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珠江口的碳通量和碳循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珠江口河口湾是一个独特的、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受径流影响显著.本文根据实际调查资料,计算并研究了三大河口湾(伶仃洋、磨刀门、崖门)中碳的迁移速率,河水和海水在河口湾中的转移系数,碳在河口湾的通量系数,碳在贮库的停留时间和变动系数.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浅地层结构与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珠江口是在古珠江溺谷湾的基础上,因珠江水系泥沙的不断堆积和珠江三角洲的发育而逐渐形成的。近期珠江水系平均每年有8,336万吨悬抄,大约8,000万吨溶解质和少量底沙进入珠江口。这些泥沙大部分沉降在珠江各河口湾水域,它们于较古老的陆相地层(古河流相或古风化壳)之上堆积成一套浅地层体系。但珠江口地形复杂,各河口或河口湾的动力背景和泥沙运动不尽相同,因而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亦各有所异。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泥沙来源和运移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雪舞 《海洋通报》1993,12(6):53-62
本文根据重矿物分散流分析和沉积物运移方向的定量统计,研究了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的泥沙来源和运移。重矿物分散流分析表明黄茅海河口湾的泥沙来源除了流域径流来沙外,河口湾周围小河输沙和湾内外岛屿代沙也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其中上川岛的SW向来沙是一股重要的泥沙流。在此基础上的泥沙运移方向的定量统计证实了上述分析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水动力沉积和泥沙运动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它根据稳健对数比主分量分析和Mclaren-Bowels沉积物迁移随机模型统计研究了珠江口黄茅海河口湾的水动力沉积和泥沙运动。稳健对数比主分量分析把黄茅海河口湾沉积物粒度类型划分为四大类,并相应四种不同水动力环境沉积区。Mclaren-Bowels随机模型在泥沙运动方向上的定量统计证实了沉积分布表明的泥沙运动规律,为今后探索和开发黄茅海河口湾海区提供新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5.
珠江河口湾伶仃洋的地形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赵焕庭 《海洋学报》1981,3(2):255-274
河口湾是河流终止于大陆前缘的半围圈的海域,河水和海水分别从河口湾的两端注入并混合为冲淡水。河口湾通常是由于冰后期海面上涨被海水淹没的河流下游部分。伶仃洋就是珠江的河口湾,为华南最大的河口湾。  相似文献   

6.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约200年样品的矿物,着重分析了重矿物的组合、含量变化、形态特征等,把珠江口重矿物的平面分布划为五个重矿物区。综合分析重矿物各方面的特性和搬运、沉积过程后认为,珠江口重矿物主要来源于西、北江,其次为东江、海岸和岛屿的近源积也有局部意义。指出珠江口为现代陆源物质充填的河口湾;其沉积环境控制了重矿的矿物组合、形态特征、含量变化和分区;重矿物沉积形成过程的规律性、可供寻找地质时期的现代的浅海(古滨海)砂矿借鉴。  相似文献   

7.
珠江伶仃河口湾及邻近内陆架的纵向环流与物质输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子Shen 《热带海洋》1993,12(4):47-54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珠江伶仃河口湾与邻近内陆架在不同径流影响下的水体混合空间状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主要由河口湾表、中层冲淡水和内陆架底层上溯的高盐补偿流构成了河口湾和内陆架之间的净环流,在高径流量和西南大风的情况下,环流下移向内陆架扩展增强。计算表明,7月纵断面上的净环流输运是盐分纵向净通量的控制因素,输运方向指向上游,而其余季节则以向海的净平流输运为主。悬沙净通量主要受净平流及潮抽吸输运控制,潮抽吸  相似文献   

8.
伶仃洋钻孔岩心的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伶仃洋位于珠江口东部,为一喇叭状的河口湾.除对伶仃洋的地形、水文和现代沉积等有过研究[1-4]外,对其垂向的地层层序和地质历史中的环境演化等也做过探讨[5-10].  相似文献   

9.
伶仃洋河口湾的铅污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伶仃洋河口湾的北部有虎门、蕉门、洪奇沥和横门等四个珠江入海口门,接纳珠江总迳流量61%,南边以澳门—香港一线为界,面积达1165.2平方公里。其西北面通过网状河汊,与大城市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众多的中、小城镇连接,西面有珠海,东面有深圳两个经济特区,东南面毗连香港。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伶仃洋河口湾的铅比珠江口其它河口浅海区高,在底栖生物体内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0.
珠江河口潮能通量与耗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珠江河口三角洲是我国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尺度河口系统,具有独特的河网体系和河口湾.为探讨珠江河口三角洲的潮能通量和潮能耗散机制,基于SELFE模型,建立了珠江河网-河口湾的三维数值模型,计算了河网-河口湾区的潮能通量和潮能耗散.研究表明:珠江河口的潮能通量平面上表现出主槽大,滩地较小;在总能耗中,底摩擦能耗最大,其次是垂向扩散耗散能耗,水平扩散能耗最小;存在‘门’、分汊汇流区和弯曲河道区等典型的高能耗区,高能耗区的单位面积能耗比附近水域的高数倍甚至1~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珠江口盐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1-2005年珠江口海域15个站位的盐度连续观测资料,结合1996年珠江口海域2个站的连续27h观测资料和1998年珠江口海域5个站的丰、平、枯3个水期的盐度周日现测资料,分析珠江口盐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1981-2005年25a间珠江口盐度尽管年与年之间有升降波动,但总体上没有明显的升高或降低,除极...  相似文献   

12.
珠江伶仃河口湾及邻近内陆架的纵向环流与物质输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珠江伶仃河口湾与邻近内陆架在不同径流影响下的水体混合空间状态和季节变化特征。主要由河口湾表、中层冲淡水和内陆架底层上溯的高盐补偿流构成了河口湾和内陆架之间的净环流,在高径流量和西南大风的情况下,环流下移向内陆架扩展增强。计算表明,7月纵断面上的净环流输运是盐分纵向净通量的控制因素,输运方向指向上游,而其余季节则以向海的净平流输运为主。悬沙净通量主要受净平流及潮抽吸输运控制,潮抽吸输运强度与大小潮有较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珠江"伶仃洋河口湾-虎门-潮汐通道"是珠江河口"网-湾"系统中的特殊地貌结构,属潮优型河口,潮波传播受河口湾地形辐聚效应、口门转换效应、潮汐通道辐散效应和底床摩擦等显著影响,其时空变化复杂。本文根据珠江"伶仃洋河口湾-虎门-潮汐通道"的代表潮位站(赤湾、泗盛围和黄埔)1990—2016年逐日高、低潮位资料,采用经典调和分析方法提取出主要天文分潮的调和常数,通过计算获得了分潮振幅梯度及传播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伶仃洋河口湾(赤湾-泗盛围)、潮汐通道(泗盛围-黄埔)和总程(赤湾-泗盛围-黄埔)的潮波传播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日分潮的振幅梯度和传播速度年均变化率均比半日分潮大,其中K_1和O_1分潮的振幅梯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9%和18%,传播速度每年均增加1.4%; M_2和S_2分潮的振幅梯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3%和6%,传播速度每年均增加1%。人类活动导致地形异变,进而驱动潮波亦发生突变,伶仃洋河口湾和潮汐通道的M_2分潮传播速度突变年份不同,分别为2009年和2000年。潮波传播速度突变后,伶仃洋河口湾、潮汐通道两区段的传播速度和振幅梯度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伶仃洋是一个地貌独特、水沙条件复杂、具有重要航运功能的河口湾,其滩槽演变和水沙环境研究既有科学意义又有工程意义。在大量文献基础上,对珠江口伶仃洋滩槽演变与水动力泥沙环境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伶仃洋的范围界定、成因、水下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水域变化、滩槽演变及发展趋势、水动力泥沙运动特征及各种水沙现象、水动力泥沙环境模拟研究、治理与开发利用研究等,以期对伶仃洋滩槽演变、水沙环境及开发治理研究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近30a的SST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珠江口多个定点站近30a表层海水温度(SST)实测资料和气象站观测的气温资料,使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方法,计算分析珠江口SST变化特点、上升趋势及其与El Nino/La Nino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各月SST存在着1-2℃的海域差异,SST的年较差达10~11℃,SST的季节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呈显著相关.1971-2003年SST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线性上升率为0.019~0.034℃/a,且珠江口外高于口内.El Nino/La Nino事件对珠江口SST变化的影响并非单一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天坚 《海洋预报》1991,8(2):50-55
本文根据1949~1988年登陆珠江口的热带气旋资料及珠江河口滨海区主要台风潮位站的同步资料,分析了登陆珠江口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建立了35~49小时热带气旋登陆地点的预报方程。预报方程的精度是好的。  相似文献   

17.
1980—1993年对黄茅海河口湾进行沉积物采样和水流测定及水深测量。根据水动力和地形条件,冲淤分析及Mclaren模型研究河口湾的动力地貌体系、冲淤特征和现代沉积物运移。结果表明:(1)水下地形主要为下泄流或上溯流控制的“深槽-槽沟-浅滩-湾口”的动力地貌体系,反映了河口湾“东进西出”的水流格局;(2)整个河口湾以淤积为主,只有崖门深槽有较明显的优势冲刷特征,并随着崖门深槽向海推移和河口湾“东进西出”水动力作用,黄茅海落潮三角洲相应向西南进积;(3)应用Mclaren模型揭示了黄茅海河口湾现代沉积物运移规律,同样反映了河口湾具有“东进西出”的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水质BHC和DDT含量及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骆世昌 《海洋通报》1998,17(3):32-38
根据1987-1992年珠江口的污染监测和其他调查资料,对珠江口水中有机氯农药HB和DDT的含量及分布善作了评述,探讨了影响HBC和DDT分布的因素,为珠江口的综合利用开发和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49—2014年的华南热带风暴数据和1960—2014年珠江入海流量等, 统计分析风暴作用期间珠江口的风强迫和珠江入海水沙强迫特征, 结果表明, 热带风暴对珠江口的风强迫和水沙强迫因台风距珠江口的距离、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依据水沙及风强迫的强度, 将热带风暴对珠江口的影响简单分成四类: 中风中水沙驱动型、中风高水沙驱动型、强风中水沙驱动型及强风高水沙驱动型。利用MODIS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一级数据和已建立的珠江口表层悬沙指数反演模型, 挑选2002—2010年风暴影响期间无云天气的MODIS影像, 反演珠江口悬沙分布, 分析表层悬沙对四种不同来水来沙及风强迫型风暴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 中风中水沙型风暴驱动下, 珠江口整体含沙量偏低, 其悬沙扩散及时间变化受控于潮流的强弱; 中风高水沙型风暴驱动下, 八大口门特别是磨刀门浅滩、伶仃洋西滩的含沙量高于其他海域, 其高含沙水体向南偏西方向扩散输运; 强风中水沙风暴驱动下, 河口表层悬沙分布及扩散受主导风向的影响, 在强东北风驱动下, 伶仃洋西侧浅滩含沙量因台风浪的掀沙作用高于湾内大部分海域, 高含沙水体向西南侧扩散; 强风高水沙风暴驱动下珠江河口湾含沙量偏高, 水体一片浑浊, 河口悬沙随偏南风驱动下的沿岸流向东侧输运、扩散。  相似文献   

20.
珠江“伶仃洋河口湾-虎门-潮汐通道”是珠江河口“网-湾”系统中的特殊地貌结构, 属潮优型河口, 潮波传播受河口湾地形辐聚效应、口门转换效应、潮汐通道辐散效应和底床摩擦等显著影响, 其时空变化复杂。本文根据珠江“伶仃洋河口湾-虎门-潮汐通道”的代表潮位站(赤湾、泗盛围和黄埔)1990—2016年逐日高、低潮位资料, 采用经典调和分析方法提取出主要天文分潮的调和常数, 通过计算获得了分潮振幅梯度及传播速度,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伶仃洋河口湾(赤湾-泗盛围)、潮汐通道(泗盛围-黄埔)和总程(赤湾-泗盛围-黄埔)的潮波传播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全日分潮的振幅梯度和传播速度年均变化率均比半日分潮大, 其中K1和O1分潮的振幅梯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9%和18%, 传播速度每年均增加1.4%; M2和S2分潮的振幅梯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3%和6%, 传播速度每年均增加1%。人类活动导致地形异变, 进而驱动潮波亦发生突变, 伶仃洋河口湾和潮汐通道的M2分潮传播速度突变年份不同, 分别为2009年和2000年。潮波传播速度突变后, 伶仃洋河口湾、潮汐通道两区段的传播速度和振幅梯度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