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空间运输联系的生成与增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空间运输联系是指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综合作用下,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进行旅客和货物的交流。区域差异与互补是空间运输联系产生的直接原因,交通设施是空间运输联系实现的基础。本文以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和我国近半个世纪的运输活动及其社会经济背景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方法,经过归纳、演绎和推理,深入研究了运输联系生成的内在机制和增长演变的趋势,得出了旅客生成密度和客运强度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货物生成密度和货运强度随经济增长而降低的结论。在评价指标方面,提出了生成密度、运输强度等概念和指标,并对世界主要国家的运输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地震目录网站获取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5月31日全球7级以上地震和6级以上深源地震的震中经纬度数据,运用MapInfo软件将震中位置标注在世界地图上,并与公认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空间分布区进行比对,以验证"世界地震大多数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其次分布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深源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数据年段内7级以上地震、6级以上深源地震分布符合上述规律,从而在案例层面实证了地震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郊区是城市发展的腹地,郊区游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都市居民出游的需求,而且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作为案例地,对郊区的游憩空间布局规律进行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游憩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3类: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附属游憩空间;将不同功能、不同经营主体与不同土地利用的游憩空间组织起来,从而建立北京郊区游憩空间采样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郊区各类游憩空间布局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公共游憩空间中风景名胜区分布在远郊的山区;城市公园与城市形态相关;郊野公园属于政策导向型的游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本底条件造成的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商业游憩空间呈现产品的空间分异,并与交通、水系条件密切相关;乡村游憩设施依托于大型景区,并与农业传统相关。北京郊区的游憩空间已经初步具备网络结构并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产业集中区。最后指出北京游憩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改进的方向。该研究旨在构建都市游憩空间的有机结构,为城市规划与游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实验研究:以货流为例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本文从实证分析入手,探讨了影响我国空间运输联系的因素和各种运输方式在空间运输联系中的作用;系统分析了省级区域以实物交流形成的外在依存关系和彼此间关联关系、大区向货运联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首位联系的概念并用其分析了省级区域运输联系的空间组合特征,验证了传统经济协作区的存在基础和内外联系特征。 相似文献
5.
巢湖西湖岸新石器-商周遗址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引入巢湖西湖岸新石器-商周遗址考古工作,通过点密度分析、空间距离分析、三维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遗址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自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研究区内遗址时空分布呈现:随时间推移由湖岸边逐渐向西北部扩展,后迁移至南部,再均匀扩散的遗址迁移轨迹;先民多选择靠近水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自然岗地、河谷阶地、山麓面居住,导致古遗址空间上大致呈线状、团聚状、分散状等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河谷谷地指向性、阶地岗地指向性、土壤指向性等规律。提出遗址分布在早期可能主要受到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后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生活方式等人文因素影响加重。本研究为GIS支持下区域考古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实例,同时GIS方法得到一些推论假设仍需要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等进一步佐证。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流动规律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人口城城流动日益成为中国人口流动的重要形式背景下,基于人口普查数据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别探讨城城流动人口空间流动的结果、过程和成因,也就是探讨城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流动轨迹及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城城流动人口倾向于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流动,同时在流动过程中会考虑空间的邻近;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以及高水平教育医疗设施的差距是诱发城城人口流动的内在动力,而在实际的流动过程中会综合考虑由于空间摩擦而产生的金钱成本、心理压力等障碍;同时,已有城城流动人口存量会通过减少适应流入地的成本、提供相应的生活和就业信息等方式降低流动成本,刺激城城流动人口按照已有路径流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流动的阶段划分,认为中国人口流动仍然处于从小城镇进入大城市的阶段。在这一时间节点上,依据人口流动的自然规律,鼓励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并通过发展副中心和卫星城等形式疏散中心区功能,推动城市郊区化发展才符合城市发展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4月至2013年12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授牌了七批共240处国家地质公园。随着国家地质公园数量的增长,其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结构和演化规律。通过GIS空间分析发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凝聚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具有空间集群分布的特征;分布的高密度地区为1个带状区域和4个块状区域。通过对不同阶段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分布重心向北迁移、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日趋紧密。地质构造条件、地质公园的旅游化以及拟建地政府部门认知水平是影响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9.
广州市运输型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广州市3 040个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空间属性资料,揭示广州市运输型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规律,剖析不同区域运输型物流企业的集聚机理。研究表明:①全市运输型物流企业空间分布特征是中心城区高度聚集、其它地区零散分布,呈现"三心一轴"的格局。②各个区域呈现不同分布格局,白云区是三纵一横一个中心,越秀区是均质分布,荔湾区和海珠区是零散分布,天河区是轴线分布基础上的小规模集聚,黄埔区、萝岗区是双集聚中心。③影响各区域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有:城区历史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因素(城市主干道),经济活动中心因素(商业、商务、工业园区),物流节点因素(机场、货运站场、批发市场),规划政策(物流规划)因素和土地因素。 相似文献
10.
广东外资空间分布与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朝永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2):88-92
80年代至90年代初,广东外资集中于沿海、经济特区和中心城市,进入90年代中期,外资出现扩散转移之势,表现在:(1)外资集聚中心增加和出现外资分布核心区,以深圳为中心的外资单核集聚首先补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双核集取代,然后又补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为蹴诉核心地区集聚取代,表明外资扩散性集聚的特点。(2)外资从部分城市市区向郊县扩散转移,流入市区的外资比重持续下降。(3)经济特区外资向外扩散转移。预 相似文献
11.
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80,自引:4,他引:80
本文研究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地域分布规律和空间联系特征,提出了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模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并根据我国旅游供需分布特点,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旅游供需关系。 相似文献
12.
内地-香港间客运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事件的发生,必将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而旅客往来将是这种联系的客观反映。另一方面,由于京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的建设,香港与内地联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已逐渐完备。本文对内地与香港间客运联系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城市间的客源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与香港间客运联系发展迅速,年旅客交流量自1980年的846万人增加到目前的7000万人以上,平均年递增率达15%左右,经贸发展是彼此间客运联系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属于单因素刺激下的增长类型;增长类型已由80年代的高速增长型转变为90年代中后期的低速增长型;地域联系的“向心性”特征明显,属于近距离空间运输联系类型,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内地与香港间客运联系的主要客源地;铁路是彼此间客运联系的运输方式,承担34的旅客交流份额,其它运输方式所占份额表现出上升趋势;内地主要城市与香港间具有一定的客源潜力,彼此间开行铁路旅客列车将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土样室内理化分析及对前人工作成果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是;海拔800m以下为砖红壤;海拔800-1100m为砖红壤性红壤;海拔1100—1600m为山地红壤;海拔1600—1900m为山地黄壤;海拔1900m以上为山地黄棕壤。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近地层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出发,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林带对空气的湍流交换系数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冠层以上,林带附近的湍流交换系数比较大;在林冠层以下,林带附近的湍流交换系数比较小。林带影响在高度为2.7—3.5倍树高、透风率为0.35左右铅直范围内最大。 相似文献
15.
汉江三角洲开发较早,生产水平较高,人文地貌景观十分触目,自然本色大为改观。本文通过汉江三角洲系统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时空过程分析,揭示其天然结构自组织的趋向性,指出其流通系统(河湖布局结构)自动调整与人工调整之间存在着某些方向性的差异。为建立汉江三角洲表层动态平衡系统提供导向性信息,为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体对湍流交换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边界层理论,计算水体附近湍流交换系数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白天整个水体上的湍流交换系数都比陆面上同高度的要小,并且有二个低值中心:一个靠近水面,另一个在约100m高度;夜间靠近水面的那层空气的湍流交换系数仍较小,但其上方的湍流交换系数要比陆面上大。水面上的湍流交换系数日变化小于陆面上,特别是靠近水面那层空气日变幅很小。同时指出:水陆间粗糙度的差异和稳定度的差异控制着水陆湍流交换系数的差异;前者是稳定的;后者有周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peasant farmers build and maintain agrobiodiversity in home gardens found in two traditional peasant communities along the Marañón River in the Peruvian Amazon. Data were gathered through household and garden surveys as well as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garden tenders in an upland mixed agricultural village and a lowland fishing village. Substantial variations in cultivated plant diversity were encountered in gardens between and within the villages, which are found to be related to differential exchange of seeds, cuttings, suckers, and other planting material as well as to specific garden and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Planting material flows along multiple pathways—from gift giving and purchase to inheritance and scavenging—to the gardens, reflecting a complex and often extensive network of exchange that enabl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home garden plant diversity in seemingly isolated and small communitie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identify broader geographical and sociocultural patterns of agrobiodiversity in Amazonia.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了 1 999年夏季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对海冰、大气和海洋进行的同步和准同步的综合立体观测所获取的资料 ,研究海冰在海 气相互作用中扮演的角色。发现海冰的种类、分布、冰厚等变化对海气热交换都有重要影响。在浮冰区海洋以潜热的形式向大气输送热量 ,潜热通量与浮冰密集度的大小密切有关 ,浮冰越少潜热通量越大 ,潜热通量约为2 1~ 2 3 .6W /m2 ,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 ;在冰盖和大浮冰块上 ,大气以感热的形式向冰雪面上输送热量。新生的浮冰区或冰间湖是海气热交换最激烈的地方 ,是气候最敏感的区域 ,是北冰洋蒸汽雾生成的重要条件。用层结大气整体动力学输送法 ,计算了一次大范围的蒸汽雾过程的海气热交换 ,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总功率约为 1 4 8亿千瓦 ,相当于中国发电能力的 69倍 ,相当于大西洋向北冰洋输送热量平均功率的 1 / 2 0。北冰洋的夏季能够形成各种类型的海雾 :辐射雾、蒸汽雾和平流雾 ,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海冰的存在 ,使下垫面的性质复杂化 ,海气交换复杂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