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古观象台上,陈放的八件清制大型铜质观天仪器中,赤道经纬仪与黄道经纬仪是此台最主要的两架天文观测仪器。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怀仁制造的六架仪器中的两架。赤道经纬仪位于台顶南侧的最东头,重2720千克。中国自古以来天文观测仪器都是以赤道坐标为...  相似文献   

2.
清代古仪动工修复众所周知,北京古观象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1442年,是明代、清代以及辛亥革命之后的国家天文台,明代叫观星台,清代叫观象台,辛亥革命之后称中央现象台,到1929年停止天文观测,并改名为“国立天文仪器陈列馆”,接待观众参观,...  相似文献   

3.
玑衡抚辰仪     
玑衡抚辰仪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最后一件大型古典天文仪器,它实际上是一架简化的浑仪。它经历了三辰公晷仪、三辰仪等原始模型阶段,直至铸成铜仪,安放于北京古观象台台顶,是制作背景、历史文献、原始模型最为完整的一架仪器。  相似文献   

4.
折半天体仪和小地平经纬仪史话小溪驰名中外的北京古观象台及所存八架珍贵铜制古仪使所有来访者流连忘返,赞叹不已,其实古观象台还有两架铜制仪器,即折半天体仪和小地平经纬仪,它们的历史鲜为人知。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天文学会天文仪器专业委员会主持的《光学望远镜的附属仪器》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上旬在上海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八个单位的四十余位代表。上海天文台台长叶叔华到会向代表们讲了话,她鼓励从事天文仪器研究的同志团  相似文献   

6.
浅析全国首届天文摄影比赛卢保罗(评委主任)1994年10月,在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举行了全国首届天文摄影比赛。参赛作品共有400多幅,其中港澳台作品数十幅。这次比赛分四项:天体摄影项,天文人物及活动摄影项,古代天文仪器、文物摄影项,以及天文景观摄影项...  相似文献   

7.
中国天文学会天文仪器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报告会于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一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天文学会共同举办。来自全国十个单位的四十七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天文仪器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德培、副主任龚守身、王传晋和蒋世仰分别主持了报告会。中国天文学会副理长、上海天文台台长叶叔华到会并讲了话。会上宣读了二十四篇论文(见附录及会议资料),其中成  相似文献   

8.
目前基本上所有天文仪器都是数字化的,几乎所有天文设备与计算机都有接口问题。我们在多套系统中采用计算机打印口来控制天文终端,认为这样做有不少好处。本文介绍了利用打印机接口天文仪器控制的技术,并给出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9.
针对低纬子午环配备科学CCD后的观测能力,叙述了该仪器观测的课题目标:为建立准惯性天球参考架提供充分的观测数据,为建立动力学参考架和太阳系动力学研究提供天然卫星和小行星的高精度数据,为银河系结构和运动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为某些天体物理课题研究提供有用的数据,为地球动力学和天文地震研究提供基本的测量数据。将来编制观测纲要时,会兼顾到这些方面的需要,合理安排,以求充分发挥该仪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丽 《天文爱好者》2009,(12):51-55
著名的明清时代的北京古观象台,坐落在北京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台顶有八件大型青铜天文仪器,其中有七件是康熙年间制造。笔者多年在此做讲解工作,由于常年面对或陪伴着这些仪器,久而久之可谓“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1.
1921年 1921年4月7日,被掠夺的古仪运抵北京。4月14日,经荷兰公使作为中介移交北京古观象台,并按原来的布局安装于古观象台。1921年7月2日,北京《晨报》以“德国还我天文仪器之经过“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四条副标题令人回味:“从前是九鼎入秦现在是合璧归赵这也算参战的报酬但不堪想及山东青岛”。至此十架明清古仪完壁于古观象台,清制的八架铜仪复原于台上,明制浑仪安于紫微殿的东侧,简仪安于西侧。  相似文献   

12.
如何开展青少年天文普及活动为了推动青少年天文普及活动的开展,我们以1985年观测哈雷彗星为契机,在洛阳市科协下属组织中建立了“青少年天文爱好者协会”。现将十年来活动情况简要总结介绍如下:定期举办天文讲座使会员们从中了解星空概貌、简易天文仪器的使用以及...  相似文献   

13.
天文学是一门观测学科, 其发展受观测技术及仪器进步所推动, 而天文科学发展同样不断对观测仪器提出新的要求. 天文学发展至今, 对观测仪器的要求逐渐走向极致和极端, 这在实现成本及难度两方面均带来极大挑战. 为应对上述挑战, 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下一代天文光学技术及观测仪器已成为天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 集成光子学的发展为天文光学技术带来了新的变革性机遇,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天文光子学(Astrophotonics)可为天文观测提供低成本、高度集成化(芯片化)的新一代高性能光学终端仪器, 这类仪器将在空间天文观测、大规模光谱巡天、高分辨高精度光谱成像等应用中起到关键作用. 主要从仪器/器件功能出发介绍天文光子学主要研究内容及现状, 并简要讨论其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最后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射电天文学的历史就是追求更高角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历史,1996年1月下旬,在英国JodreliBank的Nd田eld射电天文实验室(NRAL召开.了第一次国际“高灵敏度射电天文学”(HgRA)学术讨论会,会议共分为八个专题进行,它们是:微弱的射电话线、河外星系的射电连续借发射、宇宙学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起源甚早。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学上之所以取得过辉煌成就,是和天文仪器的发明与改进分不开的。内容丰富的中国古代天文仪器在世界科技史和天文学史中古有重要地位。如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  相似文献   

16.
初光时刻 经常关注天文仪器建设的同好一定会知道这样一个词,叫做“First Light”,直译就是第一缕光线的意思,而天文学家常把它翻译为“初光”,意思是一架望远镜已经完成了建设,可以开始工作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作者另一篇文章的续篇。文中列出隋初至清代的陕西天文人物共94条,110人。对每个人物简要给出人物全貌、与陕西的关系、天文内容以及史料和研究文献线索。  相似文献   

18.
有限元分析技术在空间太阳望远镜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限元分析技术是现代工程领域中进行结构分析的一种数值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天文仪器设计。它可使设计者了解被设计对象相应的特性,发现强度或刚度等方面的薄弱点,从而改进和优化设计。以空间太阳望远镜主桁架和主镜室的设计为例,从几何建模、单元划分入手,对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动态响应和热分析等各方面在空间太阳望远镜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有限元分析存在的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误差;叙述了有限元分析技术应用于天文仪器尤其是空间天文仪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明代正统七年制成的四件大型天文仪器浑仪、简仪、圭表和浑象,其中前三件完好地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上,成为国家重点文物而驰名中外。唯有浑象因为在清朝初年不幸被毁,无缘见其面貌。为了展示明代天文仪器制作成就的全貌,我们对明代浑象进行了复原研究。在考查和分析大量古代天文史料和有关古籍后,我们对该浑象所表现的天文内容、各部尺寸、机械结构、以及外部装饰都做了深入探索。在此基础上,我们绘出了复原制作的工艺草图,作为技术部门施工时的依据。本文系统介绍复原研究中的文献考证、设计过程、以及复原制作工作情况。为了真实地反映此项研究的历史面貌,文中给出五张手绘的设计草图,以资存照。据此复制的明代浑象,现在陈列在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历史博物馆中。  相似文献   

20.
目前基本上所有天文仪器都是数字化的 ,几乎所有天文设备与计算机都有接口问题。我们在多套系统中采用计算机打印口来控制天文终端 ,认为这样做有不少好处。本文介绍了利用打印机接口天文仪器控制的技术 ,并给出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