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凤蝉月 《山地学报》2004,22(2):219-219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扎陵湖和鄂陵湖作为黄河源头最大的一对“姊妹湖”,造就了黄河汹涌东去、一泻千里的宏伟壮观,然而自2003年12月以来,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  相似文献   

2.
3.
90年代以来,祖国的母亲河——黄河下脖频繁发生断流,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括带幕严重影响,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引黄灌溉与黄河断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引黄灌溉平均每年为黄河下游地区增产粮食49.1×108kg;山东省引黄灌区粮食产量年增长速率为6.5%。黄河断流,若以两年一次的洛口—利津河段同时断流统计,则每年至少损失粮食17.21×108kg;平均每断流一天,直接经济损失达3930×104元。因此,研究、缓解黄河断流,保证、发展引黄灌溉,是黄河下游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黄河断流概况、变化规律及其预测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吴凯  谢贤群  刘恩民 《地理研究》1998,17(2):125-130
该文简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现状、原因及其危害,初步揭示了黄河断流年度双高峰规律与多年逆反规律、利津站断流天数与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的关系、利津站全日断流天数与总断流天数的关系等变化规律,并统计分析了利津站最长断流天数、累计断流天数、断流长度、最早断流日期等发展趋势.上述研究为黄河断流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河干流下游断流的径流序列分析   总被引:85,自引:9,他引:85  
刘昌明  成立 《地理学报》2000,55(3):257-265
从黄河径流与断流的关系出发,系统探讨了黄河断流的各个相关机制。利用黄河干流控制流域汇水的主要水文站近40年的逐月径流资料,分成了4个系列进行时序分析,较为全面地揭示了黄河流域径流序列的变化规律。得出了黄河下游径流主要来源于上中游入水基流量在这39年中有下降趋势这些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为更深入地认识黄河断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钱征寒  倪晋仁  薛安 《地理学报》2001,56(6):691-699
根据1972年以来有关黄河断流的观测数据,选择与断流特点有关的特征因子组合,给出了能够反映断流状况的综合指标,并据此结合聚类分析得出了关于黄河断流严重程度的分类结果,指出了相应的分级原则。基于断流级别与河流径流量及其年内径流变差系数之间可能存在的密切关系,建立了反映三者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以判别已知河流来水特性条件下的黄河下游断流严重程度。此方法为定量描述和预测黄河断流的程度奠定了基础,其可行性通过与实际观测结果的比较得到了较为满意的论证。  相似文献   

8.
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目前对1128-1855年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的划分可总结为三类主要观点:① 外缘位于废黄河口外近岸、远岸斜坡带之间的宽缓平台(水深范围:-15~-25 m)之上;② 外缘位于废黄河口外远岸斜坡带(水深范围:-25~-45 m)之外;③ 外缘可达-45 m等深线之外,且废黄河三角洲由一个近岸/远岸复合楔形沉积体构成。综合分析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域海底地形地貌、浅部地层沉积特征与14C年代、浅层声学地层等资料数据表明,1128-1855年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延伸范围应该超过现今-20 m等深线,但未越过远岸斜坡带;远岸斜坡带发育的厚层楔形体不大可能是废黄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层,其确切成因、物源与年代等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为准确圈定1128-1855年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需要对完整覆盖本区的高质量浅层地震剖面进行解译分析,在其三大地形单元(近岸、远岸斜坡带及其之间宽缓平台)内补充钻孔分析,并参考1875年以来各期海图资料来进行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9.
黄河上游水电工程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黄河上游段水电工程概况,并以刘家峡和龙羊峡水库为主对库周各站建加前后各5年或1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水库对周围地区各气候因子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环境变化对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到下世纪中叶时,由于环境变化对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的影响,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即:全球性变暖,温度、降水、径流和泥沙的长周期变化,和人类。最后得出,届时来水来沙将分别比目前减少19%-29.6%和增减+26.3%--34.0%。  相似文献   

11.
黄河、辽河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是中国北方两个有代表性的大河三角洲,通过比较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结构状况,历史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它们的共性和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北方三角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通过水土整治工程,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工程,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模式和良性循环,通过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保障系统。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黄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根据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1959-2002年历年逐月气温、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4年区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同时通过对各站气温、降水量与兰州站年天然径流量相关系数的计算,选取代表站及典型时段,建立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并计算分析了天然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及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年径流量随降水的递增而加大,随气温的升高而减小;(2)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较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显著;(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对天然年径流量的影响较显著,其影响幅度达13.2%。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中游人工造林对年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丹东  王礼先 《山地学报》2005,23(6):678-686
流域年径流量是水资源评价与合理配置利用的重要依据,而人工造林的减水作用又是估算水土保持对河川年径流量影响的基础。在综合分析了人工造林减水作用现有主要研究成果,对黄河上中游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基础上,求算了各分区人工造林减水定额,黄土丘陵沟壑区为93.82 m3/hm2、黄土高塬沟壑区为58.54 m3/hm2、土石山区为168.87 m3/hm2。并结合《2003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5年中国森林资源报告》,计算了各分区截止2003年人工林地累计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土石山区、河源区分别为119.10×104hm2、45.29×104hm2、34.08×104hm2、2.56×104hm2。最后求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土石山区、河源区现状人工造林减水量分别为11 173.96×104m3、2 651.28×104m3、5 755.09×104m3、432.31×104m3,全流域现状人工造林减水量为20 012.64×104m3。  相似文献   

14.
黄河影响下开封城市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流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人形象地把其比喻为“城市之血脉”。文章从不同的历史时期黄河及其分支对开封城市演变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黄河与开封城市的关系存在着利与害的统一。开封城市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因此,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开发,使其恢复它应有的美好环境,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15.
西线南水北调是在青藏高原东部,长江上游干支流河谷中,修筑高坝,开凿隧洞或修建明渠,把长江水调到黄河流域,是解决黄河水源不足和我国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干旱缺水的重大战略措施。“为了创造开发西北地区的条件,经研究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要求一九八八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初步研究报告;一九九○年底完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线路的规划研究报告;‘八五’期间继续完成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地表水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利用1961~2002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 黄河上游年流量呈现出逐年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少趋势更为明显;黄河上游流域气候变化表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在90年代以来尤为突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蒸发量增大是导致黄河上游流量减少的气候原因,其中降水量是影响流量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夏季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黄河上游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鱼塘环境因子对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调查了鱼塘裸地面积、平均水深以及水鸟种类和数量,共记录到40种水鸟,隶属8目15科,共计1969只。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为干扰和平均水深与水鸟数量呈负相关,鱼塘中裸地面积与水鸟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平均水深与水鸟种类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鱼塘中的裸地面积是水鸟数量的显著预测变量,平均水深是水鸟种类的显著预测变量。结果表明:平均水深低、有裸地分布、明水面积大的鱼塘能吸引更多的水鸟栖息。  相似文献   

18.
以塔里木河下游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基于树木年轮学的方法,借助小波分析法与Mann-Kendall、Mann-Whitney检验方法,将不断流条件下的树木年轮径向生长量作为对照,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河道长期断流条件下胡杨径向生长量的变化特征,并进行了趋势检验及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使树木年轮生长发生了良性转变;(2)1972年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以来,1970-1999年期间,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依干不及麻断面的胡杨径向生长量的变化呈缓慢变化的趋势,整个变化是长期的、缓慢的过程,而不是迅速的、突变性的;(3)生态输水对树木年轮生长的影响是人为作用下的短期的突变过程;(4)与长期断流相比,在不断流条件下,从1970年到2009年,胡杨径向生长量呈有规律的升降交替的变化趋势;在长时期序列(1962-2008年)下,胡杨径向生长量以25年周期变化,大周期(25年)内又包含着小周期(11年与5年).  相似文献   

19.
近60年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对三角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了了解黄河水沙变化过程及其对三角洲的影响,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利津站1950-2007年的水沙数据以及流域人类活动引起的减水减沙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0-2007年黄河人海水沙量明显减少,且年际波动比较剧烈.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人海水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950.2005年,水土保持年均减水减沙量分别为20.2亿m3和3.41亿t;工农业年均引水引沙量分别为251.64亿m3和2.42亿t;干流库区拦沙量,三门峡水库1960-2007年年均淤积1.45亿m3,小浪底水库1997-2007年年均淤积2.398亿m3.相比于花园口站的水沙量,下游河道以淤积为主,人海水沙量减少;以冲刷为主,人海水沙毋增加.当不同时期人海总水沙量比为0.0257 t/m3左右时,河口附近岸线延伸,三角洲面积增加.但近来年入海水沙量的急剧减少,特别是黄河口清8出汉以后,整个黄河三角洲由淤积转变为侵蚀,冲淤状态发生逆转的时间约在1997年.  相似文献   

20.
土地覆被对黄河中游流域泥沙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卢金发  黄秀华 《地理研究》2003,22(5):571-578
本在黄河中游地区选择了近60个水测站流域,流域面积从500~2500km^2,分别代表6种不同自然地理类型。运用遥感方法和专题地图,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在流域泥沙及植被、地面物质等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流域产沙量与植被、地面物质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植被和地面物质对流域产沙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流域产沙量与植被之间呈现相当好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而与地面物质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流域产沙量随植被变化存在着二个临界值,一是当流域植被覆盖度等于30%时,另一是当植被覆盖度等于70%时。这一现象以往只是在试验小区或试验流域见到,而本的研究表明,类似的现象在天然河流流域也存在。多元回归表明,在影响流域产沙量诸因素中,植被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地面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