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效良 《地球学报》1981,3(1):71-83
<正> 本文描述的标本系黑龙江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在鸡西市龙山屯(图1)麻山群地层中采得。后生动物化石在我国东北北部地槽区系首次发现。这类无骨骼的软躯体多细胞动物化石,对于研究晚前寒式纪地层的划分、对比以及生命起源、演化十分重要。迄今为止晚前寒武纪的后生动物在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属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 Fauna),因该类动物在生物演化上尚属无壳的软躯体阶段,不易保存成为化石,多数以印模出现。迄今发现地点不多,只见于澳大利亚、西南非洲、瑞典北部、苏联乌克兰西南部、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及英国等十几个地点。近年来我国也发现一些晚前寒武纪动物化石及一些可疑化石,并且作了研究,但可与埃迪卡拉动物群能相对比的则尚未见正式报到。  相似文献   

2.
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化石研究进展及问题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包含有蓝菌、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后生动物休眠卵及胚胎、可疑的海绵动物、管状后生动物和微小两侧对称的后生动物等化石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晚前寒武纪磷质化石库。瓮安陡山沱组磷质岩提供了早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化石记录,展示了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以前早期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景观,为研究晚前寒武纪生物圈面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埋葬学窗口。近来,通过醋酸浸解法,在贵州瓮安陡山沱期含磷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疑似后生动物的实体化石(包含了所有已经报道的类型或与之相似的化石类型)新材料,为了解这些化石的内部构造特征,将一些化石包埋后制作了定向薄片。基于上述化石新材料,结合定向薄片的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详细介绍了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化石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1965年,丁蕴杰等在四川盐源测制剖面时,将下二叠统底部的一套砾状灰岩地层称为树河组,并以盐源树河牛厂甘沟梁子为其建组剖面,提出该区石炭纪与二叠纪的生物共生现象。1981年,四川攀西地质大队区调三队将此套含砾地层归于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以盐源树河小槽梁子剖面为其代表。1982年,詹立培等将这套砾状灰岩层位与贵州龙吟组对比,将其中生物化石称为混生动物群。近年来,我所与成都地质学院师生在盐源西部及云南宁蒗泸沽湖等地测制剖面,在相同层位上见明显的生物混杂现象,乃构造破坏后再沉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佳木斯地块南缘穆棱地区常兴村-新兴村剖面的研究,认为这里是“麻山群”和“黑龙江群”的结合部位.具有古大陆边缘的性质。穆棱地区的“麻山群”为佳木斯地块南缘的陆壳基底,其南侧的“黑龙江群”为包括洋壳残片在内的增生-碰撞杂岩。对“麻山群”混合岩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佳木斯地块存在中-新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并遭受到约500Ma变质作用的影响。侵入“麻山群”杂岩的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SHRIMP锆石U—Pb分析表明,其形成年龄为486Ma+3Ma,略晚于前人确定的“麻山群”杂岩约500Ma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同碰撞或碰撞后花岗岩。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该地区可能经历了晚泛非-早加里东期的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5.
钟华邦 《地层学杂志》1994,18(3):233-233
“苏州地区发现康山群”质疑钟华邦(江苏区域地质调查队,江苏南京,211135)1988年《江苏地质》第3期发表了江苏省地矿局地质四队李顺民等人写的"苏州地区发现康山群"一文。之后,江苏地质学界引起了争论,有许多人不同意李顺民等人的看法。李顺民等人的依...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佳木斯地块南缘穆棱地区常兴村-新兴村剖面的研究,指出这里是“麻山群”和“黑龙江群”的结合部位,具有古大陆边缘性质。穆棱地区的“麻山群”为佳木斯地块南缘的陆壳基底,其南侧的“黑龙江群”为包括洋壳残片在内的增生-碰撞杂岩。对“麻山群”混合岩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佳木斯地块存在中-新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并遭受到~500Ma变质作用的影响。侵入“麻山群”杂岩的花岗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其SHRIMP锆石U-Pb分析表明其形成年龄为486Ma±3Ma,略晚于前人确定的“麻山群”杂岩约500Ma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为同碰撞或碰撞后花岗岩。这些资料进一步证明,该地区可能经历了晚泛非-早加里东期的碰撞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7.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学”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方宗杰 《地层学杂志》1998,22(4):304-307
最近“史密斯地层学”和“非史密斯地层学”分别被应用于克拉通和造山带地区,其含意与由人名“史密斯”所赋予的内涵相去甚远,名不副实,易引起误解。构造地层学实际上可囊括“非史密斯地层学”的所有内容,却不会造成误解和矛盾。强调造山带的特殊性并采取相应对策,无疑很有必要。但同时还应当指出,造山带地层学与其它地层学分支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具有一些共同的原理和方法,否则就不隶属地层学范畴了。  相似文献   

8.
有关辽东五行山群“水母化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以下简称“化石”)是刘桂芝1974年冬首先发现的。后经邢裕盛、刘桂芝(1979)以及段吉业、林蔚兴(1980)的研究、描述并发表。 澳大利亚M. F. Glaessner到化石产地进行考察后认为,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乃是气体逃逸或水渗漏形成的构造而非水母化石1)。这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广泛注意。 1981年9月,笔者实地考察了五行山群“水母化石”产地,采集了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并观察了沈阳地矿所和辽宁省地质局科研队的丰富标本和薄片,得到了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甘肃中西部龙首山一带“韩母山群”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甘肃龙首山一带“韩母山群”的划分和时代归属,前人曾有不同的认识。依据沉积建造、古生物化石、变质变形等资料,对韩母山群进行解体。将该群下部变质变形较强的烧火筒沟组(钙质砾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厘定为震旦系,上部变质变形较弱的草大坂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厘定为寒武系,并将后者与鄂尔多斯西缘下、中寒武统对比。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甘肃龙首山一带“韩母山群”的划分和时代归属,前人曾有不同的认识。依据沉积建造、古生物化石、变质变形等资料,对韩母山群进行解体。将该群下部变质变形较强的烧火筒沟组(钙质砾岩、细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厘定为震旦系,上部变质变形较弱的草大坂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厘定为寒武系,并将后者与鄂尔多斯西缘下、中寒武统对比。  相似文献   

11.
一 在庐山西谷谷源部分的谷底中心,有两块巨石一上一下叠置在一起,通常谓之“冰桌”。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在三十年代就发现了庐山“冰桌”,在其冰川地质的代表著作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逐渐洞开,外国建筑师一步步进入我国建筑设计市场。他们的到来,为繁荣我国建筑设计市场,提高我国建筑设计水平,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中国入世,申办奥动会、世博会的成功,更为这种大好形势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与活力。入世后,  相似文献   

1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技情报》(1973年,第4期)刊登了“计算渗入系数新经验公式及其应用”一文,文中分析了水均衡方程:h=z αx,其中h=x—y,x为年降水量,y为年地表水流出量;z为年蒸发量,α为渗入系数。根据x、h三年观测资料求出x、h呈直线相关,认为直线方程斜率为渗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介绍了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是环境与发展,继而系统论述了从“传统发展战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形成。最后,联系我国实际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作了综合论介。  相似文献   

15.
正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科技情报》(1973年,第4期)刊登了“计算渗入系数新经验公式及其应用”一文,文中分析了水均衡方程:h=z+αx,其中h=x—y,x为年降水量,y为年地表水流出量;z为年蒸发量,α为渗入系数。根据x、h三年观测资料求出x、h呈直线相关,认为直线方程斜率为渗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水位计“浮子”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益祺  周迎 《水文》1999,(2):57-59
浮子式水位计已有百年的历史,在当前的国内外水位计中仍占多数。浮子是感应和传动水位变化的部件,虽然貌不惊人,既不是精密机械,又没有电子电路,且往往不被人重视,但它对水位计的驱动力矩、精度、可靠性却起着主导作用。在国内外关于浮子式水位计的标准中,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7.
“环境蠕变”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强  张凯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9):1037-1040
简要概述了“环境蠕变(Environmental Creeping)”这一新概念的由来,探讨了“环境蠕变”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对“环境蠕变”给出了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科学定义,并抽象和归纳出了“环境蠕变”的本质特征和科学内涵,最后指出了对待“环境蠕变”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丁村组”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954年,在山西省襄汾县丁村一带,发现晚于北京猿人的“丁村人”及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器,并将产“丁村人”化石的砂砾层,命名为“丁村组”。但长期以来,关于“丁村组”的时代,并没有统一认识。对“丁村组”的层位、沉积相以及地貌和构造条  相似文献   

19.
《水文地质学》一直是处在“迅猛的发展”之中呢,还是从外国移植过来后基本上徘徊不前?这是涉及到如何科学地总结过去三十年、关系到今后如何使逸门学科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发挥最大作用的重大认识问题。 除林彪、“四人帮”直接摧残科学事业及多年来“空头政治”的种种直接干扰不谈,单从学术上来看,我认为水文地质学也并没有迅  相似文献   

20.
徐铁良 《地质论评》1948,13(Z1):152-152
秦岭弧构造最初为叶莲俊关土聪两氏所发现,其后经为黄汲清氏所采? 在此区域内经近年之调查秦岭弧之构造更较前明瞭然其构造现象,有若干点,颇与近来学者所论之山字型构造形式,略有近似之点,颇值吾人注意,秦岭弧构造之主要部分,系在陇南之岷县,武都,成县武山之间,其地层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