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历史海图与港口航道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家君 《海洋通报》1995,14(3):11-18
本文讨论了中国海区近代历史海图的基本情况及其特殊性;近代历史海图数学基础的转换;浙江海区近代历史海图的平面坐标改正和深度基准面改正。这些内容专供港口航道工作听科技人员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2.
厦门西港航道潮流和悬沙回淤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啸 《台湾海峡》1996,15(2):103-112
通过潮汐水流试验和定床浑水悬沙回淤试验,探求厦门西港嵩(屿)-鼓(鼓浪屿)水道及猴屿以南浅段航道水流动力特点及泥沙回淤机制,研究各种工程方案对航道及港区沙回淤规律的影响,预测港区航道今后泥沙回淤趋势。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方法自动生成航线时未考虑航道宽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顾及航道宽度的最短距离航线自动生成方法。所提方法利用风、流致漂移量和航道的安全富裕宽度,构建航道宽度解算模型,并采用一种等价处理方法生成等宽航道,实现了顾及航道宽度的最短距离航线自动生成。实验结果表明:在岛礁区等复杂海域,所提方法能生成顾及舰船航行所需宽度的最短距离航线。  相似文献   

4.
为了船只航行安全,在海图上所标的水深一般并非指平均海面到海底的距离(平均水深),而是从低于平均海面的某一个面到海底的距离,这个面叫做海图基准面。基准面的确定并无统一的方法,国际上只有一个原则的规定,即实际海面应当可能但很少可能低于它。这样规定既避免了在海图上给出过分浅的水深数值,又可保证航行的安全。 但世界海洋国家在实际确定基准面深度时方法很不统一,甚至有些并不甚符合上述原则。我国历史上曾采用过国外的许多种方法,十分混乱。五十年代以来曾采用弗拉基米尔斯基方法,但这种方法计算手续相当麻烦,效果有时也不够理想。这里我们将提出一种以 BPF 法为基础的计算海图基准面方法,并将由此得出的面叫做“近最低潮面”。此法计算较简便,用实测资料检验表明,所得结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声学探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浅地层剖面仪具有高效、经济、穿透性强等特点,在海洋工程勘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浅地层剖面仪的工作特点,结合连云港海底航道的实际情况,对获得的浅地层剖面数据和图像进行分析和判读,得到海底航道地质结构的特征、边坡及剖面变形情况,由此判断连云港海底航道的稳定性,并分析影响数据精度的因素,为航道疏浚维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国家海洋局承担海洋监察执法管理工作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从执法体制、执法内容的演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80年代末;第二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末;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今。无论哪个阶段,国家海洋局作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和义务时,始终有“中国海监”相伴。1983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海环法”生效之日也是“中国海监”诞生之时。不过那时的“中国海监”只是海洋执法巡航船舶、飞机乃至车辆的标识而已,并不是一级组织,更不是行政机构。令人兴奋的是1998年…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上运输由于其运力大、运费低而变得更具实用性。然而,这也意味着在海上航道行驶的船只正变得越来越多,这将导致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航海船只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会很高。据相关历史的统计,在海域中航行缺乏高精度导航数据会导致大量事故,这种累积的事故信息可以被用来提高航海的安全性。本文通过将蕴含在AIS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大数据中的经验导航信息挖掘出来,以辅助实现复杂海事环境下安全可靠的船舶路径的生成。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自动生成船舶路径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大量船舶轨迹上通过DBSCAN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 聚类形成不同的轨迹矢量簇。然后,迭代计算轨迹矢量簇的中心线,并从这些中心线之间的节点-弧段拓扑关系来构建航道网络。最后,基于航道网络来实现船舶路径的生成,对于航道网络未覆盖的海域,则通过海洋环境风险栅格的路径规划来实现船舶路径的生成。不同海域不同AIS数据集进行的多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船舶路径生成方法是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夏启兵 《海洋测绘》2013,33(5):63-66
港口航道图测量工作量的计算是测绘计划编排和任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一直以来完全采用手工方式操作完成,具有计算工作量大、精度不高、容易出错等缺点。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港口航道图测量工作量自动计算系统的主要研究内容,采用GIS技术中的成熟空间操作算法,系统实现了图幅各类多边形的全自动提取、自动裁剪、自动拼接、自动扩展,最终实现工作量的自动计算,从而取代繁琐的人工操作,最大限度实现工作量计算的自动化,改进测绘生产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近20 a实测水文地形资料的深入分析,得到了灌河干流河道及出口水道的冲淤演变规律:干流河道在盐东控制闸建闸前,以响水为界上段冲刷下段淤积,建闸后,从多年平均来看上段明显淤积下段冲刷;近10 a来,陈家港以下的干流河道弯道凹岸处均为深槽逼岸的冲刷区,且处在持续稳定冲刷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灌河口外岸滩冲刷强度减弱,近10 a来,河口外冲淤近于平衡状态。这些研究为灌河口码头、航道等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的人工识别浅剖图像层界方法精度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浮泥流变特性与灰度共生矩阵的航道底质层界智能识别方法。利用航道浅剖数据计算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值来描述底质层界纹理,粗略提取层界边缘;通过浮泥流变特性模型智能识别、连接同一层层界矢量点,准确识别底质层界。对比智能和人工提取连云港航道浅剖数据层界实验的结果表明:结合浮泥流变特性与灰度共生矩阵算法的层界识别方法,可以准确描述底质分布情况,快速自动识别层界线,智能化提取航道底质层界。  相似文献   

11.
以航道、港口海底管线为探测目标,以浅地层剖面(sub-bottom profile)探测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SES2000系列浅地层剖面探测系统在近海航道、港口海底管线探测中的应用案例,探讨SBP探测技术在管线探测中的应用。就浅剖图像中的航道、港口海底埋深管线识别定位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基于波路径的偏移处理定性分析法和基于信号分析的管道反射弧识别定量计算法进行管道埋深的分析与计算,结合DGPS导航系统可准确获取管线所在平面位置与埋深深度。对于航道适航安全、港口安全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图是由海图符号组成的一个集合。从海图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回顾海图及符号语言的历史演变,分析其内在结构和规律,探讨现代海图语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浅海经济鱼类重金属的卫生质量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引用水产品卫生质量标准对我国浅海经济鱼类金属的卫生质量进行较全面的评价,结果表明总体卫生状况是良好的,食用是安全的,个别测站的少数品种单项超标,超标的重金属主要是镉,总汞,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广东岸段鱼体重金属含量比80年代初略有下降,福建岸段的则相反,广西岸段的保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初我国水下工程技术亟待开展的若干课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国光 《海洋工程》2000,18(4):69-73
水下工程技术是海洋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水下工程技术发展态势及21世纪初我国水下工程技术将面临任务的研究分析,系统地提出了为促进我国水下工程技术的发展,在2010年前亟待开展的若干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海洋自动观测仪器和平台技术发展动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分析了90年代国我海洋自动观测仪器和平台技术的发展动态,并根据国内的技术基础和实际需要,对21世纪初期我国海洋自动观测仪器和平台技术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边坡稳定是淤泥质海底航道安全运营的关键问题之一。海底航道边坡失稳滑塌过程的不同阶段浅地层剖面图像声纹特征不同。采用灰度共生矩阵和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分析了航道边坡失稳滑塌过程浅地层剖面图像纹理特征。结果表明,对比度、能量、相关度和逆差距在边坡失稳滑塌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差异,分别从不同方面刻画了浅地层剖面图像声纹的清晰度、纹理粗细、主要方向和规则性,以定量的形式显示其内在异质性。能量、相关度和逆差距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变化大于对角方向,水平方向波动最明显。浅地层剖面声强时间序列和垂向空间变化序列小波多尺度分解突出了声强变化的局部细节及其在各尺度上变化的强弱分布和突变点位置,克服了常规人工识读的困难,这些声纹特征是边坡失稳滑塌预测预警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对海底航道边坡稳定性的探测。  相似文献   

17.
东北航道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数百年来,东北航道的开拓一直是一个挑战。欧洲探险家梦想能探索这,条通往神秘东方的新航路,当时他们相信只要从挪威海北上,然后向东或者向西沿着海岸一直航行,就一定能够到达东方。自此,历史掀开了探寻东北航道的序章,这也成为西方世界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一场角逐。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海图深度基准面换算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江口不同时期的海图采用的深度基准面不一样 ,为充分利用诸多历史海图资料 ,需要了解历史海图深度基准面之间的关系。本文介绍了海图理论深度基准面 (前苏联弗拉基米斯基的低潮面 )的推算方法 ,用Matlab语言实现了对海图理论深度基准面的人机交互式计算。利用 1977年实测潮位资料计算获得的调和常数 ,计算了长江口 10个验潮站的深度基准面 ,探讨了不同深度基准面之间的换算关系  相似文献   

19.
泥河湾盆地中部的钱家沙洼洞沟剖面揭露了晚上新世-早更新世(2.90-1.51MaB.P.)的连续沉积,通过对年代地层学、沉积旋回、介形类组合以及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分析,表明晚上新世沉积环境以浅湖和河流交替为特征,之后浅湖环境稳定,G/M界线和0lduvai极性亚时底界处出现明显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20.
陈维  匡翠萍  顾杰  秦欣 《海洋科学》2013,37(4):75-80
根据长江口南沙头通道、横沙通道和南北槽分汊口的断面水深变化及长江口南北港和南北槽的分流比变化实测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淤积的原因。结果表明,北槽深水航道上段淤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南沙头通道和横沙通道的发展对深水航道影响最大。南沙头通道的发展在加大落潮流量的同时,对南港南岸会产生一定的冲刷,后经沙洲的阻挡,把泥沙带向南港北岸,在北槽进口段处落淤,直接影响了进入深水航道的落潮量;横沙通道由于直接贯通了北港北槽的水沙交换,因而削弱了南港和北槽之间的水沙交换,促使北槽深水航道上段产生淤积,这也是南槽河道上段刷深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南槽河道的发展必然减少了进入北槽的落潮量,进一步加剧了北槽深水航道上段的淤积。同时,科氏力与北槽南导堤分流口鱼咀工程对深水航道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研究成果对治理北槽深水航道淤积问题保障深水航道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