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相白垩系地层对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曹珂 《地质论评》2013,59(1):24-40
陆地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因为缺少系统的陆相白垩纪地质记录,使得中国的陆相白垩纪地层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十余年来,中国陆相白垩系地层学研究发展迅速,但是新的、系统的陆相白垩系地层对比成果一直缺位,这使得不同学者对中国陆相白垩系的认识存在偏差,造成诸多不必要的争论及不便.本文在收集整理前人白垩纪陆相地层对比成果的基础上,补充近十余年来火山岩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及磁性地层学资料,对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进行了重新对比,旨在为中国陆相白垩系研究提供系统的年代地层框架.  相似文献   

3.
4.
吉林省中生代陆相地层的年代地层学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对河南省不同区域的煤系地层反射波发育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归类总结和正反演对比,建立了地震波-地质层位的对应关系,有利于解释人员从时间剖面上准确分辨出新生界、煤系地层和煤系基底反射波组,确定煤层反射波及煤层赋存状况,为类似地区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陆相地层侧向加积作用广泛发育,导致岩性、岩相多变。如何控制陆相地层横向不稳定是盆地分析的难点。高分辨率事件沉积作用,可以有效提高陆相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海相、陆相油气及其成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油气主要在海相地层中发现,而中国油气主要在陆相地层中找到,根本原因在于地层形成顺序两者相反,前者浅层以海相为主,后者浅层则以陆相为主,大量油气是通过壳深断裂从深部垂直向上运移所形成,储集于浅部的首先被勘探开发。中国海相油气勘探中面临三大问题:(1)海相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均很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烃源岩;(2)无法解决碳酸盐岩中的油气运移问题;(3)一些海相地层油气田的油气来源存在争议。共可归纳出三种油气生成模式,即壳源有机质、壳—幔相互作用以及费-托合成。目前人们过于执着于壳源有机质生成,而对费-托合成模式还没有足够认识和重视,这种思维定势阻碍了油气勘探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油气是在地幔深部通过费-托合成或在地壳深部通过壳—幔相互作用形成,并沿深大断裂向上运移,除了浅部有大量聚集,在地壳深部的花岗岩、火山岩、变质岩等基岩中,在我国深部的海相地层和国外深部的陆相地层中同样可以大量聚集。  相似文献   

8.
浅议中国北方中生代陆相盆地中的高级别层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简单回顾了中国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指出有必要加强高级别层序的研究。被广泛采用的术语“构造层序”尽管高于3级层序,但与高级别层序的关系仍难确定。根据当前海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将30~40Ma周期为时限的中层序用于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分析的可能性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煤层冲刷范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以地层沉积理论,地震反射理论为基础,提出用已知钻孔、巷道等地质资料做半定量分析,结合地震勘探资料三维空间定位来综合解释矿区煤层冲刷的方法。该方法结合煤系及河流沉积规律,依据钻孔,巷道资料的准确性和地震勘探资料空间三维连续性的优点,使解释的冲刷区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
11.
未开采煤层瓦斯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以铁法盆地晓南矿未开采的14#煤层为例,系统分析了影响瓦斯含量的地质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灰色关联模型,并计算出各影响因素的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晓南矿14#煤层瓦斯含量的主要地质因素有煤的变质程度、地质构造、煤层厚度及煤层埋深等。并用多元回归对其进行了瓦斯含量预测。这为未开采煤层瓦斯含量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并为该煤矿的安全开采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Monitoring of strata control parameters and behaviour of a powered support was carried out during an experimental trial of a mechanized longwall sublevel caving fa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7.5m thick coal seam. Field observ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requirement of support density for underwinning of top coal by sublevel caving under intact strata is different from that for underwinning under broken and fractured rock mass. Analysis of the leg closure observations and support resistance variations during different mining cycles showed rapid increase of the setting load density of the support in relation to the yield load density. This resulted in a large amount of leg closure during mining cycles of the sub level caving face under broken rock strata. Due to operational constraints, the field observations could not provide enough information to visualize the behaviour of the overlying rock strata. Simulation of the field conditions was therefore performed on a physical model to bridge this gap of information. Results of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on the physical model are combined with those of the field to explain the critical behaviour of the support system during sublevel caving under broken rock strata.  相似文献   

13.
淮南煤田深部A组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淮南煤田深部A 组煤为研究对象,全层刻槽采集了煤、夹矸和顶底板岩石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 (ICP-MS) 测试分析了样品中13 种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对比研究了其分布特征,结合Tessier 五步形态提取法和相关性分 析探讨了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1) 与中国上陆壳中各种微量元素含量均值相比,淮南深部A 组煤中 B,As,Se,Mo,Cd,Pb,Hg 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在A 组煤中表现为富集;A 组煤中B,As,Se,Cd 的含量均高于淮南煤 田上部B 组煤、华北煤以及中国煤中的含量均值;(2) 相关性分析和逐级提取实验结果表明,A 组煤中微量元素主要以残 渣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两者质量分数之和达到55%~98%,其中Ni,Mo,Cd,Hg,Cu,Pb 和Zn 主要赋存于硫化物 矿物中,Mn 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矿物中,V,Cr,Se,B 和As 主要赋存于硅铝酸盐等黏土矿物中。(3) B 元素示踪物源及沉 积环境结果显示,淮南煤田深部A 组煤成煤环境为海相咸水沉积环境,稳定的咸水沉积环境以及受海水影响等因素导致A 组煤中微量元素出现不同程度的富集。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镇雄县锅厂勘查区含煤地层各煤层的硫分变化极大,特别是在纵向剖面上表现尤其明显,自下而上由特低硫煤变为中高~高硫煤,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通过该区勘查所获的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沉积环境的变化是影响煤层硫分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