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德梯子坡剖面丁家寨组发现早二叠世牙形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成峰 《云南地质》2003,22(2):196-199
测制永德县梯子坡剖面时,首次于丁家寨组顶部灰色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层中发现丰富的早二叠世牙形石。根据牙形石组合,提出丁家寨组上部(至少顶部)存在下二叠统沉积。  相似文献   

2.
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环境与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牙形石广泛分布于寒武纪至三叠纪的海洋里。三叠纪牙形石的种类、形态、大小和产出频率受海水盐度、深度、温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控制,不同的牙形石生态特征即牙形石相反映不同的沉积环境,所以,根据三叠纪牙形石相和牙形石特征属种的丰度,不但可区分三叠纪不同的沉积相区(台地相区、台地边缘相区、盆地相区),恢复三叠纪古地理面貌,而且可划分出牙形石生物地理区。中国早三叠世牙形石归属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并可进一步划分出两个生物亚省和若干生态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古生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中国三叠纪牙形石的地理分布、属种的分异度和特征属种的丰度,将中国三叠纪牙形石归属Kozur(1973)的特提斯生物大区亚洲生物省,在早-中三叠世,进一步二分为喜马拉雅生物亚省和华夏特提斯生物亚省,后者三分为西华夏特提斯生态区、东华夏特提斯生态区和右江生态区。在晚三叠世时,右江生态区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牙形石动物     
关于牙形石的性质前人已作了各种不同的解释,至今有两个生物的化石被解释为可能代表一种牙形石动物,即:Scott(1973)和Melton et Scott(1973)描述了产自蒙大拿州纳缪尔阶熊溪灰岩中的几块具软体的动物标本,定名儿牙索功物,但Lindstrǒm(1974)和Conway Morris(1976,1979)曾指出这些所谓“牙索动物”是吃了具牙形石的动物,牙形石保  相似文献   

5.
贵州北部中奥陶统碳酸盐地层发育良好,笔者在毕节、仁怀、桐梓、正安、德江、秀山等地试作了牙形石生物地层工作,获得了较多的牙形石资料,为牙形石带的建立和对比提供了依据(图1)。 一、剖面介绍 1.毕节燕子口剖面 上覆地层 涧草沟组 整合 宝塔组 35—39 浅灰至深灰色中原 至厚层泥晶龟裂纹灰岩,含少许 泥质,局部为粘土质灰岩.产角石:Sinoceras chinense,Michelinoceras sp.,Richardsonoceras sp. 等;牙形石:Dapsilodus similaris,D.procerus,Protopanderodus。liripipus,Panderodus gracilis,  相似文献   

6.
罗楼组上部灰岩段是右江盆地西北缘奥伦尼克期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唯一赋存层位,生物地层研究精度较低.本文以安然背斜东段敢南、者堡一带罗楼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测制,对该组上部灰岩段进行系统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显示,敢南一带罗楼组上部可识别出5个牙形石带,者堡一带罗楼组上部可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根据两条剖面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认为右江盆地西北缘奥伦尼克期包含5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Neospathodus pakistanensis 带、Novispathodus waageni 带、Neospathodus crassatus 带、Icriospathodus collinsoni带以及Triassos pathodus homeri-Tr.symmetricus组合带.区内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主要产于Triassospathodus homeri-Tr.symmetricus组合带.该研究结果为罗楼组上部灰岩段海生爬行动物群时代的限定提供可靠的生物依据,并为进行奥伦尼克期海生爬行动物群产出层位的精细对比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7.
湖北崇阳钙质微生物岩产在二叠纪末礁相绝灭界线之上, 绝灭界线之下即为晚二叠世长兴期的海绵礁灰岩、棘屑灰岩及藻有孔虫生物碎屑灰岩.微生物岩基本上由中粗晶-微晶方解石组成, 主要沉积构造有“花斑状构造”及藻叠层构造.目前微生物岩中发现的化石主要有球状菌藻类化石、介形虫、微型腹足、双壳、鱼牙及分类位置尚无法确定的棒状微型化石.微生物岩中已发现有牙形石化石: Hindeodusparvus, H.typicalis和H.latidentatus, 从牙形石的类型及产出层位分析, 崇阳钙质微生物岩的下部属于晚二叠世长兴期, 上部为早三叠世.崇阳微生物岩在沉积特征、生物组成及牙形石带上均基本可与华南其他地区已发现的微生物岩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
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简要介绍安徽巢湖平顶山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平顶山西坡剖面112.8 m厚的下三叠统地层所采集的286件牙形石样品, 经处理后获得2 870余枚牙形石样本, 经鉴定共有11属51种.这些属分别是Hindeodus, Isarcicella(?), Neogondolella, Neospathodus, Platyvillosus, Cratognathodus, Parachirognathus, Pachycladina, Ellisonia, Aduncodina和Cornudina.牙形石生物地层从老到新可划分为9个牙形石带: (1)Hindeodus typicalis- Neogondolella planata带; (2)Neogondolella krystyni带; (3)Neospathodus kummeli带; (4)Neospathodus dieneri带; (5)Neospathodus n. sp. C- Neospathodus n.sp. D带; (6) Neospathodus waageni带; (7)Neospathodus n.sp. M带; (8)Neospathodus eotriangularis带; (9) Neospathodus abruptus- Neospathodus homeri带.牙形石的组合面貌基本可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牙形石带相对比.但其中牙形石(2), (3), (5), (7), (8)带为巢湖地区首次建立.在下三叠统菊石带控制下所建立的连续的牙形石分带对全球的三叠系阶的对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牙形石; 牙形石生物地层; 下三叠统; 安徽巢湖.   相似文献   

9.
鄂西南宣恩地区牯牛潭组瘤状灰岩与宝塔组龟裂纹灰岩为整合接触,相变缺失了庙坡组。通过对牯牛潭组和宝塔组界线附近牙形石样品的采集和鉴定,发现代表庙坡组开始沉积的Pygodus serrus牙形石带的Eo.Foliaceaus亚带初现于牯牛潭组顶部瘤状灰岩中,而消失于宝塔组龟裂纹灰岩,说明牯牛潭组为中奥陶世地层(O_2),宝塔组为中-晚奥陶世地层(O_(2-3))。  相似文献   

10.
鄂西地区上二叠统的牙形石及其分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湖北恩施天桥剖面发育有完好的二叠系大隆组下段硅质岩层。对其下伏吴家坪组灰岩及上覆大隆组上段灰岩中牙形石的研究表明,吴家坪组灰岩自下而上可分为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带、Clarkina dukouensis带、Clarkina asymmetrica带以及Clarkina guangyuanensis—Clarkina transcaucasica带,属吴家坪阶中下部牙形石带;大隆组上段灰岩可划分出两个牙形石带,即Clarkina subcarinata—Clarkina wangi带和Clarkina changxingensis changxingensis—Clarkina deflecta带,为长兴阶底部牙形石带。认为鄂西地区大隆组下段硅质岩的时代应归属于二叠纪吴家坪中期至长兴早期。  相似文献   

11.
在经典的平凉官庄剖面附近的一个采石场内,出露一套新鲜的奥陶纪地层。为了确定其精确层位,在灰岩和页岩层段分别密集地采集了牙形石和笔石样品并获得丰富的化石标本。鉴定结果显示,牙形石动物群存在不同生物地理区化石属种混生的现象,其中北美中大陆型的以Belodina compressa(Branson et Mehl,1933)、Erismodus typus Branson et Mehl,1933和Plectodina aculeatus(Stauffer,1930)等属种为代表,北大西洋型的以Pygodus anserinus Lamont et Lindstrm,1957、Periodon aculeatus Hadding,1913和Protopanderodus varicostatus(Sweet et Bergstrom,1962)等属种为代表。Belodina compressa系北美中大陆生物地理区重要的且常见的带化石,在本次获得的所有牙形石属种中其指示的层位最高。据此,判定研究剖面的牙形石动物群属于Belodina compressa牙形石带。本次研究的笔石动物群以带化石Climacograptus bicornis(Hall,1847)的出现为主要特征,与之伴生的其它重要的属种包括Nemagraptus gracilis(Hall,1847)、Normalograptus brevis(Elles et Wood,1906)、Dicranograptus brevicaulis Elles et Wood,1904以及Archiclimacograptus meridionalis(Ruedemann,1947)等,共计14属20种。显然,该动物群对应Climacograptus bicornis笔石带。Belodina compressa牙形石带和Climacograptus bicornis笔石带同为晚奥陶世桑比期全球广布性的重要的化石带。这表明两类生物地层研究结果高度吻合、统一,研究剖面的地层时代为晚奥陶世桑比期晚期,对比官庄剖面(标准剖面)平凉组的顶段。不同生物地理区牙形石属种混生的现象,反映了研究区在这一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令水体加深、水温下降的古构造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12.
河北完县中、晚寒武世牙形石和三叶虫生物地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梅仕龙 《地层学杂志》1993,17(1):11-24,T002
<正> 华北寒武系三叶虫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历史悠久,目前已趋完善。但凤山期前的牙形石研究是牙形石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外学者对长山阶及以下地层中的牙形石研究甚少,仅Mller(1956)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美国以及Mller et Hintz(1991)对瑞典中南部的寒武系牙形石的研究成果。Miller(1980,1984)在美国西部相当于凤山阶的地层中建立了详细的牙形石带,迄今为止,尚无人在长山阶及之下的地层中建立牙形石带。在国内,安太庠(1982)研究了山东莱芜、河北涞水、辽宁复县和本溪等地的牙形石,并综合  相似文献   

13.
阎春波  张保民  杨博 《地质通报》2019,38(6):922-929
针对保山地层区熊洞剖面原属栗柴坝组的灰岩进行了牙形石样品分析,总计建立了5个牙形石带,分别为Pterospathodus pennatus procerus带、Kockelella walliseri带、Ancoradella ploeckensis带、Polygnathoides siluricus带和Polygnathus nothoperbonus带。该剖面第8层原属栗柴坝组,Polygnathus nothoperbonus分子的出现证实其为下泥盆统埃姆斯阶的地层,应归为向阳寺组。剖面总体对应志留系温洛克统底部到下泥盆统埃姆斯阶中部,中间缺失志留系罗德洛统卢德福特阶—下泥盆统埃姆斯阶之间的8~10个标准牙形石带,说明该地区后期可能受构造作用影响,志留系和泥盆系界线为断层接触。该剖面牙形石序列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滇西保山地层区志留系生物地层的研究程度,为下一步该区生物地层格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疆巴楚小海子剖面泥盆系Frasnian-Famennian界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化学 -生物地层学方法 ,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首次识别出了泥盆系 Frasnian- Fam ennian界线。在巴楚小海子剖面 ,以出现牙形石 Icriodus deformatus和可与华南 F- F界线化学异常对比的化学元素丰度或比值异常为标志 ,将 F- F界线置于巴楚组中段底部灰岩中。研究结果表明 ,重要的储油层和开发层——东河砂岩段位于 F- F界线之下 ,为泥盆纪弗拉斯期。同时 ,本文为探讨地史期间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F- F事件的特征和机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国外牙形石研究动态作一概略介绍。如牙形石动物的生物分类位置,这是多年来尚未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这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牙形石器官属的研究,国际上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应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一方法;关于牙形石古生态的研究开展得也很普遍。这些都是我国牙形石工作者值得注意的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县东南亚科瑞克剖面奥陶系发育,并且该剖面也是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沉积最为齐全的露头剖面之一,尤其是上奥陶统的中—上部发育了许多重要的牙形石属种。本文通过对剖面上灰岩层样品的系统采集和牙形石分析鉴定,将该剖面的奥陶系分为4个牙形石组合和2个牙形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erratognathus diversus - Bergstroemognathus extensus 组合 , 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 - Periodon aculeatus 组合 ,A phelognathus sp. - Tasmanognathus sp. 组合, Belodina confluens- Phragmodus undatus 组合 , 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 带和 A phelognathus pyramidalis带。其中,上奥陶统上部牙形石的重要属种A. pyramida-lis、A. politus、Y. yaoxianensis 和 A. neimengguensis以及上奥陶统上部的A.pyramidalis带与Y.neimengguensis带是首次在柯坪地层分区发现。这些发现初步解决了塔里木盆地覆盖区与露头区上奥陶统不能进行精细生物地层对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姚建新  郝维城 《地质学报》1993,67(4):367-375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华南和喜马拉雅地区二叠世-早三叠世不同生态类型的牙形石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依水体深浅不同,从浅到深识别出5种牙形石生物相即Hindeodus生物相,Pcachycla,dina-parachirognathus生物相,Hindeodus-Gondolella生物相Gondolella-Neospathodus生物相和Xaniognathns生物相。通过这些牙形石生物相在时间和  相似文献   

18.
藏北申扎地区永珠组中上部发现了Neognathodus牙形石动物群,自下而上划分为Neognathodus cf.symmetricus-N.cf.asymmetricus组合、Neognathodus medadultimus-N.medexultimus-N.roundyi组合、Rhachistognathus sp.A-Neognathodus ultimussp.nov.组合。上述牙形石动物群指示永珠组中上部的时代为晚石炭世巴什基尔阶中期—莫斯科阶晚期。该牙形石动物群与俄罗斯地台区、北美地区和华南地区比较,显示出低分异度和低丰度的特点,表明该地区当时的生态环境并不十分利于牙形石生长,可能是当时该地区处于南半球中高纬度附近、水体温度偏冷所致。  相似文献   

19.
陈笑媛 《贵州地质》1994,11(3):218-223
本文论述了贵州沿河土地坳中奥陶统牙形石生物地层,该地中奥陶统(十字铺组和宝塔组)地层发育,岩性以碳酸盐类为主,牙形石较丰富,其牙形石组合面貌与扬子地区基本一致,系属北大西洋生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20.
贵州志留纪牙形石的分布与沉积环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形动物”像其它门类生物一样受地理环境控制,主要表现在牙形石化石群在不同的古地理环境里有明显的差异。贵州早志留世早—中期的牙形石只分布于黔东北地区,缺乏分区性。但是到了早志留世晚期,牙形石的分布广阔,显示出较明显的分区性。根据牙形石的属种组成可以分出黔北-凯里和黔南两个不同的分布区,界线大致在凯里和都匀之间(见图1,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