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刁学贤 《海洋通报》1996,15(6):15-19
据石臼港-1960-1994年共35a的表层海水温度资料,统计分析了该地旬平均水温的基本特征和概率分布。  相似文献   

2.
向荣  阎军 《海洋科学》2002,26(4):17-20
温度和盐度是海洋中两个最基本的理化指标 ,在现代大洋中 ,海水温盐场的变化对现代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 ,如厄尔尼诺气候现象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因此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 ,对海洋中古温度和古盐度的恢复 ,是重建古海洋环境的前提。大洋表层的海水盐度主要受蒸发 降水平衡、陆地淡水注入和上升流因素的影响。当蒸发大于降水时 ,盐度偏高 ,如现在的地中海和阿拉伯海等 ;当降水强于蒸发时 ,盐度降低 ,如现代的赤道太平洋。此外 ,河流冲淡水能使边缘海盆的海水盐度降低 ;冰期 间冰期的冰川溶水受全球冰体积的变化控制能…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98年秋季(10、11月)、1999年春、秋季(4、5、10月)5个航次对大亚湾海区微、次表层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的富集概况,讨论了营养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对氮、磷、硅营养盐均有富集作用,因海况及季节不同,富集因数(EF)与其他海区的有所差别;无论夏季或秋季,大亚湾海区微表层海水中无机氮都以NH4-N为主要存在形态;其余水层则以NO3-N为主要存在形态。结果还表明,微表层、次表层海水中NH4-N与BOD5、COD测值都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与PO4-P和SiO3-Si含量均无相关,说明大亚湾海区水中含氮有机物较含磷有机物丰富。  相似文献   

4.
英国《新科学家》报道,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与海水发生反应,产生大量重碳酸盐和氢离子,导致表层海水的酸度增加。在上一个冰川时代,地球海洋的pH值为8.3,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5.
本文据我国1986—1987年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和第三次南极考察实测的盐度资料,报道了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并与Bryan的世界大洋蒸发和降水盈亏(E—P)模式作了比较,讨论了影响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还给出了考察航线上一些近海和港湾表层海水盐度的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6.
许志峰  王明亮 《台湾海峡》1993,12(2):130-135
本文通过巴士海峡和菲律宾海沟两侧表层海水~(14)C 含量水平的测量,详细地介绍了海水~(14)C 含量测量的取样、制样流程、测量方法,并提供所获结果:测区高纬度海域表层海水~(14)C 含量水平略高于现代碳标准;低纬度海域表海水~(14)C 含量低于现代碳标准,是深层海水上涌与表层水混合的结果。从而说明海水的~(14)C 含量测量不仅有年代学意义,而且是海洋监测及海洋水文学研究的重要核素之一。文章还指出进一步开展菲律宾海沟中-南段海域表层、深层海水~(14)C 浓度变化梯度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南海东北部表层海水中^226Ra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报道1994航次南海东北部的^226Ra,利用Mn-纤维富集海水的Ra同位素,采用Mn-纤维直接射气法测量^226Ra的比活率,^228Ra的比活度采用^228Ac的β计数法测量。研究海区^226Ra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0.62-1.17Bq.m^-3,^228Ra/Ra)A.R.介于2.78-4.59。^226Ra的表层比活度分布大致表现为该海区东北部较高,中南部也有一较大值,表明陆源物质对两个  相似文献   

8.
航空微波遥感观测海水表层盐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度是海水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开敞海和海岸带进行长期的盐度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航空微波技术观测海水盐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近10年来这一技术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将被动式微波辐射计装在小型飞机上对海水表层盐度进行观测,可以获得同步、快速和大面积的海水表层盐度。目前,已有多种微波辐射计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河口海湾和海洋得到使用,如ESTAR、SI,FMR、STARRS、PALS和PLMR。使用航空遥感辐射计对海水进行观测,目前,校正后的盐度当分辨率为1km。时数据准确度和精度都可以达到1psu。利用最新研发的双偏光微波航空遥感技术有望使校正后的盐度数值精度和准确度控制在1psu以内。  相似文献   

9.
长江口海域海水表层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长江口海域引水船站和嵊山站四十年的海温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年以来厄尔尼诺发生前后长江口海域海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SST具有与厄尔尼诺发生周期相一致的2-7年的变化周期;在厄尔尼诺发生期间长江口海域SST距平一般呈中间高的分布特征,即厄尔尼诺事件当年的的海温一般偏低,而次年一般偏高,至第三年又有所下降;研究还表明,长江口海域海温的变化与东亚冬半年冷空气活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台湾暖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福建沿海4个站点(包括浮标)2016年的实测水文气象数据,初步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情况下海表温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沿海月均海温日变化和气温日变化有一定关系,二者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周期,海温的日变化的峰值略滞后于气温日变化的峰值;无明显天气系统影响时,海温和气温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有冷空气或台风系统影响时海温和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再一致;冷空气系统影响时气温下降的时间从北到南依次滞后,而海温的下降从北到南延迟不明显;7月上升流的作用使得古雷浮标附近海表温度降低,并且周期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在水环境中存活时间长,导致人类感染的剂量低,因此寻求一种快速高效的定量检测海水中的轮状病毒方法势在必行。传统的细胞培养技术不但耗时,而且灵敏度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虽然克服了上述缺点,但是其感染性的信息无从获得。因此,本文建立了细胞培养结合实时定量PCR(ICC-qPCR)的方法,并于2010年冬季对渤海湾天津近岸重点海域表层海水中具有感染性的轮状病毒进行了定量调查。500 mL海水经浓缩,48 h细胞培养之后,用qPCR方法在7个海水样品中检测出3个样品具有感染性,其测定值范围为1.8×102copies~3.8×103copies,该海域感染性轮状病毒的含量为1~39 PFU/L。ICC-qPCR方法快速、灵敏,将细胞培养与实时定量PCR技术相结合,能对感染性病毒进行定量分析,因此有望在今后的水环境胃肠道病毒的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离子色谱离线螯舍和ICP—MS对青岛市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采集的海水样品进行分析,得到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微量元素质量比的可靠数据,并对表层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将分析结果与国家海水标准进行比较表明,该海域海水中微量元素质量比符合国家一级海水标准。对该海域表层海水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近岸和远岸表层海水中微量元素的质量比差别很小,而不同于沿岸海区质量比高,离岸远处质量比较低的一般规律。其主要原因是该海域的人为污染程度小,再加上其特殊的海岸地形以及水动力条件,有利于溶解物质的扩散、迁移和稀释。  相似文献   

13.
钱世鎔 《海洋通报》2001,20(5):77-82
时-频联合分析法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信号分析方法,它是分析处理频率随时间而改变的非稳态信号的强有力工具。本文对这种方法作了简单介绍,并采用这种方法处理了嵊山海洋站海水表层盐度观测资料。所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分析海洋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14.
锦州湾表层海水微塑料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微塑料是全球关注的新兴环境问题,海湾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成为微塑料分布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以锦州湾为研究海域,于2017年10月布设了11个点位开展表层海水微塑料样品采集,在实验室采用湿式氧化法开展样品前处理,应用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分析鉴定微塑料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锦州湾表层水体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93±0.59)个/m3,微塑料数量占全部塑料样品的96.2%。微塑料的主要成分为聚丙烯和聚乙烯,分别占55.0%和23.5%;线状和片状塑料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1.7%和26.2%;白色、蓝色和半透明微塑料分别占35.1%、26.0%和21.4%。受水动力条件和陆域河流输入等影响,锦州湾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北部偏高,向南部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南海表层海水Sr-U同位素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热电离质谱方法分析了取知南海不同海域的现代珊瑚和全新世珊瑚样品的Sr、U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南海珊湖代表的礁区表层海水^87Sr/^86Sr比值介于0.708902-0.709401之间,分布相当不均一,而δ^234U则主要介于170-180之间,明显高于开放大洋144的结果,反映周边大陆物质输入对南海表层海水组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性质及其对海水养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文献和2001年4月19个站位的分析结果,研究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颗粒、孔隙、有机质、通透性等性质对海水养殖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提出一些措施供养殖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洋信息》2021,36(2)
在鸭绿江口海域开展表层海水盐度自动观测传感器现场对比观测工作实践中,因河口区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特殊性,人工采集的对比观测样品与自动观测样品难以保持完全同步,在盐度值变化较大的时段,准同步比测样品由于时间和空间因素上的差异,会带来较大的比测误差。本文通过尝试调整对比观测方法,变准同步样品为同步样品,使该对比观测方法更加符合鸭绿江口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特殊性,提高了对比观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8.
以1993—2018年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盐度(SSS)、叶绿素a浓度(Chl-a)、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数据为基础,利用传统线性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表层海水pH值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于重建北太平洋表层海水pH值都能达到较高的精度,其中线性回归模型基于SSS、Chl-a、pCO2参数模拟最佳,BP神经网络模型基于SST、SSS、Chl-a、pCO2参数模拟最佳。对比两种最佳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和拟合系数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优于线性回归模型。除此之外,最佳BP神经网络模型在4个季节的拟合效果均很好,不同季节的适用性远高于最佳线性回归模型。表层海水pH值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与pCO2、SST呈负相关关系,与SSS、Chl-a呈正相关关系。应用最佳BP神经网络模型重建北太平洋表层海水pH值发现,本研究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已有研究、哥白尼欧洲地球观测计划数据、站点实测数据都存在很好的一致性,表层海水pH值冬季高于夏季,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是评估海洋碳源汇强度的关键参数,但其实测数据较少、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导致二氧化碳交换通量的估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海洋源汇特征就不能确切获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收集的表层大洋二氧化碳地图(Surface Ocean CO2 Atlas,SOCAT)实测数据集基础上,运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建立二氧化碳分压与经纬度、时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浓度间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1998-2018年间全球1°×1°经纬度的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格点数据,其标准误差为16.93μatm,平均相对误差为2.97%,优于现有研究中的前反馈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方法。根据构建的数据所绘制的全球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分布与现有研究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采集自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表层海水溶解硅酸盐的δ30Si值,结果表明,太平洋表层海水的δ30Si值为0.45‰~2.91‰,平均值为(1.52±0.59)‰;印度洋表层海水的δ30Si值为0.98‰~2.30‰,平均值为(1.52±0.36)‰;大西洋表层海水的δ30Si值为0.90‰~2.23‰,其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