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过对新产业区理论的介绍以及我国发展乡镇企业新产业区所具有的优劣势和特点分析 ,指出乡镇企业新产业区理念的建立与发展 ,既是当前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与新趋势 ,同时有利于改善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种种弊端 ,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和空间集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乡镇企业的社区背景和空间行为入手,分析社区成员、社区政府以及乡镇企业经营者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和行为特征,总结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及其表现。从文化传统、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和意识形态角度探讨形成这种社区性格的根本原因。正是乡镇企业的这种社区性格阻止了其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造成乡镇企业横向联合与兼并的困难,对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形成壁垒效应。乡镇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提高其经济效益并实现可持续增长,就应该着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建立和文化传统变迁,从而达到乡镇企业社区性格的转变,促进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镇企业新产业区的发展理念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新产业区理论的介绍以及我国发展乡镇企业新产业区所具有的优劣势和特点分析,指出乡镇企业新产业区理念的建立与发展,既是当前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与新趋势,同时有利于改善乡镇企业分散布局的种种弊端,提高乡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乡镇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发展乡镇企业研讨会于1989年12月19日在巩县召开。会议期间,组织了巩县部分乡镇企业厂长、经理与专家、学者的座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乡镇企业的不少问题交换了意见。这次会议对解决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促进我省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几年来,我省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成果颇丰。到1988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已达192万个,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的社会区性格和空间聚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乡镇企业的社区背景和空间行为入手,分析社区成员、社区政府以及乡镇企业经营者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和行为特征,总结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及其表现。从文化传统、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和意识形态角度探讨形成这种社区性格的根本原因。正是乡镇企业的这种社区性格阻止了其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造成乡镇企业横向联合与兼并的困难,对乡镇企业的空间集聚形成壁垒效应。乡镇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难,提高其经济效益并实现可持续增长,就应该  相似文献   

6.
我国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重要转折期,当前我国乡镇企业用地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布局分散等问题,影响到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土地利用秩序,只有适时调整和坚持正确的乡镇企业用地管理对策方向,才能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应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乡镇企业用地管理的3个对策方向:(1)加强对乡镇企业用地布局的空间管制;(2)引入市场机制来促进企业用地的集约化;(3)建立城乡土地统一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一、河南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现状 1988年全省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393亿元,超过农业总产值28.1%,乡镇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3.1%,当前乡镇企业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1.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经农业的产业结构,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产值方面来看,工业企业、建筑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仍然是我省乡镇企业的主体。1988年,乡镇工业产值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6%。工业部门也比较齐全,建筑业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  相似文献   

8.
1.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乡镇企业人才开发机制的条件。改革十年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仅为乡镇企业人才开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乡镇企业人才开发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环境。 2.建立乡镇企业人才开发机制的系统目标。明确系统目标是适应乡镇企业人才开发内部机制的前提,并指出目前乡镇企业人才开发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有两种关系状态,即适应与不适应。这两种关系状态有三种表现:(1)乡镇企业人才开  相似文献   

9.
“科技振兴乡镇企业”这一对策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 河南不少乡镇企业目前存在着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状况。据资料,全省现有乡镇企业中80%以上的设备均系城市企业退役或淘汰的旧设备,经维修又用于生产。有些乡镇企业的生产工艺基本上处于手工作坊水平。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乡镇企业呈现效率低、物耗高、效益差、产品缺乏竞争能力。从长远看,这种状况更阻碍着乡镇企  相似文献   

10.
发展乡镇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开封市的情况看,乡镇企业在巩固农村改革成果,振兴开封经济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一是乡镇企业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88年全市乡镇企业已发展到8.12万个,总产值达19.68亿元,相当于1978年全市的工农业总产值。其中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5.3%,我市乡镇企业中的骨干行业的产品产量在全市工业生产中也占较大的比重。二是安排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至1988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务工人员达36.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6.2%。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慈溪市宗汉镇乡镇企业发展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分析了慈溪市宗汉镇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以期对浙江省乡镇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第二次创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区乡镇企业发展条件的优劣势分析,指出了其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并对山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分析睢县乡镇企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选准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依据该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又有一定加工业基础的事实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建议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把壮大支柱产业的着力点放在培育重点企业带动相关企业上;同时与工贸小区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逐步形成有特色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4.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变革及其地方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杨晓光  樊杰 《地理学报》2008,63(12):1268-1276
以1993 年和2000 年对中国七个不同乡镇的近百家乡镇企业和近4000 名企业职工两次 实地调研的数据为基础, 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探讨了20 世纪90 年代中国乡镇企业改制过 程中乡镇财政收入、乡镇企业职工工资和福利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变化。结果表明: 乡镇 企业改制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造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由于乡镇工业发展缓慢和集体工业的改制, 私营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其与乡镇政府的直接经济联系有所减弱, 乡镇企业税收对财政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 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增长幅度不大, 乡镇企业职工的福利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十分突出; 私营企业 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加大劳动强度和增加劳动时间来增加企业效益, 这也导致90 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引能力的减弱。乡镇企业劳动力市场基本还局限在镇区范围, 只有当镇区劳动力资源短缺时, 跨区域的劳动力市场才会发育。  相似文献   

15.
甘肃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对甘肃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1)乡镇企业发展是甘肃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的指标和大部分乡镇企业发展的指标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2)现阶段乡镇企业在全省各县区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已相对局限(在对2003年截面数据的相关分析中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极其微弱,相关系数为0.058);(3)甘肃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经营规模过小、资金短缺、技术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低以及体制制度方面存在缺陷等一系列问题和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规模过小、建设档次低、布局分散、职能趋同性强等问题致使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城镇化发展在现阶段没有能很好地相互推动和促进。  相似文献   

16.
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兴起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成功典型,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苏南模式演进中农村发展历程和特征,对于认识农村区域发展规律,探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苏州市为例,深入分析了苏州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978-2006年,苏州市GDP呈指数增长,年均递增14.4%,第一产业比重由28.1%降为1.9%,第三产业比重由16.2%升为32.7%,农村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5.5%降为16.8%,城乡收入比由1.27扩大到2.0(但远小于全国平均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人口增加,极大地推动了苏州农村城镇化进程。1989-2006年的17年间,苏州市城镇用地增加了4.7倍;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构成苏州市农村发展的四大主导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农村工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21世纪关系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关键是要促使农村工业聚集发展,克服“无城镇化的工业化”模式的弊端,但目前我国农村工业向城镇聚集发展面临着成本高、阻力大等一系列困难。为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向城镇适度聚集,必须消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进行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并建立城镇工业小区,吸引农村工业向城镇聚集。  相似文献   

18.
农村的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农村经济两大发展方向。小城镇是农村中农业经济要素最活跃的场所它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文章通过分析辽宁省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剖析了城镇化进程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并研究在农村应当着重发展乡镇企业和专业化经营市场,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9.
吴瑶瑶  江耀  郭浩  王静爱 《地理学报》2021,76(7):1778-179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呈现加重趋势,加强旱灾风险防范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主体的共识程度会影响旱灾风险防范效果,因此,开展旱灾风险防范多主体共识定量化研究,有助于加深主体间合作抗旱机制的认识。本文从“认知—情感”维度出发,同时考虑主体情感积极程度,构建了共识指标体系和基于“距离”的模型,定量了湖南省鼎城区政府、乡镇政府、村委、农户和涉农企业等不同主体在旱灾风险防范上的共识。主要结论为:① “认知”共识中,各组主体在各项指标上的共识平均值呈现应急理解度>备灾理解度>恢复理解度的趋势,各村农户、村委、政府两两之间在恢复措施上的认知差异较为明显。② “情感”共识中,各组主体在各项指标上的共识平均值呈现公平感知<宽容感知<约束感知<归属感的趋势,主体在公平性、体谅他人和接受资源约束上的态度不够积极,其中政府、村委和企业的感知差异最为明显。③ 综合共识中,农户和乡镇政府、村委和区政府、乡镇政府和区政府共识的平均值均大于0.65,企业和其他主体共识的平均值均不超过0.6。以上结果揭示了主体间的感知差异,为社会—生态系统旱灾综合风险防范多主体“凝心聚力”研究开辟了一条定量化新思路,为进一步考虑灾害不同阶段、不同主体需求和资源配置等问题在风险防范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冯健  叶竹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2):137-150
本文通过对个体生命历程的考察,从微观视角探讨苏南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镇化路径转变以及转型中的农民市民化进程。地方政府在中国行政和经济分权、土地、住房等一系列改革中不断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从而促使苏南从早期的以乡村工业化为动力、以小城镇为载体的“自下而上”式城镇化,转向由开发区建设和土地财政所推动的快速城镇化。城镇化路径转变也影响了苏南农民的生命历程,文中个案就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家、私营企业主到失地农民的身份变迁。在苏南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中,个体经历了不同“行动地位”的转变:乡镇企业时期,农民参与乡村工业,主动进行就业的非农化;但到了征地拆迁时期,农民在政府推动下,通过户籍改革和安置上楼进行了身份的城镇化,这个阶段的市民化,更多源于政府的主动推动,农民带有“被动接受”的成分。另外,早期的就业非农化成为后期村民顺利实现身份城镇化的基础,解决了村民失去土地、安置“上楼”后的经济来源问题,这对当前新型城镇化所倡导的“人的城镇化”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