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测绘     
正卫星影像见证港珠澳大桥奇迹(博主艾创)从太空的视角探索港珠澳大桥,卫星影像见证了这座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奇迹!高分二号卫星影像的变迁见证了中国速度:西人工岛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中唯一一个现场以办公为主的工作用岛,形似蚝贝,是整个港珠澳大桥的"智能大脑",从2011年5月动工,到2016年2月28日,完成主体工程,成为珠江口伶仃洋上的"最美地标"。夜光影像秀出璀璨纽带:在"珞珈  相似文献   

2.
介绍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开工前,由测量控制中心负责完成的三大测控关键技术,包括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高精度测量基准的建立与维护技术、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和测绘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3.
港珠澳大桥工程坐标系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迪军  熊伟 《测绘通报》2012,(1):53-55,90
结合港珠澳大桥特点和工程需要,开展工程独立坐标系投影长度变形和坐标系统转换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大桥工程坐标系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建立港珠澳大桥三维地心坐标系,设计基于ITRF2005坐标框架的桥梁工程坐标系和隧道工程坐标系,并给出坐标转换模型。计算分析表明,使用工程坐标系放样时,主体工程投影长度变形均在±5 mm/km以内,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港珠澳大桥首级控制网的建网与复测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阐述了港珠澳大桥GSNS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的建设特点、难点、关键技术及系统应用与维护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工程坐标系投影长度变形对主体工程施工的残余影响,提出了按精度等级由低至高、分阶段实施的海中高程基准传递的总体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5.
针对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对接安装施工难度大、精度要求高、无测量技术标准、无类似测量经验可供借鉴的实际问题,开展外海超长距离沉管隧道贯通测量的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误差影响忽略不计原则的外海沉管隧道横向贯通误差的分配方案,确定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测量误差的分配值,其中管外GPS控制网与管内精密导线引起的贯通误差之比为1∶3。以贯通误差限值为目标值,设计了管外GPS控制网和管内精密导线的网形、精度等级及测量技术要求。经估算,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误差综合值为26.76 mm,满足工程施工验收标准的限差要求(35 mm),验证了贯通测量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了多波束技术,分析了海洋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回淤情况,实现了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基槽开挖回淤分析原位测试、施工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相似文献   

7.
利用IGS发布的最终电离层数据,分析了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区域经度(约E 114°)不同纬度的VTEC分布特征,并以电离层延迟为评价指标,采用TEQC软件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实测的GNSS数据进行了数据质量分析,得到结论:北半球沿114°E经线,纬度越低,VTEC日变化量越大,VTEC值越高;低纬度VTEC值在GPS时3~12h显著高于中高纬度;VTEC年变化量季节性特征明显;实测GNSS数据,多颗卫星的电离层延迟峰值超过20m,电离层延迟大于GNSS测量中的一般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海域广阔、河网密布的海滨城市珠海,基于区域陆海重力、地形数据,利用第二类Helmert凝集法精确求取了覆盖珠海市陆海全域的重力似大地水准面,解决了跨海岸线重力归算等关键问题;通过球冠谐调和分析法,将求取的重力似大地水准面与新测的高精度GNSS水准成果融合,获取了珠海市2'×2'陆海统一似大地水准面。以港珠澳大桥首级控制点为主的精度统计表明,该陆海统一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外符合精度达到±0.008 m。  相似文献   

9.
《地图》2019,(1):50-55
2018年,在航空航天、铁路、水利水电、电力等领域,我国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一批重大工程启动或建成投入使用。多颗北斗卫星发射、广深港高铁开启香港“高铁时代”、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发射升空、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港珠澳大桥通车等消息令人振奋。这一年,我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工程壮举,本期杂志选取了一些上天入海的典型工程,与您一起见证中国的荣耀时刻。  相似文献   

10.
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隧道导线测量受端封门影响的情况,通过理论分析、模拟试验和现场实测,进行了导线测量从行车道转中管廊并延伸到隧道末端的方法及精度研究,得出了这一过程不同阶段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整个过程带来的误差大小,对施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港珠澳大桥首级控制网复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港珠澳大桥首级控制网的复测方案,包括复测精度及网形设计、对控制网复测方法、技术要求及成果精度进行了介绍。最后,通过控制网复测成果和建网成果的比较,对首级控制网建网成果质量及控制点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基于63景Sentinel-1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监测珠海市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地面沉降,利用GNSS地面同步观测数据进行精度评定,监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4.58 mm,表明利用PS-InSAR监测研究区地面沉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分析珠海市地表形变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珠海市主体部分的平均形变速率在-55~15 mm/a,主要沉降区域分布在珠江水道周边的农垦区及沿海港口区域;主要交通线路为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和广珠铁路珠海段,均存在年平均形变速率超过20 mm/a的明显形变异常区,需重点关注。结合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情况对珠海市地表形变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内地面沉降速率与软土层的厚度呈正相关,与地下水水位降深呈对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GPS控制点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程建筑物的变形监测中,基准点的稳定性极为重要。本文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期的实际情况,根据多期复测数据,利用三倍中误差法对其岛隧工程GPS控制点的稳定性以及位移趋势进行分析判断,据此为实际施工及测量监控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安全贯通问题,该文从隧道外GPS网的布设及施测方法出发,通过多期复测数据评价GPS网具有可靠的测量精度;通过对GPS网点的稳定性分析,阐明了沉管隧道地面控制点位无法长期保留、稳定性差的特点;最后就GPS网引起的贯通误差影响值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条件下远距离高精度跨海水准测量方法探索及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项目概况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的组成部分和跨越伶仃洋海域的关键性工程。大桥全长约35.6 km,香港段长约6.0 km,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的主体工程长约29.6 km,跨海直线距离约27 km,沿工程设计中线建造了6个海上临时测量平台(如图1所示)。临时  相似文献   

16.
刘兆权 《测绘通报》2017,(5):152-154
以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测量为例,应用徕卡测量设备进行外业观测,分析研究了高分辨率、高精度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开发,探索出严密、科学、可行的外海域跨海工程GNSS高程传递作业模式及技术方案,实现水深50 m级高程测控精度达到±20 mm。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场测量的实际条件,对港珠澳大桥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观测墩的墩顶高程联测方法进行专门设计,然后实施观测与计算。测量结果表明,倒挂标尺水准测量方法及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均能达到二等高程测量精度。所设计的方法可在参考站观测墩墩顶高程联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沉管管节预制是沉管隧道修建关键技术之一,管节预制成品的质量是影响管节沉放对接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需对管节预制成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本文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为背景,根据其管节预制工艺流程,详细研究探讨了其管节预制成品质量检测方法,为今后的管节预制成品质量检测方法起到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主体工程开工前,港珠澳大桥首级控制网完成了四期观测。通过对四期测量成果的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评定了控制点的稳定性。本文运用误差分析理论和方法,制定了首级控制点工程坐标、观测高差及高程较差的限差标准,用以评定控制点稳定性,可供后续各期复测及其他类似跨海工程控制网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主体工程开工前,港珠澳大桥首级控制网完成了四期观测.通过对四期测量成果的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控制网的测量精度,评定了控制点的稳定性.本文运用误差分析理论和方法,制定了首级控制点工程坐标、观测高差及高程较差的限差标准,用以评定控制点稳定性,可供后续各期复测及其他类似跨海工程控制网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