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INRAD/CC雷达探测冰雹云特征个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利用马鞍山C波段多普勒雷达对2005年6月15日凌晨发生在安徽省江淮地区的冰雹云进行追踪观测,应用探测获得的资料结合大气层结热力结构,分析了产生冰雹云的大气稳定度和对流不稳定能量(CAPE)。雷达回波分析表明,这次冰雹云在平面位置显示(PPI)上具有入流缺口和辉斑回波(TBSS),在垂直剖面上具有强大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的回波墙等特征。对气象产品如风暴跟踪信息(STI)、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和中气旋的分析,证实了这次降雹的最大直径为50 mm左右。  相似文献   

2.
葛润生 《气象》1981,7(6):42-44
人们肉眼所看到的云形,是可见光经过云滴散射后被人眼感觉到的形态。而雷达则是通过它发射的电磁波,遇到云滴散射后,一部分又返回雷达接收机,从而测出云体的位置。再经水平和垂直扫描,则可得到云体的空间分布和强度结构。若对云体进行连续探测,还可以进一步测得云体的变化过程。雷达探测比目测云体可以获得范围更大和更确切的情报,以便对未来天气作出较准确的判断。下面就雷达对云的探测  相似文献   

3.
利用潍坊1981-1990年,1992-1997年雷达回波资料和天气灾情资料,了降雹概率与回波顶高、强回波高度、回波强度的关系,用独立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判别法冰雹云,建立了统计模式,并且利用计算机进行了实时处理,实现了智能化,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气象》1977,3(5):10-12
在大或密的成灾冰雹形成前,对冰雹云作出迅速的判断,是整个防雹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又避免浪费的关键。 广大群众根据雹云的声、光、雷电等宏观现象,用耳听目测来识别冰雹云,在生产斗争和防雹抗灾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雷达回波来识别冰雹云,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描述回波外形特征;另一类是确立回波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5.
冰雹会给农业和社会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能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以探测含冰雹的对流风暴对短期预报说来将是十分有用的。此外它亦有助于研究雹块生长的机制。迄今为止,使用雷达探测冰雹的可靠性均不高,本文要叙述的是一种新技术得到的结果,此新技术采用双极化雷达测量反射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渭南市1996—2005年10 a 711雷达观测资料和地面实况资料的统计,针对其中166个冰雹云雷达回波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RH I回波宽度3个参数特征着手,找出了渭南市冰雹云雷达回波参数特征及回波的外形特征。渭南市冰雹云回波中心强度主要集中在55.0~59.9 dB z,回波顶高多集中在10~13 km之间;冰雹云回波高度和回波强度之间没有正比关系;冰雹云RH I回波宽度与冰雹灾害程度成反比;降雹回波多以孤立的块状和带状回波出现。  相似文献   

7.
弱冰雹云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综合多种观测资料,对黑龙江省2005年初春产生的历史上少见的大范围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雷达反射率因子与径向速度场的特征,着重分析回波演变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初春较低的温度,使得对流发展高度较低、强度较弱,不能使用通常的标准进行强天气判断.由于回波强度较弱,冰雹天气未出现典型特征回波,但径向速度特征表现的较为明显,在春季中尺度辐合辐散特征仍是较明显.对初春与其他季节产生冰雹的不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深入认识不同季节产生冰雹的雷达回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牛丽玲 《山东气象》1996,16(3):44-46
通过三种多因子综合识别法对滨州地区1988—1995年73个强对流云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滨州地区雷达识别冰雹云的综合指标,并对几种综合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雷达数字化系统冰雹云的识别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711气象雷达数字化系统使用后,所存的60个雷暴个例资料,从不同角度对冰雹云和雷雨云回波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宝鸡地区冰雹云的识别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711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德州4~9月份冰雹云回波的时空分布、产生源地、移动路径及回波能数指标等雷达回波气候特征,对冰雹天气短时预报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冰雹云和雷雨云都是一种强烈的雷暴过程,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绝对的定量指标或结构特征把它们严格区别开来。但是冰雹云和雷雨云因其降水物性质不同,它们之间应有其不同的特殊属性。本文根据永登试验区1973年、1974年、1976年20次冰雹云的雷达资料,从雷达回波结构、强度、高度、移向、移速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识别冰雹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利用商丘1984-1991年的雷达回波资料,找出雹云与雷达回波参数之间的综合关系,统计出判别雹云的指标,分别建立了5~6月、7~9月短时预报方程。结果表明,此方法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14.
雷达识别渭北地区冰雹云技术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樊鹏  肖辉 《气象》2005,31(7):16-19
通过对陕西渭北地区各雷达站观测的回波资料和地面降雹资料分析,得出了适合识别渭北地区冰雹云的7个指标。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识别效果良好,并可以做到提前识别,为防雹作业赢得非常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冰雹云雷达识别方法及防雹作业经验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总结了辽宁省40余年人工防雹工作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了3种类型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利用回波形态、回波参量和综合指标对其进行雷达识别的方法,并结合冰雹云数值模拟结果,总结了对具有液态水累积区的雹云、对超级单体冰雹云和对多单体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一些经验,对于各地的科学防雹作业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变频单波段雷达方法识别冰雹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锦丽 《大气科学》1988,12(4):412-419
为了探计用改变单波段雷达工作频率的方法识别冰雹云,对于C波段(取5.56cm波长)和S波段(取10.7cm波长)雷达,分别改变其工作频率400MHz和200MHz,计算了相应变化频率两端的那些波长情况下,三种冰雹模式(纯冰球、带水膜冰球、冰水混合球),两种冰雹谱分布型式(匀谱与指数谱)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对于这两种波段的雷达,分别考察其长波长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短波长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之比和冰雹直径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两种雷达都能够识别一定尺度范围的冰雹,而且以S波段雷达指数谱情况的结果最  相似文献   

17.
冀东地区冰雹云多普勒雷达参数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莎  沙勇  宋金妹  裴宇杰  吴林林 《气象》2019,45(5):713-722
利用2008—2015年冀东地区发生的36个冰雹个例,通过秦皇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反演出冰雹发生时雷达的各种参数,提取各种参数与冰雹发生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冰雹发生时,基于风暴的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风暴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2 dBz,9. 9 km,51. 6 kg·m~(-2),0℃层以上平均风暴厚度为5. 8 km,0℃层和-20℃层之间厚度平均值为3. 1 km,风暴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所在高度为4. 6 km,风暴平均移动速度为9 m·s~(-1)。不同尺寸的冰雹雷达参数变化不大。在冰雹发生过程中,两个体扫间风暴的最大基本反射率因子平均最大跃变为7 dBz,风暴顶高平均最大跃变为6. 7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平均最大跃变为17 kg·m~(-2),这种跃变的出现比冰雹发生时刻平均提前39、30和25 min,可以作为冰雹发生前的重要判断依据。此外还对WSR-88D冰雹算法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命中率较高,虚警率也较高,算法对冰雹的预报提前量平均为43 min左右,冰雹尺寸的预报结果偏大。  相似文献   

18.
应用天气雷达判别鲁南地区冰雹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枣庄站 1 985~ 1 998年 5~ 6月的 71 1雷达回波资料的统计分析 ,选用 4个表征冰雹云强度的雷达回波参数 ,运用“0 ,1”回归权重系数法建立预报方程 ,可进行冰雹云短时是否降雹判断。 1 999年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雷达识别冰雹云的综合指标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引言 及时地识别冰雹云,对于适时作业,搞好防雹具有极大的观实意义。测雨雷达识别冰雹云已在国内外广泛使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绝然的定量指标足以在雷达屏幕上把冰雹云和雷雨云明确地区别开来。辽宁省气象研究所和昭盟气象局从1973年起,利用“711”雷达在昭盟林西县进行了这方面的观测研究工作。五年来的观测经验证明,识别冰雹云需要综合地考虑一些因子,其中有定量的,如回波顶高度、强回波顶高度、负温区厚度和回波强度等;还有不定量的,如回波的外形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等。本文利用多因子  相似文献   

20.
《冰雹云雷达回波图集》是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央气象局大气探测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气象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气象研究所五个单位的雷达气象研究组合作编写的,是国内外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专题性雷达回波图集。《图集》的材料取自历年积累的大量冰雹云雷达回波资料的精心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