V3s达到9级后上升速度较快,在V3s达到14级时,总损毁率达到近70%(55%);未开割树的易损性低于开割树;易损性的不确定性特征随风速区间、承灾体种类、损毁类型不同而不同。橡胶树易损性曲线的建立及其不确定性的量化为橡胶树热带气旋巨灾风险建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